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創新的年代  大膽走出你的舒適圈!
追求創新的年代 大膽走出你的舒適圈!
2009.12.29 | 科技

這是個從個人到企業都必須追求創新的年代,然而創新卻也是充滿挑戰的路途。創新沒有標準答案,但卻有線索可循,要如何捕捉?《數位時代》的MTI論壇特別 邀請到史丹佛大學創意中心執行長、暢銷書《真希望我二十歲就懂的事》作者婷娜.希莉格,與訊連科技總經理張華禎、研華科技技術長陳贊鴻、政大創新與創造力 主任溫肇東對談,發現有限資源下的無限可能。

教室的大門緊閉,一排排椅子固定在地板上,考卷發下來通常都有選擇題,學生埋著頭,仔細地拿鉛筆把答案紙上的空格塗滿⋯⋯。

這是史丹佛大 學創意中心(STVP)執行長婷娜.希莉格(Tina Seelig)專題演講時放的第一張投影片,也是多數人求學時期曾上演的經典畫面。當學生通過一連串考試,好不容易畢業之後,在校門外等著我們的,卻是一 場又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翻書考」(Open Book)。

「外面的世界恰好和學校相反,每個問題都有各種可能的答案。更重要的是,現實人生容許失敗。」在希莉格眼裡,唯有把問題轉變成好點子,在生活中揮灑創意的人,才是社會上成功的優等生。

「教 學應該是幫助學生遠離舒適圈,讓他們做一些從未做過的事。」多年來,希莉格在課堂設計各種作業,發給學生五美元、十個迴紋針或是一堆橡皮筋,當作「創業資 本」,鼓勵學生用有限的資源以小搏大,創造出最大的價值。「沒有問題,就沒有解決方式,更不會有創新的機會,」希莉格說道。

找到對的問題
然而像是希莉格這樣的教授,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扼殺創意的幕後黑手,其實就是老師,」政大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溫肇東直言,因為老師往往會習於採用既有的教學方式,再加上老師的知識有限,因此很容易成為學生在產生創意的過程中意外的干擾或限制。

「老師應該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要想辦法找到對的問題,」溫肇東認為,老師不僅要鼓勵學生發問,自己也要多多提出各種問題,即使自己也不知道正確答案。另一方面,老師也要包容學生的失敗,鼓勵各種不同的想法,才能幫助學生走出舒適圈。

不僅學校如此,企業也同樣需要自我覺醒的意識與開放的環境,才能促成創新的產生。訊連科技總經理張華禎用「空氣和水」形容:「創新不是天上的彩虹,反而像是維持生命的空氣和水,不改變就不能活,不創新就會死掉。」

訊 連科技是世界第一家開發「數位家庭軟體解決方案」的軟體廠商,以「Power DVD」、「威力導演」等產品聞名,今年拿下台灣國際品牌價值調查第十七名。張華禎以過去經驗為例,談起三年前微軟作業系統Vista上市,不僅內建剪輯 軟體Movie Maker,更強化多媒體播放、數位家庭、光碟燒錄等功能,對訊連造成很大的衝擊。

「我們無處可躲,只能改變自己,」張華禎說,訊連因而重新思考客戶需求、市場策略,並重新制定產品方向。對她而言,改變不只是創新,更是企業的生存之道,「沒有碰到問題,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潛力無窮。」

改善也是創新
經歷軟體巨人的考驗之後,張華禎更加堅信創新是可以被激發的。她時常提醒員工:「不要把自己侷限在框架裡。」她舉例,即便是公司的會計,在作業流程上也有改善的空間,「只要每個人對自己的工作提出改善的方法,就算是一種創新。」

創新不僅是企業維持生計的必備要素,更是為顧客創造價值的驅動力。研華科技技術長陳贊鴻認為,創新必須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如何讓客戶的生活更好、更方便,也是一種衡量創新的指標。」

從 工業電腦起家的研華科技,近來投入電子看板(Digital Signage)新興應用領域。所謂的電子看板,就是在美食街、電影院等場合看到的大型液晶螢幕,可以透過觸控、藍牙等新技術和消費者進行互動,以更多元 的形式傳遞廣告、資訊等數位內容。研華跨足電子看板市場,客戶也從工業、製造業,擴大到銀行、連鎖速食餐廳、五星級飯店等各種服務業者。

