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KKBox網路音樂平台,到協助蔡依林推出首張數位音樂專輯,許多人都在猜測中華電信背後的思考邏輯。但中華電信總經理張曉東卻不認為這有何難以臆 測之處,因為對中華電信來說,自我定位為數位通路不僅再合理不過,更是在資源極大化思考架構下的當行之路。不想做內容整合,也不會跨足內容製作,中華電信 將專心致力於數位通路的建構與普及。以下是張曉東接受《數位時代》的專訪紀要。
Q 音樂在中華電信整體布局中,重要性是什麼?除了是和消費者溝通的工具,還有別的原因嗎?
A 這回到以前數位通路的問題,中華電信其實是提供資訊的流通,這也叫做traffic(交流)或communication(溝通),跟交通的概念很像。中 華電信本身是一個通路,通路是什麼都可賣,只要是數位內容幾乎都可以賣,所以站在電信的角度來說,提供數位通路是再恰當不過的角色。數位通路能囊括的領域 很廣,而音樂當然是一個最明顯的東西,所以現在感覺我們音樂做得比較多。
Q 什麼樣的營運或供應鏈是經營數位通路較好的模式?
A 現在很難講什麼是健康,什麼是不健康。很多人提「使用者付費」,但這也不見得就是絕對的真理。現在很多產品、服務的價值,是由使用者本身創造出來的,要靠 與客戶一起工作;Google、雅虎如果少了社群的規模,也賣不了錢。從這個角度來看,數位通路的特色就是將消費者和生產者結合。
每個產品都必須思考自己的特色,又要怎麼讓人願意付錢?音樂碰到最複雜的就是版權問題。如果可以解決版權,這也是貢獻,就是價值。舉例來說,若提供好的版權音樂播放服務,所謂的公播,這是幫很多人處理問題,也是一種價值。
觀 察價格對誰有意義,找那個人來付錢,如此的獲利模式一定要想清楚,這對數位音樂尤其重要。我們其實也沒有新想法,如果有早就賺錢了。但是我們嘗試很多不同 的作法:在我們既有版權音樂的基礎上,嘗試公播的機制;或是透過3G網路提供KTV服務。所謂的加值就是讓別人方便,而到處都有創造模式的機會。
Q 中華電信對音樂產業提供的最大幫助為何?又怎麼利用行動、網路與MOD載體提供服務?
A 通路就像是百貨公司,不是自己擺東西在賣,而是要提供好的機制。好的百貨公司有幾個條件,首先要方便、容易到達。再來,陳列要有好的layout,讓人容易找商品且買得舒服。最後更重要的是收費機制,並且提供完整售後服務。
中華電信不會創造音樂,但要讓人很容易上網接收到我們的音樂服務,再來就是音樂要怎麼編排、擺設,讓客戶能找得到。如果真的要賣錢,那就要有收錢的機制。如果發生問題,我們就會幫你處理。
我們的態度是配合唱片提供者,但音樂商業模式必須由他們自己想清楚,我們只是提供平台給他們做。中華電信不是商業模式的主角,而是提供各種可能的方式來配合唱片公司。
在載體部分,我們則是提供三種平台給內容提供者做選擇。同樣的,商業模式取決於客戶,而不是由中華電信決定,我們只能根據經驗與客戶討論出最好的方式,因為各個平台有各自的特性。
Q 現在很多人思考內容整合者(content aggregator)的可能性,中華電信會把它當成目標嗎?
A content aggregator不只要對網路有了解,對於內容更要有了解。中華電信做content aggregator可能比較辛苦一點,但我們鼓勵其他人出來做。這個角色絕對有其必要性,因為每個內容提供者若都是單打獨鬥、小規模經營,(產業)就很 難做大,若有content aggregator做整合的工作,對他們來說就是很好的。
我們還是會專注在通信、網路的本業,以此為基礎往外發展。不會做內容,也不會養歌星、拍片子,這部分定位很清楚。
Q 中華電信越做越大,有人建議要做切分,你又如何看待?
A 其實我們沒有越來越大,營收 也沒有一直增加,反而是一直維持在現有的規模。有人認為中華電信做太多,其實我們真的沒有,可能是溝通上不太夠。像是我們沒有在做音樂,我們只是幫忙賣音樂,數位通路是我們本來的角色,所以千萬不要認為中華電信什麼都在做。
Q 你認為加值服務為電信營運商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A 電信業本身是以通話為主,但這一塊應用已達飽和。但通信本身的應用,除了人以外還有很多,有可能連貓狗都會通訊。這雖然是當笑話講,但事實上我們也看到幾 個類似機會:若把車子當成個體,它有沒有通訊的需求?假使隨時把車況做紀錄,一旦車況不正常,就把訊號傳到車廠去,讓車廠幫你處理。這是我想像的東西,但 也可能是一種機會。更簡單一點,若停車怕被偷,假如有個機制裝在車子裡,車子一動就通知你,一個月花個幾十塊幫你保全,這也是一種機會。
當你把通信產品做跨產業結合時,就會產生各種機會。我們去年開發iEN智慧型節能管理系統服務,把通信和空調、冷氣結合。一開始有人覺得電信跟空調有什麼關係?但結合之後發現可以省下二○%、三○%的能源,才發現它的好用。
設法開發新產品、做跨業服務,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不過,創意很難確定,有時候因為需要而產生,沒有一條絕對的公式。我們內部有很多創新的機制,有創新處、創意小組,我們認為創新絕對是必要的。
採訪/盧諭緯.何宛芳 整理/趙荻瑗.何宛芳 攝影/侯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