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電腦~每個接觸點,都要對地球有貢獻
華碩電腦~每個接觸點,都要對地球有貢獻
2011.03.30 | 行銷

還沒拆開華碩電腦的紙盒,消費者就能透過標示文字,明白包裝上的每個字都是用大豆油墨印刷而成;筆電上的綠色腳印貼紙,清楚寫著製造這台筆電產生多少碳足 跡;滑鼠點開Super Hybrid Engine節能應用程式,就能降低42%的耗能,一年下來減少17.4公斤的碳排放量,等同於為地球種了一棵樹;電腦用到報廢了,還可以透過「逆物流」 回收,整修後變成再生電腦,捐給育幼院的小朋友。

華碩與消費者交手的每一個接觸點,都透露著「節能減碳」的訊息,成功遞出一張漂亮的綠色成績單,不僅拿下「綠色品牌」資通訊類別的第一名,更獲選為「Super Green」獎項。

「上星期我們召開第167次會議,大家面對面溝通綠色政策,再帶回各個部門去落實,就可以做到零時差和零認知差,」華碩品質長林全貴提到,2004年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一 聲令下,宣布成立Green ASUS環保指導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這個綠色內閣會議一開就是5年,而且從來沒有間斷過,每兩周邀請製造、採購、設計、行銷各部門主管,從源頭開始做環保。

對華碩而言,「源頭」代表上千家的供應商。在這樣的架構之下,當施崇棠帶頭高喊四支「綠色安打」,推動綠色設計、綠色採購、綠色製造、綠色行銷時,不僅華碩 內部,整條供應鏈都跟著動了起來!除了每一家零組件工廠都要通過綠色品管的檢測,近年來,華碩更實際走訪工廠,記錄一台筆電從原物料、製造、組裝、運輸、 使用到最後回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而取得全台第一張筆電碳足跡標籤,為了就是要告訴消費者,這款產品對環境會造成哪些影響。

「品牌要創造出『差異價值』,才能從競爭對手當中脫穎而出,」華碩永續長魏幸娟說,現在科技廠商的技術已經很接近,因此華碩要持續深化綠色作為,完成節能減碳的階段性目標,不只是為公司、消費者,更是為地球創造更多價值,「做環保,我們沒有回頭路,必須要一直往前走!」

【華碩電腦  Profile】
成立時間:1990年
董事長:施崇棠
綠色大事記:2000年啟動「GreenASUS」華碩綠色計畫/2004年董事長施崇棠提出四支「綠色安打」, 並且推出第一片無鉛環保主機板/2005年建立全台第一套綠色產品管理系統(GPMS)/2008年成為全台第一家取得美國環保標章EPEAT金牌的 筆電廠商/2009年啟動「再生電腦希望工程」計畫,透過逆物流回收淘汰的科技產品,維修後捐贈給偏鄉地區,至今已捐出超過3000台電腦/2010 年N51V筆電獲得台灣碳足跡標籤

*同步刊於4月號數位時代雜誌

關鍵字: #華碩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