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打開藝術書市場
以工匠精神打開藝術書市場
2007.03.15 | 人物

在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們走進隱身於中山北路二段的小巷弄,與田園城市發行人陳炳槮喝著咖啡,請教他如何在各大出版社紛紛投入藝術生活書種、書店架上琳瑯滿目設計書籍的環境下,田園城市依然能成為一般讀者與專業工作者心中不可動搖的領導性品牌?

他笑著說出秘訣:「田園城市就是藝術書作者的專業工班。」他以藝術家與工匠之間的合作關係做比喻,即便是伊東豐雄、科比意等世界知名建築大師,也需要一個技藝高明、學養深厚的工班相配合,才能完成舉世聞名的大作。對於台灣的藝術家、設計師而言,田園城市就是這樣一個素養深厚的「工藝級出版團隊」。

親自拜訪全省每一家書店
二十五歲的陳炳槮剛入行時,只是一個書報發行商的業務,每天騎著小機車,後座擺著笨重的書架,充滿熱忱到處送貨。那時候,他就想要從事文化事業了。等到有機會成立出版社的時候,他從零開始學習出版知識,包括計算台數、印刷刀工等。如今田園城市年營收約二千萬元,中文繁體版書籍還可以直接銷往國外,成為中文藝術書種的領導品牌。

書海茫茫,總經銷沒有辦法針對書籍的特色與通路溝通,因此他不走總經銷代理模式,寧可直接面對每一家通路。

全省每一家進田園城市書籍的書店,陳炳槮都親自拜訪過,觀察這家書店是否與田園城市調性統合,那怕對方只進十本書。寧願找對書店做配合,而不是盲目地亂撒。田園城市的退書率很低,銷售量不「澎風」︵台語:吹牛︶,陳炳槮說:「我們的量都很實在,出給通路的書都很精準。」

他觀察國外趨勢,發現無論是平面、建築、產品等各類設計,基本原理相通,因此逐漸將出版方向從建築、城市專屬類別,轉向更為廣泛的藝術基礎。一方面提供專業界人士的閱讀選擇,另一方面以較為普及、卻又同樣精緻的編輯方式,與非專業讀者進行對話,深化為一般人的生活氛圍。

田園城市的每一本書,都是出版界前所未見的新嘗試。二○○一年與藝術家林書民合作的《以光作畫》,對方拿著自己手工做出來的樣書,希望陳炳槮能夠量產。外型是梯字型,幾乎每一頁都要開刀模,連在書店上架都很困難。雖然最後商業收益不高,以技術而言卻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自行培養設計團隊
「我們的團隊一定要夠強,才能縮短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陳炳槮說,很多小出版社會將美術設計、企畫外包,如此一來很難培養團隊默契。

為了打造出一個專業班底,他願意投入資源與心血,培養出不少具有工藝水準的人才,包括美術設計林銀玲、藝術指導羅心梅,在今年一月與國際書展同步舉辦的金蝶獎中大放異彩,雙雙獲得金獎肯定。

「我認為做出版,市場性不需要太清楚,」從業務出身的陳炳槮說出這句話,令人驚奇。「市場性是永遠抓不住的,所以出版業最大的挑戰與趣味,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書會大賣,」他說,若要減少風險很簡單,直接挑選國外暢銷書籍做翻譯出版就可以了,但如此一來,本土出版社也失去累積自己資源的機會。

大部份出版社都是挖角檯面上的作者,只有田園城市願意重零開始培養寫作者。以暢銷書《創意市集》作者王怡穎為例,當初只是個剛回國、沒沒無名的年輕設計師,被田園城市所挖掘,不但帶動了Kidult(孩童化的成人風格)生活性趣味風格書籍,更無心開創了時下的「創意市集」潮流。

每次出書都讓人耳目一新
誠品信義旗艦店副店長張靜如眼中,田園城市是一家「會創新的出版社」,無論在選題、設計、印刷、材質方面總令人耳目一新。她對於《建築就像明信片》印象深刻,以簡約的文字搭配突出的影像,將建築入門變成旅行書,也讓本書成為當年度誠品銷售排行榜常客。《dA夯06:流動性》這本田園城市新出版的建築雜誌,把立體建築用打洞來呈現在平面上,呈現高度設計功力,也獲得誠品讀者的喜愛。

「買過田園城市書籍的讀者,一定都會不斷回籠。」低調的陳炳槮,平靜而自信地說出這句話。你如果稱呼陳炳槮為書商或是出版社老闆,他會立刻說:「不,我做的是文化事業。」從二十一年前以黑手姿態踏入出版這一行,就懷抱著有一天成立自己文化事業的夢想,陳炳槮說:「只要找到一個適合的溫度,即便困苦也甘心。」 

陳炳槮 
年齡:47歲
現職:田園城市文化事業發行人 

創意修煉心法.
音樂、咖啡……放鬆心情來溝通
蒐集老唱片是陳炳槮的嗜好。田園城市辦公室地下室裝潢風格有如咖啡店一般溫馨,是田園城市員工對內對外開會、聚會的好場所。地下室沙發旁,放了一台黑膠唱片機,陳炳槮在這邊與人洽談公事時,便會播放喜愛的音樂,在放鬆的心情下達成交流的目的。

舉手投足自然流露名士風采的陳炳槮,經營一家建築設計出版社,學的卻是企管而不是藝術,這件事讓許多人不解。他說學設計的人多半有自己的學養路線,很難包容採納不同想法。藝術創作是需要後製單位的協力配合,後端製作單位就像藍領階級,必須要與白領階級的設計師溝通,而他所帶領的專業班底,則扮演重要的溝通平台。

經歷 
2004 
《台灣廢墟迷走》入選2月誠品選書、7月成立門市部 

2005 
《卡羅.史卡帕:空間中流動的詩性》等書陸續獲獎 

2006 
《弱建築》入選4月誠品選書、《情感設計》榮登博客來度暢銷百大與誠品選書 

2007 
《荷蘭:看不見設計的設計,叫做風格的風格》獲得金蝶獎「封面設計獎」榮譽獎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2025.11.14 |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圖/ AWS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