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為何無法掌握社群?工程師公司文化是主因
Google為何無法掌握社群?工程師公司文化是主因

大家都知道社群網絡有多重要,而隨著Facebook在搜尋引擎及廣告兩個領域都開始逐步逼近,Google的感受比任何人都深刻,但儘管推出了Buzz、Wave、Orkut等社群服務,卻沒有任何一個被認為是真正成功的,甚至連謠傳即將發表的Google Me都沒什麼人看好。這家搜尋引擎的龍頭的問題究竟在哪呢?邀請函管理網站Renkoo的前共同創辦人瑞夫金(Adam Rifkin),認為這是因為Google服務的是熊貓,而不是龍蝦。

根據瑞夫金的定義,熊貓指的是只要搜尋到需要的資訊,然後便進行下一步的網友,換言之,就像熊貓只要醒著就只會找食物和進食一樣,他們不會到處閒晃和別人聊天,這也是心理學家所稱的目標導向行為者,而這些人和社群網站愛用者是截然不同類型的,Google擅長提供的應用程式,其實都是針對這群功利主義者而設計。相反地,瑞夫金稱Facebook是所謂的龍蝦陷阱,是個朋友活動(包含上傳照片及玩遊戲等)會將用戶拉回來花更多時間的地方,而其他像是Quora(問答服務網站)、Foursquare、及Twitter等社群網站,也都成功地提供了Google無法做到的即時社群互動,以及把用戶釣回來的誘因。

美國資深科技記者英格朗(Mathew Ingram)認為瑞夫金言之有理,明顯地,Google所必須做的就是好好想想該如何吸引龍蝦用戶,而非只是專注在熊貓使用者及他們的目標導向行為,而Google也顯然有在努力當中,不但苦思該如何設計社群網絡功能,也希望能為社群部門找一個領導主管,另外也有報導指出,他們正在和社群網站龍頭Zynga合作,希望能有所幫助。不過問題是,Google的公司文化似乎是完全的工程師性格,亦即看到問題就解決,即使它最近為社群相關部門雇用了一位開放網絡推動者,目標也似乎是只集中在技術方面,但社群網絡牽涉的不是問題與解決,而僅僅是人們享受的一個活動。

現實是,公司文化和DNA是沒有那麼快改變的,但Google卻又必須在短時間內找到他們的社群元素,否則很快將開始面臨失利於Facebook及其他社群網站的局面。

出自GigaOM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