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玩物】可不可以不要那麼雲端?面對數位行動工具的隱藏危機
【電腦玩物】可不可以不要那麼雲端?面對數位行動工具的隱藏危機
2012.09.26 | 技能

這是一篇看起來不像是我會寫的文章?

其實正好相反,正是因為我自己非常深入的使用各種雲端服務、行動App工具,甚至到了有點「故意」的實驗態度,所以我對於這些新方法所帶來的可能負面影響也感受特別深刻,或者說,我相信自己比沒有深入接觸的朋友,更能體會雲端工作的優點與缺點。

因此,今天讓我們停下腳步,回過頭,從我個人的經驗出發,聊聊看當我們想要把工作、生活的內容雲端化、行動化(這裡指依賴行動裝置)時, 「必須」面對哪些可能的危機?

這些危機可說必然會發生,當從一個方法轉換到另外一個方法時,一定會帶來好處,也會帶來壞處。我並非因此就會回到以前的方法,而是必須面對這些壞影響, **** --不能對壞影響視而不見,但也非因此就放棄--然後才能真正的活用「新工具」,讓它們幫助我們改善生活,而非箝制生活。

一、專注危機:

明明就在吃飯,對方卻因為手機一直在震動而分心,不時拿起手機查看社群傳來的最新訊息。行動裝置讓網路無所不在, 」無所不用其極的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這麼瘋狂的不斷接收各式各樣的訊息通知。

在未來,數位工具將會愈來愈行動化,這代表透過網路,訊息將可以立刻傳遞到每個人手上;數位工具也會愈來愈智能化,這代表透過分析,裝置可以隨時提供各式各樣我所需要的提醒。

即使,可能是我正專注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

這些便利的功能,如果沒有好好利用,將會成為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上最大的「專注危機」。

我自己目前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很簡單,我會盡可能關閉手機上的通知功能,絕對不會打開社群的即時通知,可以的話也把郵件之類的通知關閉(參考: 今天開始關閉、移除、視而不見那些新訊息提示誘惑 )。

讓我自己獲得: **** 。

當然,前提就是我不是一個會著迷於想不斷看到新訊息的人。

二、斷線危機:

網路可以讓內容的傳遞四通八達, 但網路本身倒不是那麼的四通八達 。坐在高鐵上如果想利用線上服務工作,就要面對經過山洞與特定路段會斷線的可能。去客戶公司開會,說不定大樓內的收訊就很不好,讓你想要上網即時秀出某些內容卻因為網路連不上而出糗。

更不用說上網本身也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情。

如果真的要申辦3G上網,雖然在台灣大多城市鄉鎮裡應該是可以保證有網路了,但這價格本身無疑的是一個大負擔。

雖然我相信網路建設有一天就會像電話、電燈一樣的普及,但起碼不是現在,也一定還會有網路無法到達之處。

如果真的要倚賴雲端工具來工作,像是Google Docs、Dropbox、Evernote、Google日曆等等服務,真的可以做到四通八達嗎?

我目前的作法,就是了解每種雲端工具的 **** 。例如Evernote專業版可以在行動裝置離線編輯(當然如果是攜帶筆電就可以免費離線使用)。而 Google文件可以在筆電的Google Chrome中進行離線編輯 。Dropbox則可以預先下載最重要的文件檔案到行動裝置中離線使用。

三、安全危機:

但是,把自己的重要資料交給這些雲端服務真的安全嗎?雲端工具或許會提供一些幫你保護資料安全的功能,例如 FacebookGoogleDropbox 用兩步驟帳號驗證來防止你的帳號被盜用,

有些雲端服務或許會保證不利用你的內容,例如Evernote聲稱絕對不會瀏覽與分析用戶的筆記內容。

然而, **** 而信任的問題很難有一個終極的、數字化的解答。

所以我自己的解決方法,除了重要資料也會在自己的電腦中定期備份外(例如Evernote、Dropbox本來就會把檔案留一份在本機,而facebook、Google也有匯出資料的功能)。

這些最重要的雲端服務,最好使用單獨的帳號密碼分別管理,以免一個被盜,其他都遭殃(我利用單機的 KeePass 管理這些帳密)。

而我所選擇的雲端服務到底是不是正人君子?還是偽君子?有時候確實也成為午夜夢迴時的小小惡夢。但終究這樣的雲端工具是更加方便的,而這些資料其實也不到絕對機密的程度(畢竟不是在研發iPhone 6)。

四、浪費危機:

雲端工具、行動裝置理論上應該是要幫我們節省時間、精力、資源,讓工作與生活更加順暢才是。 也很有可能反而成為浪費的源頭。

例如,買了一台非常高價的智慧型手機,但平常的用途只有上網、聊天與玩遊戲,而這樣的需求,一台中低價位的智慧型手機就能解決。或者,申辦了吃到飽上網,結果回頭一看,自己每個月的網路使用量根本只有不到1GB?

