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廟裡參拜,多少會添些香油錢吧?如果能捐款保護環境,不是更應該做的嗎?」致力於環境保護網站、環境資訊中心創辦人陳瑞賓,一語道破非營利組織的生存法則──說服認同理念的人贊助。
要透過網站募款,和面對面地溝通說服大眾相比,因較為疏離,所以難以達到效果,因此具有募款需求的網站,必須在內容上特別用心。仔細看看非營利組織所經營的網站,以陽光基金會、羅慧夫基金會、罕病基金會等醫療類型來說,多半是病友案例分享與相關議題的新聞,以溫情訴求推動募款。另外也有以活動為主軸的推廣方式,如世界展望會「飢餓三十」活動,網站內有活動影音讓網友更有參與感;以傳播概念為主的環境資訊中心,運用理性知識的傳遞樹立形象;主打身障族生活資訊的行無礙生活網,則以活潑實用的起居資訊凝聚人氣。
關心環境保護議題的陳瑞賓,經營網站已有八個年頭,目前每月固定募集到的善款約五萬元,不定期個人小額捐款約二到十萬元。他直言第一次看到網站就捐款的人很少,一個民眾從知道他們團體到實際捐款,平均要花上一年半的信任養成期,「有網站就是一個增加說服力的方法,朋友如果看到網站一直還有在運作更新,資訊也還不錯,就會比較相信我們。」
有網站就能增加信任感
既然可透過網站增加信任感,那麼社群的運用就顯得格外重要。以行無礙生活網來說,關心身障族可去哪旅遊、吃飯,已讓網站人氣指數上升。長期設定的「台灣行無礙」專區,讓全民上傳照片,指出哪裡輔助設施不安全,並由站方反映相關單位改善,密切深度的交流方式,讓網友持續創造話題與流量。環境資訊中心則是採用招募志工凝聚向心力,目前網站約有三十名志工,主要協助國內外環保新聞的搜集,在站方的培訓過程中,不僅達到推廣宗旨,也提升不少網站文章點閱數。
值得注意的是,要將網站推廣給社會大眾知道,累積知名度顯得非常重要,也就是網站行銷。對網站來說,參加各類大小網站競賽即是免費行銷,如華文部落格大獎、網際營活獎、.tw新人王網站設計大賽、Ideas Show⋯⋯,活動進行期間,可坐上主辦單位對媒體宣傳的順風車,如果網站服務具話題性,將有機會帶來大篇幅報導。而且有些獎項設有獎金或補助金,如網際營活獎就有單項計畫達六十萬元的實質幫助。另外,站方也可不定期用專案方式申請社會團體補助,行無礙生活網創辦人許朝富指出,行無礙生活網過去三年,得到聯合勸募贊助一位專職人員的人事費,今年則另外申請到網站改版的補助金,對網站營運助益不少。
鈔票以外的資源協助
有收入幫助生存當然好,但有些協助則是虛擬的,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副規劃師羅至善表示,創新所目前與幾家企業合作,例如雅虎奇摩、中華電信、yam天空、So-net等,請他們贊助一年為期的頻寬,再與網際網路協會合力選出輔導網站,每年有兩到三次徵選活動,名額不限,提供這些輔導網站免費頻寬。
曾受惠此專案的地圖日記執行長郭書齊說:「得到頻寬贊助,對網站來說非常重要。」畢竟頻寬費用對未獲利的網站來說,是一筆無法避免的固定開銷。
此外,創新所主辦的Ideas Show,讓需要資金的網站在展演會場中認識國內創業投資者,尋求可能資源,也將更進一步協助優選網站團隊,前往美國參加全球網路選秀大賽Demo,有機會認識國外創投,不論是對新創網站或非營利網站來說,都是鈔票以外的有力協助。
個人小額捐款、社會團體補助、政府獎勵資源,是非營利網站的運作本錢,在有價值的內容支持下,或是話題引導出來的社群凝聚力中,或是參與大眾活動得到的知名度光環,都能讓募款效果加倍,也能讓網站達到它們預設的存在意義,這套模式不僅在非營利網站中得以運行,對於新創網站也是足以模仿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