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的綠色收藏
企業家的綠色收藏
2009.12.14 | 科技

研究企業家精神的泰斗、心理學家麥克蘭德(David C. McClelland)指出,企業家具有三種支配性的人類動機:「權力需求」、「情感需求」和「成就需求」,其中「成就需求」具體表現不脫追名逐利,抽象的則是滿足成就感。

成就感是比企業家體型高出數倍的霸氣探照燈,在企業家的前方投射出清晰可測的影響幅員,引導他也指引他。企業家也樂在解決問題,而且堅信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此外,企業家往往偏愛收藏,譬如車、房、音響到藝術精品或朋友食客;收藏的界域也一路由物質而形式,譬如身分、位子、空間和時間的主宰權。

企業家在成就事業的道路上不免殺戮,從諸多戰爭術語在商場中普遍使用可見一斑。企業開疆闢土、披荊斬棘時,面臨生存壓力,不免己利優於他益,有心無意之間對環境、地球和社會造成傷害。要讓企業家淡化商場殺氣,主動擁抱綠色議題,你不能不讀其心,思其所思,以收藏的邀請來取代贖罪的撻伐,不失為良善的巧思。

假設我們籌辦一場「綠色議題典藏拍賣會」,會中拍賣的標的物是:氣候變遷、替代能源、全球暖化、水資源、地緣政治、環境污染、基金會、扶貧助學、公司治理等,你覺得受邀的企業家有興趣的收藏是什麼?引起他們收藏的動機又是什麼?是稀有性?困難度?增值空間?還是成就感?

台灣的企業家在談公益環保或社會責任時,策略思考脈絡分明,議題的掌握傾向與企業發展方向結合,也就是由「好處」著眼。也由於台灣大型企業以製造業居多,在代工薄利的經驗回饋中,企業家會務實地先檢視自己的能力與實力,再決定做什麼、做多少。

和中國企業大腕們聊公益和環保時,時勢英雄類型的中國企業家們收藏議題的傾向明顯。一旦綠色議題成為拍賣市場中企業家競標的收藏品時,這氛圍就驅動了他們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邏輯框架,抓問題源頭、尋專家見解、建立標準作業流程、訂定績效衡量指標,並試圖量化每一個結果。企業在擁抱綠色問題的同時,開始猛踩成就需求的油門,直到破錶。

地球生命長度超過人類生命,形成了人類在使用地球資源的態度上,是區間斷層的狹徑,而非永續留存的長路。這個人類集體的短視也造成地球資源消秏速度加速。假以時日,企業家們終將悟到所擁抱和收藏的不是綠色問題,而是難題。在和難題拔河對峙中,他們將會更謙卑地尊天敬地,學習和難題共存、對話的第三條道路。

世界上最好的文物典藏,最後的歸宿是博物館;綠色收藏家最終的回饋,一語道破就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原載於數位時代雜誌第187期)

■了解更多綠色產業相關課程

關鍵字: #綠能環保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