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影音暴紅,肥了網通產業
線上影音暴紅,肥了網通產業
2007.03.15 | 人物

過去幾年來,原本素昧平生的網路影音及通訊產業,有了巧妙的交集。通信產業的經理人開始留意到網路影音的發展,關心的程度之高,不僅贊助Web 2.0的相關聚會,某些公司甚至和網路公司談合作。

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線上影音流行,使得寬頻網路的需求大幅地增加,為網通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下游的服務業者(service provider)生意興隆,上游的設備及零件供應商自然也就會跟著受益了。

「YouTube的成功,改變了我們利用網路溝通和娛樂的模式,」知名網通設備供應商Tellabs執行長普拉布(Krish Prabhu)在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中表示,「而使用寬頻網路的成本降低,更為線上影音的發展提供最佳的環境。」

他更進一步明確指出寬頻網路的重要性:「和下載一分鐘的音樂相比,下載一分鐘影片需要四倍以上的頻寬;若要順暢地觀賞線上串流(streaming)的高畫質(high definition)影片,則需要比觀賞一般畫質(standard definition)影片五倍有餘的網路速度。」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段大多數人都忘記的歷史。Napster在九○年代掀起線上音樂的熱潮,由於人們開始意識到下載音樂需要快速的網路,刺激了整個網路硬體環境的發展。當然,許多網路龍頭也是在那個時候起家的,不過說服消費者支付昂貴寬頻網路費用的,不是亞馬遜也不是Yahoo!,而是Napster所提供的音樂服務。

同樣的戲碼現正重新上演,只是主角換成了YouTube,而且這次業者需要操心的是如何升級硬體設備,以提供使用者更快更穩定的網路。不過這衍生出另一個重要議題:面對現有的網路環境,該從「哪裡」升級會比較好?

根據業界前輩艾夫斯林(Tom Evslin,曾策劃AT&T第一套網路撥接服務,現於微軟擔任要職)的說法,業者如果要提供更好的網路影音體驗,不一定得把焦點放在最後一哩(last mile link,意指家戶單位的網路頻寬),應該多花點心思在傳遞數位內容的主要網路中樞上。

當然,不論怎麼分析,只要硬體環境和軟體服務有汰換或升級的需求,對於市場就是一個利多的消息,而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光纖網路產業(optical industry)了。

從上市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的角度來看,這波產業趨勢已經開始讓某些人嘗到甜頭了。過去幾個月以來,我發現一些剛冒出頭的光纖服務商頻傳捷報,像是位於加州山谷市(Sunnyvale)的Infinera,最近總算準備公開發行,雖然離真正上市還有一段的時間,但這個消息具有相當濃厚的指標性意義。

不過我認為,比起公開發行,企業購併(Merger & Acquisition, M&A)才是光纖產業目前最好走的一條路。
就在二月底,專門提供企業網路解決方案的Cortina Systems公司購併了Immenstar(光纖網路晶片製造商);隔一天,另一家JDS Uniphase則花了一.一五億美元買下Picolight(光纖元件製造商)。

從這兩起購併,不難發現原先在網路服務業占有一席之地的公司,已經開始把賭注放到光纖上,以利未來提供光纖網路的相關服務,而直接吃掉上游製造商,似乎即將成為最便利的方法。

總之,因為網路影音的竄紅,現在整個環境可說是相當樂觀。但這個光景能夠持續到何時?誰也說不準,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任何派對總有結束的一天。

走筆至此,不禁讓我再次想起網路公司砸大錢在基礎建設的九○年代,接著在二○○○年讓投資人哀鴻遍野(網路泡沫)的場景。 

九○年代說服消費者支付昂貴寬頻網路費用的公司,
不是亞馬遜也不是Yahoo!,
而是當時掀起線上音樂熱潮的Napster,
現在則換成了YouTube…… 

網路影音竄紅,整體環境看似相當樂觀,
原先在網路服務業占有一席之地的公司,
開始把賭注放到光纖上,
以利未來提供光纖網路的相關服務,
而直接吃掉上游製造商,似乎即將成為最便利的方法……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