五月間美國網路界的三大巨人為了讓網路「更熱鬧」,紛紛趕在五月推出自己的「外站社群功能」,讓小網站直接免費使用。譬如社群網站Facebook推出Facebook Connect,讓外站可直接透過它的API去萃出並使用裡面的個人檔案;Myspace推出Data Availability,讓外站可與Myspace的會員相結合。
這些公司竟不約而同地搶在同樣的五月搞「開放」,原因很簡單──他們希望先一步搶得這些小站的「版位」,先搶先贏。這件事讓我想起「壟斷」。
網路上流行一句話:「Winner takes all」,如能壟斷,網站瞬間造成極大的進入門檻。但網路之所以今天還是充滿小網站,就是因為當Yahoo、Google、eBay、Amazon紛紛設法擴大品牌的同時,卻無法真正地壟斷整個網路通路。小站由於只要一個網址就可以連過去,加上病毒般的擴散設計,以及越來越低的開發與維護成本,就算大廠再多,今天許多成功網站仍是由年輕人所創立。
社群架構被Facebook全權掌控
而現在三大網站打著「開放」的旗幟,開始往小站搶版面,對小站帶來的效果仍不明朗,但他們想營造出「其他人都嵌,你也要嵌」的半強迫效應是一致的,它們搶著劃域圈地,於是網路獨特的自由已慢慢地消失中。
舉自己最近的產品為例,我們在兩周前推出一個Facebook外掛程式「Friends' Numbers」,為製作中的另一網站先收集資料。我們看上Facebook的news feed「傳染」功能,於是請工程師以短短兩個星期完成這個小型外掛程式,並按程序向Facebook提交。
沒料到三天過去了,Facebook雖回覆「已經批准」,卻遲遲未看到我們的外掛插件被選入所謂的「New Application」區,無法吸引到先期的使用者。上周我們寫信給Facebook抗議,並在Facebook的討論區中發現,很多插件廠商都碰到一樣的情形。儘管兩天後Facebook幫我們緊急修復,但由於已不是「新的插件」,無法排名在最新排行榜上。也就是說,我們當初的計畫完全泡湯。
我們只好一歎,這些網站雖幫你做好社群的架構,但也等於「管控了這個社群架構」,假如發生這種「no show」事件,我們根本只能吹鬍子乾瞪眼!還好我們有嚴控時程,不超過兩周,那其他假如有人花一年做這麼一個插件,最後才知道Facebook不授權給它呢?
曾經大家熱烈討論Web 3.0,很多人都說是「行動通訊」,看看目前的iPhone軟體、Google的Android平台等,這肯定有著綺麗的未來。不過,我認為行動通訊產業還卡在「開放度」的問題,它到底是不是Web 3.0,再留給看官來判斷。網站最美好的一面,還是它「完全自由開放」的特質,這一定要繼續下去,不能讓大廠假「開放」之名給默默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