回到前面第一個話題,同樣是餐廳裡的情境。

當美味的菜餚端上桌,立刻拿起手機拍下照片,但這樣似乎還不夠,心裡總是好想把照片上傳到社群打卡分享,但更令人煩惱的是,我在玩的社群還不只一個?臉書、相片社群、地點社群?選擇非常多,非常簡單,但也因此無法專注在一個單純的事情上面:當然,這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享受美食。

各式各樣雲端工具都非常新鮮有趣,每天不斷的嘗鮮,是不是浪費太多時間在「玩工具」,而不是真正「利用工具解決問題」?(參考: 讓電腦工作變快!10個我常用的免費系統效率優化軟體

新科技看起來很新潮,人難免會想要追求流行,但拿到一個大工具之前,是否有回頭想想看自己真正的需求?有時候是不是選擇一個剛好滿足自己需求的方式會更好?

雲端、行動工具五花八門,每個功能都很便利,每個都很好玩,每個似乎都能解決我的部份需求,於是我每個都想試試看。

久而久之,你會不會感覺自己好像必須變成千手觀音,要在好多工具、好多社群裡面跳來跳去,處理許多不同的事務、內容,不僅如第一點所說的造成專注危機, 也讓自己更加沒有效率。

我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必須懂得捨棄( 數位斷捨離整理術,四個清理軟體無法幫你清掉的垃圾 ),學會為自己畫下一條界線。

這條界線告訴我:不要著迷於追逐新工具, 更加實在?

五、身體危機:

最後,不只是心靈上、思想上的可能危機,或許更加直接的,是過度依賴電腦、行動裝置時可能產生的身體影響。

在昏暗的車裡長期使用手機造成的眼睛疲勞、總是低頭打字可能造成的背部傷害,或是久坐電腦前造成的各種肌肉問題。

我還記得以前瘋迷打電動時,曾經造成的手腕傷害。

任何事情過度都不好,數位工具當然也是,但解決方法也很簡單,例如IPAD帶來了一些新的使用動作的改變,我相信未來的數位裝置也會愈來愈體貼人的身體。

而理所當然的, 適度的運動與休息永遠都是必要的 ,不管有沒有使用數位工具,都應該如此。

轉自 電腦玩物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亮點一:回溯城市源頭起點,航海語彙彷若時光倒流

「圓未來之行」共分為室內三大展區與一戶外展區,以「與城市一同成長」做為策展主軸,梳理出:「源─緣─圓─合」x時光「過去─現在─未來」串接時代軸線,將彰化的「交通、建設與生活」呈現於展區中。「源」記憶之源展區入口處,是彰化航運貿易的起點,設計語彙透過水波、帆船、引領觀展者漫步前進,從最微觀的早期建材文物看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如: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多樣建築元素與素材,包含:戎克船、壓艙石、福州杉、枕木、酒甕,回望彰化的源頭,憶起移居而來的風光繁榮。

亮點二:光雕沙盤演譯交通建設願景,點亮未來發展藍圖

「緣」的轉譯之間,以「連結」為核心主題。居民與城市透過交通路網緊密相繫,象徵彰化從人與地的互動中,編織出發展的脈動。〈脈動彰化〉展項以光雕技術投影於立體沙盤模型上,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隨著各交通樞紐依序點亮,縣域交通網絡的節奏逐步展開,城市與鄉鎮間的連結脈絡清晰浮現,展現彰化邁向均衡發展、共榮未來的宏觀藍圖。

1014_2.jpg
〈脈動彰化〉以光雕技術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三:模型x互動表述社群共融,實踐宜居生活的想像

以等比縮小建築模型結合互動展示,呈現伸港基地新時代青年住宅與社會住宅的「租售共融」模式,觀展者可透過互動深入瞭解青宅社宅共居的設計意圖與社會影響,感受彰化如何回應居住正義與社會福祉的生活需求,看見宜居城市的生活模樣。

