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現在讀者對作品的反應和喜好可能有更多平台可以直接反映,對此創作者應該怎麼去看未來跟讀者的關聯性?如何讓自己保持創作不被打擾,但又能回應讀者更熱切想跟作者交流的需求?
平:每個作者都不同,我只能談談我自己的作法,那就是若即若離。因為網路時代就是要重新去評估各種的張力關係,一方面有新的讀者會非常完整地從你之前在網路上有紀錄的作品,更容易看到你真正想表現的世界,所以讀者和作者間神秘的連線,就可以經由網路進行更涵蓋性的連結。
但另一方面,網路也讓所有事情非常片斷化,使人容易擷取某篇文章的一段文字各自表述。所以太介意這樣的網路資訊而立即回應,就會失去了原先所秉持的初衷,忘記整體的時間軸可以拉得很長的意義。
對創作者來說,這當中的緊張性,就是所有作品資料都能鉅細靡遺地羅列在網路世界裡;但另一方面當資訊的數量是這麼大的時候,可能非常零碎的資訊就會在大量的資訊中被掩蓋住。讀者需要花更多功夫去蕪存菁,但多數人在數位時代卻缺乏這個耐心。
龐:我認為在資訊量太多的情況下,就必須要有人進行編輯,所以編輯這個角色還蠻重要的,讀者未來必須靠著編輯來吸取更完整的東西。
另外剛剛老師說的沒錯,現在讀者可以很直接地與作者聯繫,但作者真正應該在乎的是表達及傳達自己的話,而不是理會讀者。如果大家都care讀者說的每一句話,那像《戰爭與和平》這樣大部頭的書,就不可能誕生了吧!所以創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意志力和空間去做這件事情。
在社群的經營方面,以前可能是由出版社,現在則是由平台業者來協助處理。所以平台編輯要有一個獨特的觀點,告訴讀者現在有哪些人值得關注、可以看哪些作品,我覺得這也變得很重要,所以這是新興的電子書平台業者需要做的事情。
現在平台有個好處,就是無論是亞馬遜(Amazon)或蘋果都有讀者的評論(review),還有畫線註記。當你想買一本書時,可以先從這些讀者覺得很重要的註記畫線中,判斷這是不是你想要看的書。所以我覺得新興平台可以讓讀者更享受、更沒有風險地了解一本書。也可以因為對一本書的了解,看到誰誰誰也喜歡這本書,而進一步跟其他讀者甚至作者做交流。
(左為平路,右為龐文真)
Q:就現實面來說,大部分人都認為電子書就是應該要比紙本更便宜,但其實電子書花的功夫不見得比實體來得少,所以對於電子書的訂價問題,兩位有什麼樣看法?
龐:就現在來說,如果電子書與紙本書是一模一樣的內容,的確現在一定要便宜,消費者才會買單。但慢慢的,當讀者覺得搜尋很重要、認為畫線註記一定要變成數位化這件事很重要時,就會覺得電子書反而是比紙本書更有價值的。
所以你會看到亞馬遜五年前在推電子書時,也是先打低價策略,但現在價格慢慢上來了,就是因為有字典、搜尋等功能。
很多大部頭的書在亞馬遜上賣得也比紙本書貴,所以其實當市場越來越成熟時,不見得紙本就要更貴於電子書。甚至很多書是根本連紙本書都不做了,一定要累積到一定的量時才印成紙本,那是拿來當做禮物或在櫃上展示的。
平:剛提到的禮物是很好的想法,像我家小朋友有一位目前是在北京工作,我想送他一本吉田修一的《惡人》,就馬上上網去亞馬遜買一本給他,很方便。不然我得先去美國書店買一本《惡人》的英譯本,再寄去北京,還要擔心寄丟。你可以立刻收到某人送你的書,這也是很重要的價值,更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Q:兩位是否期許自己能在電子書的發展歷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平:我對自己的書有無窮想像,不只是在閱讀機上出現,還要有越多的延展性越好。我一直很喜歡亞馬遜的功能,比如買了這本書的人就會看到其他系列的建議購買資訊。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當然會希望有一個很完整的呈現。
我希望當電子版本的作品出現時,從沒有錯字到其他部分都能盡善盡美,但不止於此。我同時希望當我們的時代在往前走時,我的書也是整體實驗的一部分。時代一直向前行,我也希望台灣華文出版界能更快一點發現剛剛所提到的種種好處。
其實電子書與藏書的樂趣可以並行不悖,我也沒有因此少買紙本書,所以那個時代是可以期許的。既然這是時代的方向,我很希望自己是更大實驗的一部分。
龐:我們可以發現以前大家會看副刊,副刊就是人們討論文學的地方,但現在沒有人在看報紙了,所以副刊這件事也沒了。我最大的期待是希望我們的平台可以變成數位化的副刊。也就是若你對文學閱讀、分享有興趣,第一件事就是到我們的平台,你可以找到你喜歡的作家、可以找到討論的對象,這是我們最希望做到的事情。(攝影/侯俊偉)
原文刊於數位時代雜誌2013年1月號
[未來對談]平路×龐文真:玩一場找出讀者與作者間神秘連線的想像力遊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