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附加價值的議題不再專屬於製造業,其實,連統計數據上附加價值已高的服務業,也一直在思考提高附加價值的方法;這些業者思考的,不僅是透過產品與服務提升服務業附加價值的要件,同時,它們也在思鎖如何透過員工提升附加價值的作法,甚至將這些議題列為產業經營管理的重要課題。
彙整近期服務研究的觀察,不難發現,服務創新被視為下一步服務業高值的關鍵所在;但是,到底該如何作,有無更明確的訊息與建議可作為業者參考?本文從總體、產業、企業三個面向切入說明,並進一步提出建議及觀點。
一、綜觀服務創新與附加價值
企業發展服務創新或服務新型態的動機,多在於創造企業價值或提高企業獲利,藉以維繫競爭優勢或創造新商機。因此,如能找到影響企業發展服務新型態的背後動因並予以強化,或可作為誘發服務新型態持續衍生動力;甚至,如果使用得當,在政府的協助下,發展及引領服務新型態,應可作為全面提升服務附加價值的核心手法。因此,業者應深思自己在經營上的挑戰與自我價值定位,思考到底應從資源、技術、需求或競爭的哪一個面向出發,尋求創新機會。
其次,除了創新與科技之外,業者仍需回歸以提升顧客價值作為核心,放棄「產品vs.服務」這種傳統思維,著重客群需求及滿足客群需求方法的掌握;藉由掌握特定客群需求的核心,重新設計、尋求與既有服務間建立反差的機會,並且透過商業模式的創新,思考從B2B或B2C走向B2B2C的機會與模式,作為創造自身新利基的基礎;如此,業者方能善用知識密集服務的特性,並跳脫傳統的製造研發觀點,進而達到生產力與品質雙贏的目標。
二、產業的服務創新:以金融服務業為例
金融服務業具有無形性、變動快、高度管制、高風險性、倚賴資訊化程度深、高度資本資訊及知識密集、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等特性,因此,其發展模式與限制和一般的服務業略有不同。尤其,鑒於近期一系列的金融大海嘯事件,包括次級房貸風暴、雷曼兄弟倒閉、冰島破產等,更讓金融業者不得不停下腳步,重新思考是否應調整以往一直透過產品創新,達成整體產業持續進行突破性成長的作法;換言之,業者思考的,正是如何找到藉由新的服務創新模式來提升附加價值、但又能有效地掌控可能風險,進而開展另一波的金融服務高峰。因此,台經院六所所長楊家彥彙集研究團隊近期的觀察,提出幾個不同於以往過度強調產品創新的金融服務新型態案例,包括永豐銀行的網路標會(新產品)、鄉村銀行的微型信貸(新客群)、中國商銀全球金融網(IT應用)等個案,期藉此說明如何藉由不同型態標的改變投入資源,並從中獲得附加價值的契機,作為業者重思創新方向的參考。
以網路標會的案例來說,它藉由提供優質服務,向客戶收取高手續費,並吸引許多的投資風險愛好者及貸款低利者加入。鄉村銀行的微型信貸,則是聚焦金字塔底層,並藉由互保制度節省推廣成本、並藉由彼此激勵還款降低風險,並快速增加了會員數與貸款額度。中國商銀全球金融網則藉由政府主導協助與架構的情況下,透過資訊基礎建設的改善,聚焦特定業者的整體需求(包含國外活動的配合需求),藉此讓匯款業務量激增,並降低作業成本及授信風險。
三、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靈魂:第五型商業模式
在探討產業競爭力時,都會以Porter(2001)提出的鑽石模型中的要素,包括需求條件、要素條件、相關及支援的產業、企業策略與產業結構、產業政策及機會等,作為指標。然而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蔡進丁認為,產業文化與國家文化、企業文化相容方為決定國際競爭力的要件,因此提出了「文化決定經濟」的概念,並透過全球七個案研究作為佐證。
在這樣的論點下,蔡教授將服務商業模式分為五大類,並認為第五型商業模式(即利基創新型公司)應成為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在其所提的第五型商業模式中,主要強調聚焦策略(為多數成功公司的共同特質)及做雄霸一方的小巨人(即鎖定可避開與國際大公司的不利競爭模式)等兩個關鍵,並期協助業者仍可兼顧低成本與高品質的要件。此外,他認為,由於台灣具有旺盛的企業精神、與美日中的特殊緊張關係、中小企業靈活的體制、民主開放社會有助創意產業的發展、移民社會的文化特質等,融合了多國(民族)的文化,若再加上消費者靈敏的市場回應,可成為條件備齊的的「試煉市場」,因此,更適合發展此模式。不過,他也提醒,轉型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通常要先破壞再建設,先痛苦才有希望;因此,台灣的企業應勇敢於面對問題,做對的事及轉型至正確商業模式,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四、IEK觀點:台灣服務產業走向創新的下一步
承前所述,我們發現服務業提升附加價值的出路在於強化自身創新的能量;因此,對於服務業者來說,經營模式的改變或經營範疇的轉換,都是為了滿足生存或成長的需求。所以,台灣服務業若想強化創新能量或提升附加價值,建議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思考:
(一)整體產業發展的建議
1.台灣的服務業應朝向具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密集服務方向邁進,因為這類產業可藉知識投資與創造,協助產業進行創新、調整生產要素與能力,進而提升附加價值、生產力與擴大經濟規模。
2.台灣的服務業發展主軸必需精煉且選取上必需有篩選與評估機制,此外,發展策略需和台灣以中小企業作為產業發展主軸的特質相呼應,而且,該主題要能和國際接軌(而非外銷)或彰顯台灣能量,例如以進入亞洲與中國大陸的最佳跳板、新生活型態、供應鏈創新等作為發展主軸。
(二)寓台灣文化於服務之中
根據Dauphinais等人(2000)的說法,「創新」包括「改變已建立的事物」和「引介新的事物」兩者,因此創新可以建立在既存事物上的新型態;至於「獨創」則是指「先前從未出現的事物」。由這些字意不難看出,獨特性與差異化之於服務業新型態與附加價值的重要性。本文認為,最難被模仿的事物,莫過於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生活型態與文化,因為它來自於原創者自身意識型態的表現,即使被他人效仿其表,其精神意涵與公眾認知卻仍在原創者身上,且由仿效者為其散播,達到感召更多人與認同的境界。因此,建議台灣服務業廠商在強化自身創新能量時,可以將台灣文化優質化並與公司的產品服務企劃做結合。例如:位於苗栗縣的「三義ㄚ箱寶」,將三義的木雕產業與彩繪、生態保育與顧客體驗做結合,為原本已步入黃昏的木鴨工廠,開創出另一片天空,或許就是個值得參考的好開端。
(三)善用台灣的市場特性
呼應前面蔡進丁教授所提,台灣市場具備利基創新(第五型)市場的條件,本文認為,台灣是一個色彩繽紛的文化鎔爐、並同時具有靈敏的消費者群及自由經濟市場等條件,是一個十分良好的「試煉市場」。同時,根據IEK「2015 年台灣產業與科技整合計畫」的觀點,位於台灣市場的服務業廠商,擁有了最為貼近先備需求者的優勢,可以近距離的觀察這些必備的趨勢需求,接著依據這些需求,反視自身所具備的條件,並且善加利用具備的優勢,甚至針對尚未具備或迫切需加強的劣勢,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及改進、回應,接著在台灣市場中進行市場測試、修正,從台灣市場成功後,進一步推向國際化。
這些特性,正是位於台灣的所有廠商獨具的優勢,故本文建議,服務業者應善加利用「試煉市場」的特質,重思創新之路與發展策略。
更多文章請上ITIS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