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讀到有一篇新文章有趣 ,它在討論,「為何中國都沒有一個全球級的品牌?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在餐桌上也常聽到前輩、高手們,從一個深深的「嘆息」開始,然後高談闊論自己獨特的看法,有人扯到東方人的個性,有人扯到教育,有人扯到人才………聽起來都頗有道理,但聽起來都好遠、好無力
由歐美人士來看這件事,自然不會太準,不過,因為他們無法像我們扯到什麼教育、什麼人才、什麼歷史的,因此,他們的答案可說是簡單多了
先來看看第一篇文章。剛剛那篇文章,其實是在回應一篇舊文,早在四個月前,《Newsweek》就曾有一篇文章 在討論同樣的話題,他們先舉了「華為」為例,從一個當地的進口商一路做到全球第二大的電信硬體廠;早在十年前,有人寄望華為可能成為全中國大陸第一間超大的國際品牌,可惜的是,雖然它至今仍被BusinessWeek譽為全球前十大影響力公司,但,它就是沒有「品牌」
不過,這篇《Newsweek》文章指出一個之所以沒有「全球品牌」的最關鍵原因──它說,是因為華人內需市場的競爭太過激烈! 這 些廠商的本業,總是先做OEM賣外商,但其他住隔壁的鄰居無時不刻虎視眈眈要從這些外商手上「搶單」過來,因此大部份的OEM廠忙著打競爭對手、忙得要 死,根本沒時間想自己品牌(外商也很擅用這種競爭關係,將OEM廠商「吃的死死的」);此外,這些公司偶爾「不小心」推出唯一的品牌事業,十之八九都是從 中國大陸內地開始推廣,但他們卻發現,他們連這邊當地市場,都無法成為絕對優勢的品牌,因為高階市場已被外商品牌壟斷,面對12億消費者只能先打「低價策 略」,於是,這些可憐的工廠,在海外代工賺不到錢,海內的國內品牌也賺不到錢 ,「兩頭空」的局面,讓他們就算規模已達幾萬人、幾十萬人的大工廠,也無心去好好打造一個全球品牌
但,真的是這樣嗎
以上只是《Newsweek》的看法,幫我們「暖身」一下而已, 最近這篇文章,則是在「反駁」這種說法 !
這篇文章的作者,似乎也是一位「中國通」的老外,他剛好站在許多中西合作案、併購案的「第一線」
只要,它願意花「$$$」打品牌
這位專家認為,華人世界沒有品牌,是因為中國大陸公司對「品牌」的重視就是沒有西方國家品牌這麼多 ,「重視」不是口頭說說而已,這些中國公司明明知道品牌的重要,知道一間公司最佳出路就是建立強大品牌,也知道強大品牌絕對大幅拉高獲利空間、為公司帶到另一個高境界,但,每當要「花錢」的時候 ,到現在為止,中國大陸或台灣的廠商依然帶著很大的存疑:「為……為何要花這個錢
這位專家講了兩個他接觸過的客戶的故事:兩家中國工廠,都是和西方工廠合作,都「差一點」就有機會創造大品牌
第一個故事是,有一間美國品牌公司因應競爭,決定在原產品線之外,迅速加上其他的產品項目,由於這樣快速的擴充對他們來說前置成本與風險太大,因此 他們靈機一動,乾脆和他們的「老夥伴」這間中國工廠一起「合資」,開設一間新的美國公司,專門來推這些新產品,也算是幫老夥伴一個忙。原先,這間中國工廠 等於是拿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機會,有人「帶路」一路送它到美國的商店架上去、掛自己的品牌(自己至少出資一半),但,中國工廠卻對美方要求,堅持用原本 公司名稱的「中文拼音」作為新公司產品的名字
沒有品牌,有可能和什麼東方人沒有創意、東方人無法能言善道,甚至東方文化不若西方強勢等等完全無關,它的「成」與「敗」,說不定全都要歸因在中國人的美德:「勤儉」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