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Crunch精選】你的網站該開放平台嗎?你又該如何選擇開放的程度?
【Open Crunch精選】你的網站該開放平台嗎?你又該如何選擇開放的程度?
2010.05.04 | 產品

開放還是封閉,是科技圈近來常常爭辯的話題。最常聽到的討論就是 Android 的“開放”,和 iPhone OS 的“封閉”,例如去年中 TechCrunch 主筆麥可‧阿靈頓大喊受夠了封閉的 iPhone,毅然轉用 Android 事件。而不滿常常成為箭靶的蘋果 CEO 賈伯斯 (Steve Jobs),也在上周的文章中反稱 Adobe Flash 才是不折不扣的私有發開平台來反駁。

不過每每讀到這些文章,就覺得少了一個客觀的、有系統的分析方式。斷章取義,隨便抓一塊出來講,當然每個平台都少不了封閉的部分。

而這個缺少的模型,上周末終於讓我在克里斯‧迪克森 (Chris Dixon,Hunch.com 的創辦人) 的網誌上找到了。克里斯的這篇“開放與封閉的優劣”,首先引述了哈佛大學 (Harvard) 教授湯姆‧艾森門 (Tom Eisenmann) 的一篇長達 29 頁,關於開放式平台的研究報告 (名為:Opening Platforms: How, When and Why?) 中,最關鍵的一個圖表:

根據艾教授 (愛叫獸?好,我知道很難笑…) 的模型,他把一個平台的開放或封閉,分成四個層級來分析,例如:Linux 就是完全的開放,從消費者、開發者、平台硬體和平台軟體,都是非常自由的。而 iPhone 則是在另一個極端,除了消費者端,其他都是封閉的。(不過他也承認在北美市場,iPhone 連消費者端都是半封閉的,因為你只能選擇 AT&T 一個電信商。)

我覺得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模型,因為他把一個“平台生態系”的四個主要角色,所受限制的程度,分開來分析,然後再來斷定這個平台的開放程度。如果用這樣的模型來分析,那 Flash 平台應該是有兩個開放 (消費端、硬體端),和兩個封閉 (開發端、軟體端)。也就是說 Adobe 罵 iPhone OS 是個封閉系統,的確是像賈伯說的那樣,有點五十步笑百步的感覺。

至於開放與封閉的好處和壞處,克里斯則提議應該從公司、產業和社會等三個面相去分析。不過和創業團隊最相關的,是來自下面的這段論述:

…a company should close their core assets and open/commoditize complementary assets. Google’s search engine is their core asset and therefore Google should want to keep it closed, whereas the operating system is a complement that they should commoditize… Facebook’s social graph is their core asset so it’s optimal to close it and not interoperate with other graphs, whereas marking up web pages to be more social-network friendly (open graph protocol) is complementary hence optimal for FB to open…

大略可以翻譯成:

一個公司應該要保護他們的核心價值,然後開放周邊的產品。以 Google 為例,搜尋引擎是他們的核心,所以應該要封閉。相對的,作業系統和瀏覽器可以幫助人們使用搜尋引擎,所以應該要開放,甚至免費的提供。再以 Facebook 為例,人們的人際關係和喜好是他的核心,所以當然要保護起來,至於可以增加和 Facebook 互動的 Open Graph,則要鼓勵其他網站多多使用…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直覺,卻非常有道理的判斷角度。而從這樣的邏輯去思考,就不難發現為什麼 Google 要讓 Android 如此開放,而 Twitter 又為什麼要推出官方版的手機應用

所以,當你的團隊下次面臨要選擇開放網站上哪些功能和內容,才能夠吸引人家來幫你開發應用,刺激更多的成長,而卻又不想讓平台因此失去競爭力時,我認為上面的分析模型和邏輯,相當值得你參考。加油!

(Pic via sharman@flickr under CC license)

■ 到 作者部落格
■ 到【數位時代OpenCrunch】看更多文章

關鍵字: #iPhon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資料,截至2024年底,台灣數位存款帳戶的開立數量突破2,446萬戶,較2023年(1,968.6萬戶)增加24.3%,超越了總人口數,與此同時,帳戶安全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國泰世華銀行作為台灣金融領導品牌,不僅提供用戶導向的便捷安全金融服務體驗,透過先進技術杜絕駭客、釣魚攻擊風險,同時,以全方位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機制搭配跨界創新推出的「帳戶安全險」,打造從「預防」到「關懷」的數位金融安全。

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帳戶安全健檢與帳戶安全險雙引擎竭盡保障金融安全

隨著數位金融普及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詐騙集團或駭客以各種方式發動攻擊,如釣魚簡訊、木馬程式竊取帳密、假網站盜取信用卡資訊,或者是假冒官方機構的社交工程…等,因此,無論是登入金融帳戶、轉帳、消費,還是投資理財,民眾除要有資安防護意識,金融機構提供的科技防護也是重要防線。

國泰世華銀行領先市場推出的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服務,從登入安全、交易安全、個資安全與系統安全…等四個面向提醒用戶須注意的地方,包含登入兩步驟驗證、FIDO快速登入、裝置綁定、交易認證碼、人臉辨識驗證交易、交易推播通知、Email/手機號碼檢核、App版本、手機作業系統…等項目,完成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設定,即可再強化帳戶安全的防護等級。國泰世華銀行對於數位安全不斷突破創新,此次攜手跨界夥伴–國泰產險推出「帳戶安全險」活動,用戶若完成10項安全健檢設定,並至CUBE App保險專區點選參加帳戶安全險活動,即有可能獲得最高新臺幣16,000元的理賠保障(限額45,000名)。(詳細保障內容依國泰世華銀行官網為準,可至活動專頁查詢。)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圖/ 國泰世華銀行

根據用戶動態提供主動防禦與提示,阻擋盜用、詐騙潛在風險

除從帳戶安全出發,國泰世華銀行更因應消費者使用行為,以多項主動防禦與智能提示機制保障交易前、中、後安全,讓安全防護不再是被動防禦,而是隨時偵測、即時反應:例如,透過「登入兩步驟驗證」等方式強化登入安全,運作概念就像是Google帳號的雙重驗證機制,當陌生裝置嘗試登入CUBE App帳戶時,系統會即時發出第二道OTP驗證來確認登入者身分,大幅提升登入安全。其次,用戶還可透過CUBE App啟動、人臉辨識驗證與交易認證碼…等多元交易驗證機制,並且綁定裝置才可使用,大幅保障交易安全。

除了前述安全機制,CUBE App還有提供「卡片安全鎖」服務,可依照交易地區、交易類型、交易時間與單筆交易金額上限進行個別設定,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靈活控管用卡範圍。而針對風險與頻率日益攀升的釣魚簡訊詐欺事件,CUBE App也有「簡訊收件匣」提供客戶確認簡訊來源,若收到疑似詐騙簡訊客戶能直接開啟CUBE App登入後查詢簡訊內容,讓用戶可以一眼辨識訊息來源,杜絕偽冒門號發送的詐騙簡訊。

持續與時俱進推升數位安全防護

從全方位的 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業界首創的帳戶安全險,到全面覆蓋交易前中後的進階防護機制,國泰世華銀行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結合跨界創新,不斷推升金融科技的安全標準。未來,將持續進化安全防護策略、精準因應各種場景挑戰,以高規格守護每一位用戶的資產安全,讓用戶可以安心享受智慧金融生活。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產險商品由國泰產險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