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重仁~企業維持現狀就沒機會了(三)
徐重仁~企業維持現狀就沒機會了(三)

第一個是把網路做為推動品牌形象的管道。成立Facebook的粉絲團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當年7-ELEVEN開始經營粉絲團,是因為我從國外案例發現這是非常低成本的廣告方式。透過臉書的粉絲團,很多企業的訊息都能傳達給顧客,而且幾乎每個人都有臉書,如果我們可以好好利用,就不需要再花大錢去買廣告。

那時候我觀察日本火腿公司的粉絲團,有一個專門的職員在營運,他每天都會在臉書上跟網友聊天,從天氣到楓葉紅了等。同時他也會介紹公司的新產品、推銷日本火腿開辦的料理教室。大家後來都把這個粉絲團當成自己的朋友,很多家庭主婦也習慣從這個粉絲團獲得新訊息。

第二個是在網路上推出百貨的特有商品,而不是把名牌全部放進去。大家之所以記得英國的哈洛氏百貨(Harrods),是因為它們推出獨家的泰迪熊及周邊商品。透過泰迪熊,哈洛氏一方面可以推廣品牌形象,一方面又可以與其他百貨公司做出差異化。

最後百貨公司也可以用網路來傳遞訊息。我註冊成為東京六本目中城(midtown)網站的會員,它們會定期發送訊息給我,告訴我近期節目或是下期主題等。它們並不是要藉此賣東西,而是要傳遞活動訊息。也就是說,百貨業在網路的經營上不能只著眼於販售商品。你如果只單純想把網路商店的模式套用在自己身上,一定會碰到成本太高的問題。所以經營者需要轉變他們的想法,不能貪心地想在網路上新創一家百貨公司。

Q  從另一方面來看,網路跨足實體的挑戰會是什麼?
A  虛擬商家實體化是一個滿有趣的議題。亞尼克或瑞士捲、阿舍乾麵這些熱門商品,都是從網路起家,代表網路生意沒那麼困難。但想要賣得好,商品就一定要有特色,商品如果沒有什麼特色,當然實體跟網路都會賣不出去。所以小店要做生意,第一是要做出差異化的商品,然後做到一定的品質。

至於大企業由虛轉實的最好例子就是日本樂天。樂天讓其他業者在自家的虛擬通路上開店,像一般的綜合商城一樣,之後樂天再從商家中選出2、30家店,在某個實體百貨開設「催事場」,也就是台灣的特賣會販售。這就是虛擬實體化。

美國的業者則是把電視購物搬到實體商店裡販售。美國的電視購物雖然很盛行,但他們接觸不到那些沒有在看電視的消費者,所以他們選擇在實體商場裡面開一個電視購物的展示場,販售電視購物裡的暢銷商品。

Q  從QR Code、App、擴增實境等,各種衍生的數位新技術,企業該如何看待?
我認為科技帶來的新趨勢或商業模式,都能成為企業行銷商品的新手法,企業的銷售策略是可以跟著科技同步發展的。行銷的方式很多,像是美國Groupon.com這類平台,小酒店可以透過它來行銷、發送優惠券,吸引顧客上門。企業更可以活用這些科技,創造有趣味的行銷方式。像你在一家小酒店吃飯,可以把影片上傳到網路,讓別人知道你與朋友在這裡吃飯。這些是店家可以嘗試的宣傳手法,不僅很有趣,還能與別的店家做出差異化。沒有人這樣做,只有我做,就有趣味性。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No.223》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