「一開始只是單純想把電子看板賣給飯店,」陳贊鴻表示,研華後來邀請台北科技大學的師生,進一步分析五星級飯店的經營模式,並且協助進行情境設計(Scenario-Based Design)。經由學生的回饋,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台灣飯店的經營重點在於婚宴喜慶。

電子看板不能只用來展示訊息,還要能符合飯店業者的經營重點、貼近消費者的需求,才能真正打入飯店市場。「如何透過電子看板改善婚禮?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陳贊鴻提到。之後台科大學生在這個開放問題上發揮創意,企業也因此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公司該如何鼓勵員工,成為創新的幕後推手?張華禎舉例,訊連歡迎員工提出創新的提案,在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的績效考核指標中,「創新」就占了二○%,「創新就是你的目標,你一定要做點事情在改變上。」

「你 的工作績效,跟提出創新的提案被同意的機率是相對的,」希莉格補充說明,員工必須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多累積上司的信任,才有更多發揮創意、執行提案的空 間。儘管上司否定你的提案,但希莉格認為這也算是一件好事,「當別人不同意你的創意,反而是考驗你對創意有多堅持、你有多想要這個點子被落實。」

如果這個提案很好,卻還是無法通過,那該怎麼辦?希莉格回答:「那就乾脆出去創業,自己動手執行創意吧!」

刺激創新的三種秘密醬汁
❶腦力激盪時,要避免否決各種提議:「初期先不要檢驗點子能否被執行,」希莉格提到,腦力激盪可以迸出很多創意的火花,這個階段的重點是要讓更多點子跑出來,如果一開始就思考「有沒有可能做到」,往往會扼殺許多創新的可能。

❷ 「六頂思考帽」協助團隊激發創意:這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分別為白、紅、黃、黑、綠、藍色,每一種顏色代表一種思考方式。白色是客觀中立帽、黃色是樂觀積極帽、黑色是謹慎消極帽、紅色是情緒感覺帽、綠 色是解決創造帽,而藍色則是指揮管理帽。希莉格會先要求學生依照帽子的顏色扮演各種角色,再讓每一隊內都有不同顏色的帽子,藉此讓學生學習欣賞其他人的觀 點,進而提升團隊的創造力。

❸有時間壓力,創意更精采:在設定遊戲時,希莉格每隔10分鐘會改變一次規則。她發現,當規則比較簡單時,不太會激發出創意。但往往在時間較短、規則較嚴格的條件下,學生反而會有令人驚艷的創意。

關鍵字: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亮點一:回溯城市源頭起點,航海語彙彷若時光倒流

「圓未來之行」共分為室內三大展區與一戶外展區,以「與城市一同成長」做為策展主軸,梳理出:「源─緣─圓─合」x時光「過去─現在─未來」串接時代軸線,將彰化的「交通、建設與生活」呈現於展區中。「源」記憶之源展區入口處,是彰化航運貿易的起點,設計語彙透過水波、帆船、引領觀展者漫步前進,從最微觀的早期建材文物看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如: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多樣建築元素與素材,包含:戎克船、壓艙石、福州杉、枕木、酒甕,回望彰化的源頭,憶起移居而來的風光繁榮。

亮點二:光雕沙盤演譯交通建設願景,點亮未來發展藍圖

「緣」的轉譯之間,以「連結」為核心主題。居民與城市透過交通路網緊密相繫,象徵彰化從人與地的互動中,編織出發展的脈動。〈脈動彰化〉展項以光雕技術投影於立體沙盤模型上,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隨著各交通樞紐依序點亮,縣域交通網絡的節奏逐步展開,城市與鄉鎮間的連結脈絡清晰浮現,展現彰化邁向均衡發展、共榮未來的宏觀藍圖。

1014_2.jpg
〈脈動彰化〉以光雕技術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三:模型x互動表述社群共融,實踐宜居生活的想像

以等比縮小建築模型結合互動展示,呈現伸港基地新時代青年住宅與社會住宅的「租售共融」模式,觀展者可透過互動深入瞭解青宅社宅共居的設計意圖與社會影響,感受彰化如何回應居住正義與社會福祉的生活需求,看見宜居城市的生活模樣。

