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力量
美麗的力量
2007.05.15 | 人物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長公子連勝文,曾在婚前形容他的妻子蔡依珊為「美麗的力量」。因為美麗加才華,所以成為一種力量,更形成近來台灣「紅豆幫」盛行的社會現象。媒體火紅報導的背後,其實彰顯了一種社會價值已經成形,也就是在富裕了之後,我們都想要接近美麗的人、享用美麗的食物、穿美麗的衣服、學習過一種「美麗人生」。

在亞洲富裕最久的國家日本,男女追求美麗人生已行之有年,美麗不但有價,更形成龐大的商業機會,女性尤其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日本媒體報導,美麗的成功方程式是「網路+創意+女性+管理∥美麗的力量」。

網路作為創業利器
提供美學經驗的女性創業家,是絕對不能忽視的美麗力量。去年五月日本的「新公司法」頒布之後,廢止過去至少要一千萬日圓才能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舊法,變成只要一日圓也可以創業,大大降低女性創業的門檻。只不過日本女性創業家的身影,和我們熟悉的美式女創業家,身穿套裝氣勢萬千的女強人風格並不太一樣,而是柔軟美麗卻不減堅強的「職人精神」。

今年三十歲的田中明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短大畢業後,經歷了幾年在高科技公司的OL生活,下定決心開創自己事業的關鍵點,單單是因為在市場上找不到「充滿愛的幸福感、最高級的麵包」,於是決定自己創業把麵包當成事業經營。就因為對品質絕對的堅持,讓成本居高不下,前三年都在虧損狀態,直到透過網路與強調最高級的行銷語言,才在二○○○年因為「@Cinamon」麵包而一炮而紅,網路訂購系統被買單塞爆,最後甚至要抽籤才能決定買主,人氣指數可見一斑。成功了之後,她仍堅持只在網路上賣麵包,最近推出的新產品「東京培果」,強調比一般培果多花四倍時間生產,一樣標榜「最高級」,即使價格不斐,在網路上一樣賣得嚇嚇叫。田中用前所未有的發想和行動力,讓麵包有了故事、有了愛,吃起來讓人覺得自己特別的幸福。

另外一個善用網路創業、形塑美麗力量的代表,是今年三十七歲的杉浦今日子。一樣經歷過OL時代、結婚生子,在思考人生長程的個人發展時,決定結合對刺繡和設計的興趣,製作販賣在英法很流行的古典手工包。除了在東京的大使區白金台開了一家實體店面Sucr,能夠透過網路量身訂做的服務才是杉浦成功的秘密。現在我們到網路上不但可以有各種來自歐洲的材質可以選擇,更可以和杉浦討論設計方向,甚至有從歐洲比利時來的網路訂單,也可以算是一個小小的「跨國企業」。

另外一位美麗達人是留學英國、學珠寶設計的春口彌生。在流行時尚產業工作一陣子後,因為喜愛寵物和華麗風的珠寶設計背景,於是成立了「Voyage for LaLa」的寵物飾品品牌,在日本很受到注目,獨特的構想與創意,結合了網路與實體的行銷,讓大家的愛狗也都可以享有「美麗生活」。

創立與美麗有關的事業是許多女性的夢想,這些創造美麗力量的日本女性,都一致在二十五至三十歲之間脫離上班族的生活,成立自己的事業,追求一個新的可能,更有相當卓越的時尚敏銳度與堅持追求美麗的決心。只是光鮮亮麗的背後,女性在面對財務管理與理性分析商業問題上,「仍有一大段路要走,」一位長期輔導女性成立美麗事業的政府顧問對日本媒體承認,「尤其是面對瓶頸的時候,比較缺少堅持到底、非成功不可的決心,大部份還是把銷售這件事看得太簡單。」

與男性創業有很大落差
對這些為自己人生跨出一步的女性來說,儘管創業過程困難重重,但因為創業而展開了更寬廣的世界,能柔軟地去與時代的變化接軌,讓自己的創意能夠透過網路拓展而幫助他人建立「美麗的經驗」,才是讓這些女性前仆後繼成立自己品牌的主因。這反而跟男性要創業成功的出發點——讓公司上市、賺大錢等,有很大的思維落差。東京培果的田中說得好:「創業之後,我感覺到我被這個世界看到,有了一個創造價值的位置,金錢的回報反而是次要的。」也正是因為有這些女設計師、經營者鍥而不捨創造美麗食物和產品的決心,我們才能在每次拜訪東京代官山、原宿和南青山時,找到最原創的「美學經驗」。

其實這些女性最初都不是最特別的,只是因為一點行動力和想像力,以及一點冒險玩樂的心,開了一個頭,再接二連三地挑戰自己的目標,於是成就了這些美學的力量。總是追隨日本步伐的台灣,是不是也可以看到更多女性開創更有國際觀的創意,用女性敏感溫暖的心意,包裝出來更多讓生活更美麗的事業,讓我們都能有一種台灣的「美麗的力量」。期待台灣早日成為一個「美麗的國家」。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