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於其供應商主管大會上公布總部設於亞太地區的供應鏈廠商年度排名。
Gartner首創的年度前25大供應鏈廠商排名研究,旨在提升供應鏈秩序的認知,並了解其對產業界的影響。Gartner從符合資格的機構中,針對營收成長、資產報酬率(ROA)、庫存和同業評比,評選出總部位在亞太地區的前15大廠商。
在亞太地區排名的前15大供應鏈廠商中,有五家總部位於日本,包括Canon、本田(Honda)、小松(Komatsu)、Seven & I控股公司和豐田汽車(Toyota);韓國企業占了四家,包括現代汽車(Hyundai)、現代重工業(Hyundai Heavy Industries)、LG和三星(Samsung);中國亦有華為(Huawei)和聯想(Lenovo)等兩家企業入榜;其他名列前15大的廠商包含澳洲的Woolworths、印度的塔塔汽車(Tata Motors)、新加坡的偉創力(Flextronics)和台灣的華碩。
Gartner研究總監Vikas Sarangdhar表示:「雖然亞太地區的需求仍呈成長,但隨著通貨膨脹、成本上升和勞動市場緊縮將會為該地區的企業帶來挑戰。而全球其他地區所面臨的經濟問題亦會增加風險,因為對先進經濟體的出口銳減和資本外流,都會對亞洲造成直接衝擊,在連鎖效應下亦會影響此一區域的內需。」
亞太前15大供應商大多為高科技、消費電子、汽車、零售與工業產品生產廠商,三星依然雄踞榜首。今年有四家公司首度躋身亞太前15大廠。歷經2011年的天災與經濟危機後,大多數的日本公司仍處於復甦階段,目前逐漸恢復穩定。
Gartner研究總監Debashis Tarafdar認為,亞太地區的領導供應商重新配置供應鏈,同時聚焦於需求導向策略,在艱困的經濟環境中,仍能維持成長動能。
Tarafdar指出:「這些亞太地區的領導供應商充分展現他們在需求管理、卓越經營與創新方面的能力。他們採用最佳的實務操作,包括需求感應與形成、分類與協作,協助管理需求變化,並且達成預期的成果。為衡量供應鏈表現,這些領導供應商採取合乎公司整體業務目標的指標,同時增加供應網絡設計的彈性,並且將危機管理策略導入交易夥伴網絡。」
表一、****2012****年亞太地區主要供應鏈廠商排名
**2012****年** **亞太區** **排名** | **2012****年** **全球** **排名** | **企業** | **資產報酬率**1 | **存貨周轉率**2 | **營收成長率**3 | **綜合評分**4 |
1 | 13 | 三星電子 Samsung Electronics | 9.4% | 17.1 | 15.9% | **3.67** |
2 | 31 | 現代汽車 Hyundai Motor | 8.7% | 18.0 | 12.6% | **1.95** |
3 | 42 | Tata Motors | 3.3% | 5.9 | 44.0% | **1.75** |
4 | 43 | 聯想 Lenovo Group | 1.0% | 20.8 | 16.7% | **1.75** |
5 | 45 | 華為Huawei Technologies | 9.8% | 4.9 | 16.4% | **1.73** |
6 | 57 | Woolworths | 10.5% | 10.4 | 4.7% | **1.56** |
7 | 69 | 豐田汽車Toyota Motor | 0.6% | 11.7 | -6.6% | **1.41** |
8 | 76 | 華碩ASUSTeK Computer | 7.5% | 5.6 | 14.6% | **1.35** |
9 | 81 | 現代重工業Hyundai Heavy Industries | 7.9% | 7.5 | 8.8% | **1.33** |
10 | 94 | Seven & I Holdings | 2.8% | 20.0 | -5.1% | **1.11** |
11 | 104 | 本田汽車Honda Motor | 3.2% | 7.2 | -5.5% | **1.03** |
12 | 111 | Canon | 5.7% | 3.8 | -1.7% | **0.88** |
13 | 116 | LG Electronics | -0.4% | 20.8 | -1.1% | **0.83** |
14 | 118 | 小松Komatsu | 4.8% | 3.1 | 3.6% | **0.78** |
15 | 121 | 偉創力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 -8.2% | 7.7 | 5.3% | **0.72** |
1.****資產報酬率(****ROA****): ((2011 淨收益/2011總資產)50%)+(2010淨收益/2010總資產)30%)+((2009淨收益/2009總資產)20%)
2.****存貨周轉率:2011年銷貨成本/2011年平均存貨
3.****營收成長率:((2011年與2010年營收差額)50%)+((2010年與2009年營收差額)30%)+(2009年與2008年營收差額)20%)
4.****綜合評分: (同業評比25%)+(Gartner研究評比25%)+(資產報酬率25%)+(存貨周轉率15%)+(營收成長率*10%)
以上數據採用2011年可得數據,若缺少2011年相關數據,則參考最近一年全年整體的數字。所有原始數據均先以10點評量分類後才進行計算。
資料來源:Gartner(2012年7月)
Gartner副總裁Hofman表示:「Gartner曾於今年五月公布2012年全球前25大供應鏈廠商排名,但區域排名更能準確顯示各地區的問題並提出最佳的實踐方法。」
Hofman 進一步指出,亞太區供應鏈領導廠商反映出以下幾項重點趨勢:
- 專注於成長和低成本的創新
- 成長但卻無法預測的需求伴隨而來的是需求管理的挑戰
- 供應基地轉移使供應鏈需要重新設計
- 區域內貿易的成長有助減緩全球經濟巨變帶來的衝擊
- 快速的通貨膨脹、持續上升與易變的成本和勞動市場緊縮,加總造成的風險增加
多家此一區域的供應鏈領導廠商今年無法名列前15大廠,因為他們沒有獲得足夠的票數,包含了台積電、新加坡的豐益國際(Wilmar International)和澳洲的西農集團(Wesfarmers)。上述部分廠商和亞太區其他企業未來仍有機會進入全球前25大供應鏈廠商排行中。這些廠商上榜與否取決於他們如何快速並有效地將全球及當地最佳方案採用與修改於企業中。
關於****Gartner****前****25****大供應鏈廠商評比
前25大供應鏈排名主要係由兩個部分組成:財務和民意。其中,公眾財務報告提供企業在過去表現之狀況,而民意則提供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及未來領導的預期,後者為重要的特點。這兩個部分組合成一個綜合得分的標準。亞太地區的廠商名單由不同的來源取得,包括全球財富5百強和富比士全球兩千大企業中,營收達1百億美元以上的公司納入調查。Gartner從合併列表分類出製造、零售及經銷等類別,再排除某些產業類別,如金融服務和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