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社群媒體專家Mashable,曾經分析過新聞觀點下的社群媒體未來,提到新聞已變成記者和讀者間的雙向對話。然而在最近發生的一起新聞風波中,身為主流媒體代表之一的華盛頓郵報,卻以抵觸這股趨勢的方式來處理,讓人不禁質疑,傳統媒體是否能跟上社群網絡所帶來的變化。
事情是這樣的,在好幾位因身為同志而被欺凌,最後自殺的青少年案例發生之後,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篇引人爭議的線上客座文章,內容提到同性戀是心理健康問題,因而引發了同志反污衊聯盟(Gay and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 /GLAAD)在Twitter及網站上抱怨,而一位華盛頓郵報記者為了捍衛這篇文章,用官方帳號在Twitter做出了回覆,卻使得GLAAD感覺更為挫敗,因此做出更激烈回應,結果是華盛頓郵報總編輯對內部記者發出了通知,提到他們在各社群網絡上設置的帳號,目的在於宣傳新聞、帶來用戶生產之內容、並增進讀者的涉入程度,而不該被用來回答批評,或代表華盛頓郵報發言,記者以個人帳號在社群媒體上與讀者辯論,也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這就好像是同意讀者寫信給編輯,但隨即就被記者將此反駁發表出來一樣。
和Mashable所分析的新聞未來對照,華盛頓郵報的政策實在讓人有一種走回頭路的感覺。正如Mashable在相關報導中所分析,華盛頓郵報也許應該選出使用官方帳號的代表人,由他統整內部意見後再統一回應,但上述的通知內容,卻只會阻擋記者促進讀者對華盛頓郵報內容的涉入,與趨勢的發展方向恰好背道而馳。GigaOM也提到,Twitter的確使得新聞變得個人化,而這樣的特性雖然被許多記者所欣賞,卻也有許多傳統媒體對此避之唯恐不及,就像BBC的記者,日前也才因為於Twitter之類的社群網絡上,針對公共政策分享所謂引人爭議的意見,而遭到譴責,因此看起來,雖然許多媒體都樂於運用社群網絡來宣傳內容,但若是要真正將讀者涉入,他們卻選擇寧願不要。
Mashable也針對此事件辦了一個投票,詢問讀者新聞組織是否該在Twitter上將讀者涉入,結果有50%的作答者,都認為應該要有開放的對話,另外有23%的人認為視情況而定,有19%的作答者則認為不需要,但記者應可用個人帳號發表意見,顯示大部分讀者還是認同開放雙向對話的新聞發展趨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