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做什麼事都為了Yahoo為了Google,現在做什麼事都為了Facebook?
從前做什麼事都為了Yahoo為了Google,現在做什麼事都為了Facebook?
2010.03.10 | 創業

今天隨意聊一下,我們不斷聽到Facebook的總人口再怎麼成長,然而, 距離上一次聽到Facebook透露他的營收,已經是去年九月的事了,當時大家都聽到它宣布「單月損平」,記得當時他們說Facebook準備在2009 年賺個5.5億美元,而最近Facebook終於再次透露了他的營收,這一次,已經過完2009年,所以,完整的數字也出來了

首先,Facebook在去年(2009年)竟然比預計賺的還多,高達6.35億美元左右 ,而今年更猛,有機會賺到10~11 億美元

Facebook成長,讓它開始被和Google或Yahoo!這些搜尋引擎相比較 ,偏偏兩者是一個左、一個右,很不一樣的東西 !操作得好,卻都是網路人氣的重要來源。在Google這邊我們已經有一大群的優化SEO顧問,在Facebook的另一群顧問也開始壯大,這邊有一篇文章終於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

「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了Google而打造的,還是為Facebook而打造?

先談「客戶發現」,在Google就是下關鍵字廣告,在Facebook也是下邊欄的社群廣告。再講「外站的客戶取得」,靠Google的外站系統OpenSocial不容易拉來,在facebook connect所拉來的卻是傳統email的四倍

然後昨天又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

一開始,它運用了這間咖啡廳所提供的忠實客戶名單,共13,270筆,當它寄給這群忠實客戶,第一步,先請他們填寫一份關於DG咖啡廳的問卷調查,結果只 有689人回覆;然後,學者再邀請同樣這一萬多名客戶加入「Dessert Gallery」新開的Facebook粉絲專頁, 結果只有283人(2%)加入這個粉絲專頁 。接下來在這個新專頁中,「Dessert Gallery」只是每星期固定寫了幾篇小文章,介紹DQ的餐點、飲料、分店的設計,還有一些優惠等等……它也是像我們一樣,注重「內容行銷」這掛的。

這實驗進行了三個月。三個月後,學者再回來,再一次對DQ的所有的忠實客戶名單與粉絲專頁的新粉絲,做了第二次的市調 。換句話說,市調一次發生在專頁開設之前(只對DQ已有的名單),一次發生在專頁開設之後(針對DQ已有的名單再加上粉絲專頁的新名單)。在第二次的市調中,他們收回了1067個回覆,拿來和第一次市調的689人回覆,做一個比較!

從兩次市調中,他們發現,這些加入粉絲團的原DQ客戶,雖然和其他組每次去DQ花的錢是一樣多的,但是他們竟然提高了他們每個月拜訪DQ實店的次數,比從前(也比其他尚未成為粉絲的DQ客戶)還頻繁了20% !換句話說,Facebook粉絲專頁以內容不斷的對他們洗腦,結果並不是他們會買下更多東西,而是他們在外食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想到「DQ」作為選擇。報導還有另外一個結論,這些DQ的粉絲們,在外食的比率中,竟然給了DQ最多比重

這點是有道理的,Facebook其實沒有做什麼事,DQ也沒有做什麼了不起的事,只由於Facebook平台的設計,就是讓這些DQ粉絲在每次檢查他們facebook的朋友動態資訊時,會順便「不小心看到」DQ寫的動態資訊 ,而他們若看到一點點好玩的地方也輕鬆按一個東西就貼到塗鴉牆,他們的朋友就在檢查其他朋友動態資訊時順便又會不小心看到DQ給的消息

一開始,他們不是先從一萬多名DQ的舊客戶開始推廣嗎?從那個管道加入粉絲團的人,竟然只有低達283人(2%)左右,這個數字沒錯,因為就算在台 灣的百萬會員網站,粉絲專頁的人數往往不到2萬人,大約也是2%左右。但,後來做了第二次市調,粉絲團的人數卻已經升到一千多人,換句話說,這粉絲團裡面有高達80%是原本很有可能不在那個忠實客戶名單的人 ,而他們對DQ的「認同」卻是「一飛沖天」,創造了比原本實體客戶還高的

(原文轉載自Mr.6部落格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