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人才地能愈跑愈快
打好人才地能愈跑愈快
2007.04.15 |

二○○一年年底,中國在加入WTO後頒布《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隨後正式開放保險產業,但是其中的五三二條款(即外資保險公司得具備五十億美元的資產、三十年經營經驗及大陸代表處設立必須滿二年),卻卡死一大批台灣有意進軍中國的保險公司,因為當時符合這個條件的台灣壽險公司屈指可數。

但是台灣的保險市場當時已趨於飽和,同時成長幅度有限,因此所有人都知道中國是下一個決勝戰場。

具備同文同種的優勢,外加台灣保險從業人員在各方面的經驗優勢,既然公司過不來,即便是以個人身分,如果能來,也將義無反顧。因此,在二○○五年國泰人壽正式取得進軍大陸的台灣首家壽險公司之前,台灣壽險人員實際上就曾經有一波遠征中國的紀錄,只是那是一段相當慘烈的過往。

挖角風破壞市場
二○○二年,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推出「龍騰計畫」,徵召超過五百位的台灣壽險業精英至中國發展。五年後,根據現為宏利人壽總經理的王天運預估,「目前還留在大陸的僅約十多人。」這也等於九成五以上當時遠赴中國的台灣壽險業精英,都在這次遠征中陣亡。

「因為挖角其實對這個市場是種破壞,」國泰人壽上海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張發得認為,中國保險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發展過快,本土公司不僅沒有足夠的管理人才因應,外資公司也沒有足夠了解中國市場的人才,所以如果這些公司不靠挖角的話,就沒有人能主持。而就近的台灣保險人才由於質量俱佳,又同文同種,因此從台灣挖角也是必然的結果。

「但是這些從別的公司挖角過去的人才,文化整合就是一大考驗,」張發得認為,這些公司最後將同時面臨到缺人甚急與用人磨合的雙重嚴重問題,「這就造成公司營運的空轉,也浪費了人才。」張發得說。
正因為這種急就章又單槍匹馬的失敗經驗,即使於二○○五年一月首先取得台灣第一家壽險公司獲准進軍中國的殊榮,國泰人壽並沒有出現急速擴展的大頭症狀。

「因為台灣壽險業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人才庫充足,這是外資與中國本土保險公司最欠缺的部份。不過,台灣壽險公司一定要以大兵團的方式作戰才有機會。」張發得說。因此,國泰人壽為了能迅速搭建公司組織架構,並讓業務與企業文化能順利跨海移轉,決定不計成本採用整廠輸出的方式,由台灣派駐平均年資高達十二年以上的各類行銷管理幹部遠赴中國。

堅持自己培育人才
「因為壽險是人的公司,沒有這些人,公司就沒有辦法動,」張發得透露,包括人事行政、財會投資、精算、法務、業管、核保、審查、醫療專業、培訓人員與IT系統等主管,國泰人壽調往中國的台籍幹部,一出手就多達八十六位,堪稱是台灣金融服務業跨海遠赴中國經營的最大手筆。

再來就是透過這些台灣資深幹部在中國進行招募與人才培訓的打地基工程。「保險業就像堆積木一樣,一開始都是很慢的,但一旦基礎到位,往上堆就很快,」張發得常舉其辦公室隔壁正在興建中的未來上海第一高樓──環球金融中心為例,「當初國泰人壽進駐上海金茂大廈(現為上海最高大樓)三十二樓時,隔壁還沒蓋這麼高,沒想到兩年之內,它已經超過三十二層。不過,人家當初光是打地基就打了好幾年,才會蓋這麼快的。」

張發得認為許多公司面對如此龐大成長的市場大餅,都會禁不起誘惑,而透過挖角來達到擴展業績的目的,但是國壽絕對不挖角,一定是自行招募人才,「通常一千個人裡才面試進來三、四十個,然後經過培訓,剩下的可能只有十來位而已,但是壽險業的成功就是靠人才累積才行,」張發得表示,雖然一開始的業績拓展速度很慢、很辛苦,但是透過過往台灣經驗知道,「唯有透過自己培訓的人才慢慢累積,才會有業績爆發的一天,挖角是不可靠的。」

「因為金融服務業其實是一場比氣長、比人才的戰爭,」張發得認為,國泰人壽不計成本,從台灣大舉調兵遣將,同時自主培訓人才,就是為了打持久戰,因為台灣壽險業的人才優勢,在這幾年之間仍非常明顯,「只要穩紮穩打,雖然一開始進展甚慢,但最後絕對大有可為。」

經過兩年鍛鍊基本功後,今年起,國泰人壽將開始大舉擴增一倍的營銷人員,達到一千位的規模,並至少再成立兩家分公司。就像張發得舉上海未來第一高樓環球金融中心為例,看來國泰人壽地基工程已完成,如今正開始加速向上發展。 

台灣金融機構赴中國設點概況 

保險11家(除國泰人壽取得公司資格外,其他僅為代表處):
國泰人壽(北京、成都)、國泰世紀產物(上海)、國泰人壽上海有限責任公司、富邦產險(北京、上海)、富邦人壽(北京)、新光人壽(北京、上海)、新光產物(蘇州)、明台產險(上海)、友聯產險(北京)、中央產物(廣州、上海)、台灣人壽(北京)、中國人壽(北京) 

銀行7家(僅為代表處):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上海)、彰化銀行(昆山)、合作金庫(北京)、華南商業銀行(深圳)、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北京)、台灣土地銀行(上海)、第一商業銀行(上海) 

證券13家(僅為代表處):
群益證券(上海)、元大京華證券(北京、上海)、寶來證券(上海、北京)、倍利國際證券(上海、深圳、北京)、統一證券(上海)、建華證券(上海)、金鼎證券(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日盛證券(上海)、元富證券(上海、深圳)、京華山一(北京)、大華證券(上海)、太豐行證券(上海)、富邦證券(上海) 

透過過往台灣經驗知道,唯有透過自己培訓的人才慢慢累積,
才會有業績爆發的一天,挖角是不可靠的。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