1014_3.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基地「青宅+社宅共居」的創新政策。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四:鹿江綠建築校園AR互動,亮相生態x教育x文化的交織成果

教育是宜居生活的一大環節。「鹿江綠建築校園」透過立體模型結合互動呈現:未來綠學園─教育x永續x建築示範,將綠建築結合AR增強影像互動,觀展者用手機對準模型,即可看到校園的環境永續設計特點,讓綠建築不僅是獲獎的優秀成果,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教育實踐。

1014_4.jpg
本次作為【圓未來之行】展區的鹿江國際中小學,即是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的綠建築場域,民眾可透過掃描模型上的標示點探索其中的永續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五:你看不見的城市隱形治理設計,一地多用校園複合蓄洪池

展區中,將「全國首創校園複合蓄洪場─地下停車場兼蓄洪池」,透過立體模型結合電控薄膜,呈現蓄洪場域與生活場域的結合。看資源如何整合應用,超越既定印象,創造一地多用,融合教育、社區、防洪機能的複合設計新模範,表達城市韌性設計的新可能。

1014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一站式長照大樓,民眾走至定位即可揭露對應設施的照護服務。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六:回應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窺見一站式長照大樓、共融公園等

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城市是如何回應的呢?展區中也將呈現城市「全齡共享」的生活設計典範,讓不同的年齡層,都能被承接、照護與支持,展出:因應共融需求而設計的一站式長照大樓,內含不老健身房、托嬰與育兒親子館、長照創新等多項措施,只要踩在地上互動點位,便會亮起相應服務的大樓樓層,完整了解一站式長照大樓的服務項目。此外,也設計了「反應力x不老健身房」、「全民運動」等互動感應投影遊戲,以及未來「共融式遊戲場」投票選擇,表達未來城市規劃意向,提供參與城市共融的連結與共造,傳遞永續、人本兼容並蓄的溫柔回應。

亮點七:探索時間如何轉譯新生?走進老屋再造活化空間

展區概念中,回應300年的城市建設新舊共生,「時光新生所」打造出「老屋點燈造型故事屋」,精選五組代表案例,從老屋前身到改造過程,以及此刻的成果,看見老屋與社區、青年與夢想、創業與創新,透過建築再造表達當代生活的新生命與城市活力。

1014_6.jpg
〈時光新生所〉以翻牌形式呈現老屋整修前後的使用對比。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八:情境式體驗未來車廂,城市藍圖引導對未來的渴望期盼

當過去、現在被梳理完整後。未來會是什麼呢?「未來城市展區」則以縫合、綻放、圓滿、快捷幸福未來為題,透過「情境式劇場」,讓觀展者置身未來車廂中。搭乘未來號看著窗外,播放著目前規劃的未來藍圖,當旅程來到終點,未來就是始於現在的行動。邀請你共同參與種種希望與可能性。

1014_7.jpg
【圓未來之行】展區內的未來車廂,在車廂兩側呈現城市未來規劃遠景,帶給每位觀展者沉浸式體驗快捷幸福未來。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九:建築AI互動選擇,未來共創基地展區實驗計畫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未來城市的藍圖,必須由民眾共同描繪,唯有大家的想法與創意,才能讓城市更貼近生活、貼近人心。」因此,「未來城市共創基地」設計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
以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影響城市發展指數,並由 AI 生成建築於畫面上,最終於大顯示螢幕上看到共創未來城市的樣貌。
透過互動體驗,民眾得以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展項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基地。

1014_8.jpg
〈未來城市共創基地〉可透過平板互動生成多種建築,邀請民眾一同建設未來的理想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十:戶外串聯生態作品區,看行動如何實踐永續?

最終,來到更宏觀的探討彰化未來城市的環境,傳遞三大核心:未來想像、智慧永續循環、綠色療癒,將其展現於生態設計作品中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往事河光.未來亭〉、〈漂泊之所〉,分別呈現自然環境保護,由在地師生共創孕生作品、以太陽能系統呈現未來資源的自給自足,及將彰化歷史重要的戎克船體轉化休憩裝置。回扣彰化的起點主軸:生態環境與幸福宜居生活,完成一趟精彩的「圓未來之行」體驗。

1014_9.jpg
【圓未來之行】戶外展區中的展品:〈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呼籲大眾綠色環保、永續循環的重要性。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