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台北南京西路上的一間服飾店,透明櫥窗不見塑膠製的人體模特兒,取而代之的是偌大的投影畫面。在這八十二吋大小的畫面上,展示著一個虛擬的立體模特 兒,還有店內所有的衣服和配件。舉起手來碰碰畫面中的衣服,模特兒立刻變裝,手指左右滑動,模特兒的身體也跟著三百六十度旋轉,清楚呈現衣服穿在身上的每 一個角度。
這就是知名服裝設計師傅子菁,與米渥科技一同攜手打造的數位櫥窗軟體。
就像小時候玩的紙娃娃遊戲,只不過現在 變成數位觸控版本。只要用手點選螢幕上任何一件服飾,模特兒便會自動換裝,一旁還會出現這件衣服的手稿或說明,讓消費者在感受搭配的樂趣之餘,更能明白設 計師的設計理念。這套軟體還內建派對、上班、尾牙等六種穿衣情境,讓衣服搭配環境,預覽服飾效果。
其實數位換衣的概念,幾年前在國外就曾出現過,只是大多採取3D建模的方式製作。但3D建模成本高昂,一件衣服就要價一萬多元,因此幾乎只有知名品牌才負擔得起,但也難以長期採用。沒想到一位科技人和服裝設計師理性與感性的相遇,竟意外造就台灣第一套數位櫥窗軟體。
用拍攝取代3D建模
這 套耗資兩千萬元的軟體,構想來自於米渥科技的創辦人陳顥仁。為了解決3D建模成本昂貴的問題,米渥想出了以棚拍衣服的方式,抓取各種不同的拍攝角度,再由 電腦組合成衣服的立體面貌。藉由拍攝方式,米渥大幅降低製作成本,目前一件數位衣服的製作費用只要九百元,大大增加服裝品牌採用的機會。
至 於如何才能精準拍攝出服裝的材質或色澤,則交由傅子菁旗下的三位設計師負責。設計師先在人型立台上將衣服整理好,之後才進行拍攝。一件衣服從拍攝到3D完 工,只要二十分鐘的時間。「這個軟體非常需要服裝產業的know-how,例如衣服怎麼抓、光線怎麼打,終究還是要回歸到專業上,」陳顥仁表示。
就 技術層面而言,這套軟體不僅是國內首創,對服裝產業來說,更是大膽的突破。「服裝產業一貫相信的是人對人直接的服務,對數位新科技總有一股莫名的抗拒,」 傅子菁表示。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看似走在數位潮流之上的她,其實卻從來不碰數位科技,唯一會使用的數位產品就只有手機。
「我還記得第一次去傅姐的辦公室時,發現怎麼到處都有電腦,只有那個位子沒有電腦,」陳顥仁笑著說。這樣一個跟數位科技絕緣的人,又身處保守的服裝產業裡,竟然成為台灣第一個率先使用數位櫥窗的人。
「用手(指觸控)還是手工的嘛,OK的!」傅子菁笑著說。其實早在幾年前,傅子菁就曾看過國外應用,她也好奇成效如何,因此當陳顥仁提出類似構想時,就激起她一同合作的意願。
不 過,在遇到傅子菁之前,這套軟體曾面臨腰斬的命運。數位換衣的構想其實來自陳顥仁在研究所時參加的創業競賽,當時還在一次大型的全國競賽中拿下第三名。畢 業後,他與隊友共同成立米渥,一開始以電子商務平台出發,並積極走訪各大少女服飾品牌,在四個月內就拜訪了五十家,希望他們能將衣服數位化,放在米渥的平 台上,消費者換穿後,便可直接點選購買連結。
虛實結合的行銷模式
「我們想透過3D、試穿,把買衣服這件事變得更有趣,但 從有趣到消費還有一段距離,」陳顥仁自評。在四、五年前網路頻寬仍不足夠,一件數位衣服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呈現在網頁上,加上一件品牌衣服動輒一、兩千元 的高價位,也讓網購消費者望之卻步,最後網站撐了一年還是關站。正想放棄之際,卻在一次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傅子菁,這才又激起了陳顥仁將這套軟體從虛擬網路 轉到實體門市的構想。
但沒想到跟實體的結合,卻又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為了讓數位科技可以切入服裝產業既有的流程與習慣中,陳顥仁與傅子菁花了長達兩年的時間磨合。「這才知道過去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服裝產業的需要,」陳顥仁表示。
舉例來說,在服裝分類上,以前陳顥仁只知道褲子和裙子是穿在下半身,卻從來沒聽過「內搭」這個字眼,因此光是服裝分類來回就改了十次。
這 套軟體在二○○九年十一月首度在傅子菁的服飾店裡發表,至今已看見初步成效。有趣又醒目的觸控介面,本身就是吸引客人的行銷手法,讓不少經過的路人停下腳 步,紛紛嘗試點選,增加試穿意願。軟體記錄點選歷史的功能,也讓門市小姐更清楚客人的喜好,未來服裝廠商更能抓住市場口味,精準生產出消費者需要的商品。 此外,數位工具無上限的容量,讓有限的店面空間能完整呈現每一件服飾,其中也包括隔季商品。
目前這套軟體已有十多家服裝公司詢問,未來米渥還希望利用這個虛擬工具,跟實體的門市小姐做更緊密的結合,讓試穿軟體進一步演化成促進銷售的導購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