1014_3.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基地「青宅+社宅共居」的創新政策。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四:鹿江綠建築校園AR互動,亮相生態x教育x文化的交織成果

教育是宜居生活的一大環節。「鹿江綠建築校園」透過立體模型結合互動呈現:未來綠學園─教育x永續x建築示範,將綠建築結合AR增強影像互動,觀展者用手機對準模型,即可看到校園的環境永續設計特點,讓綠建築不僅是獲獎的優秀成果,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教育實踐。

1014_4.jpg
本次作為【圓未來之行】展區的鹿江國際中小學,即是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的綠建築場域,民眾可透過掃描模型上的標示點探索其中的永續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五:你看不見的城市隱形治理設計,一地多用校園複合蓄洪池

展區中,將「全國首創校園複合蓄洪場─地下停車場兼蓄洪池」,透過立體模型結合電控薄膜,呈現蓄洪場域與生活場域的結合。看資源如何整合應用,超越既定印象,創造一地多用,融合教育、社區、防洪機能的複合設計新模範,表達城市韌性設計的新可能。

1014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一站式長照大樓,民眾走至定位即可揭露對應設施的照護服務。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六:回應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窺見一站式長照大樓、共融公園等

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城市是如何回應的呢?展區中也將呈現城市「全齡共享」的生活設計典範,讓不同的年齡層,都能被承接、照護與支持,展出:因應共融需求而設計的一站式長照大樓,內含不老健身房、托嬰與育兒親子館、長照創新等多項措施,只要踩在地上互動點位,便會亮起相應服務的大樓樓層,完整了解一站式長照大樓的服務項目。此外,也設計了「反應力x不老健身房」、「全民運動」等互動感應投影遊戲,以及未來「共融式遊戲場」投票選擇,表達未來城市規劃意向,提供參與城市共融的連結與共造,傳遞永續、人本兼容並蓄的溫柔回應。

亮點七:探索時間如何轉譯新生?走進老屋再造活化空間

展區概念中,回應300年的城市建設新舊共生,「時光新生所」打造出「老屋點燈造型故事屋」,精選五組代表案例,從老屋前身到改造過程,以及此刻的成果,看見老屋與社區、青年與夢想、創業與創新,透過建築再造表達當代生活的新生命與城市活力。

1014_6.jpg
〈時光新生所〉以翻牌形式呈現老屋整修前後的使用對比。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八:情境式體驗未來車廂,城市藍圖引導對未來的渴望期盼

當過去、現在被梳理完整後。未來會是什麼呢?「未來城市展區」則以縫合、綻放、圓滿、快捷幸福未來為題,透過「情境式劇場」,讓觀展者置身未來車廂中。搭乘未來號看著窗外,播放著目前規劃的未來藍圖,當旅程來到終點,未來就是始於現在的行動。邀請你共同參與種種希望與可能性。

1014_7.jpg
【圓未來之行】展區內的未來車廂,在車廂兩側呈現城市未來規劃遠景,帶給每位觀展者沉浸式體驗快捷幸福未來。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九:建築AI互動選擇,未來共創基地展區實驗計畫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未來城市的藍圖,必須由民眾共同描繪,唯有大家的想法與創意,才能讓城市更貼近生活、貼近人心。」因此,「未來城市共創基地」設計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
以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影響城市發展指數,並由 AI 生成建築於畫面上,最終於大顯示螢幕上看到共創未來城市的樣貌。
透過互動體驗,民眾得以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展項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基地。

1014_8.jpg
〈未來城市共創基地〉可透過平板互動生成多種建築,邀請民眾一同建設未來的理想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十:戶外串聯生態作品區,看行動如何實踐永續?

最終,來到更宏觀的探討彰化未來城市的環境,傳遞三大核心:未來想像、智慧永續循環、綠色療癒,將其展現於生態設計作品中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往事河光.未來亭〉、〈漂泊之所〉,分別呈現自然環境保護,由在地師生共創孕生作品、以太陽能系統呈現未來資源的自給自足,及將彰化歷史重要的戎克船體轉化休憩裝置。回扣彰化的起點主軸:生態環境與幸福宜居生活,完成一趟精彩的「圓未來之行」體驗。

1014_9.jpg
【圓未來之行】戶外展區中的展品:〈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呼籲大眾綠色環保、永續循環的重要性。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