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霖
小林眼鏡人力資源發展部經理。主要業務是負責導入企業品質管理、人力資源升級、推動國內視光科系產學合作等,多項專案為國內業界首創。
如果說,我今天能夠對組織有些貢獻,我想應該可以歸功於我的「無知」。
5年前進入小林眼鏡,做為一名組織內最資淺、又是一個半路出家的部門主管,我從未擁有過任何與眼鏡業或服務業相關的經驗。如今,為了配合組織的發展目標,我已經達成階段性任務,使全公司上下每位員工至少具備一張國家級證照。
回想起三、四年前,「考證照」的這番言論,在當時許多資深前輩都覺得我在開玩笑,甚至斬釘截鐵地認為我無法達成目標。然而我卻認為,正因為不了解,我反而不容易被這個產業、或這家公司固有的傳統所束縛,並且能夠以自己的角度和方式,試著幫公司提升至更高的層次。
推動「考證照」制度,庫存人才
由於當時公司策略慢慢地朝向改造企業形象、人力升級的方向前進,因而需要設置一個新的部門,整併傳統的人事、在職訓練與客戶服務等課室,並額外成立產學合作相關的專職單位,以持續培育優秀人才,創造企業價值。
一提到人力升級,大多數人映入腦海的不外乎為增辦教育訓練、補助學雜費津貼等的做法。然而,就像大多數的企業一樣,公司若是只有單純的訓練或補助,卻沒有從這些付出中得到實質具體的回饋,那麼人力升級運作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原因在於,多數企業對於有形物品,往往都能掌握得十分純熟、有效率(比方說,店面應該如何裝潢擺設、桌椅或商品的陳列位置等),但當回到企業的發展核心──人才,卻顯少有企業提及,更遑論思考人才未來的發展。
也因此,當我得知公司的人力升級策略時,「如何協助夥伴提升個人能力?」這個問題,便不斷地在我心裡盤旋。
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時,忽然想起「如果我們可以庫存商品,那人才的技術與能力,是否也能夠庫存呢?」順著這個方向繼續探究後,我發現「考證照」就是一個最好的「庫存人才」方式,因為證照多寡就是能力積累的計量單位,而擁有國家級證照,更是彰顯員工實力的象徵。
於是,在尋求總經理的支持後,「考證照」確定成為公司重要的年度目標,並且分成兩個階段進行:先推廣至全國各地門市,再由總公司繼續接棒、落實。
先說服總經理,再推廣至全公司
開始執行後,毫無意外地,反對與不解的聲浪襲捲而來,「為什麼要考?」「不考會怎樣?」「誰需要考?」「公司有訓練嗎?」等問題接二連三冒出,讓「考證照」推動的進度大受影響。
為了說服同仁,並使計畫順利進行,我採取「擒賊先擒王」對策,先請總經理花點時間準備考證照,並順利地考取門市端的3張證書(鏡片丙級、門市服務乙級、丙級)。一旦高階主管也持有相關證照後,也就意謂著「考證照」任務獲得高層主管的實質支持與重視,反對的聲浪便會自動消失。
不過,由於門市散居全國各地,該如何確保每一分店遵循「考證照」制度呢?為此,我特地設計了一套「人員專業看板」小道具,將分店中每一工作人員的名字、學經歷與所考取證照等資訊,都列在看板上,從經理、主任、到一般基層員工無一例外。只要消費者一走進店裡,看到「人員專業看板」後,便可馬上知道店裡面每一位服務人員的專業程度。這個做法,一方面能夠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另一方面也是相互管理、共同進步的重要機制,讓每一名夥伴都能以專家和服務為職志。
打造學習型組織,強化競爭力
當各地分店賣力地提升自我專業時,總部當然也得有所回應。於是第二階段開始展開,將考證照的重心逐漸轉回至總公司。
由於總公司組織編制較為複雜,若依功能別、職務別區分,林林總總地也有許多證照值得考取,不過其中,又以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最為重要,因為PMP完整的知識脈絡能有效地協助每位工作者展開專案的協調、溝通與合作。也因此,最後公司決定,只要是組織內部符合應試資格的經理人,都應該具備PMP認證。
但當員工想進修時,卻又因公司在過去多半是採取「補助」的被動心態,未曾主動控管成果,也就無從得知員工是否有考取證照、成績表現如何了。為了避免類似的狀況再次發生,我決定反其道而行。
在總經理的認可下,我不讓同仁自行在外上課,反而直接向外聘請****PMP****專業師資,在總公司的訓練教室開班授課。如此不但可免去許多同仁舟車勞頓之苦,也能提高學習的動機與效果。
從店鋪的基礎考照到總部的進階證照,二階段「考證照」制度實施後,目前全公司約900多名員工,總共考取超過1100張以上的證書。平均每位員工擁有接近1.28張的國家級認證,為國內連鎖服務業的第一名;而參與PMP專班的同仁人數也有約30人左右,約占總部人數的4成。透過一連串的研習過程,無形中強化相關知識,對於未來跨部門的專案整合、執行,都能有所助益。
事實上,「考證照」這件事並不只如表面上要求同仁考試而已,能否取得證照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透過考證照的方式營造組織不斷成長的氛圍,打造學習型的組織文化。從長遠來看,更是帶動產業競爭力,使企業走得更穩健、更長久。
資料來源《經理人月刊No.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