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中子創新執行長的張培仁,曾經擔任滾石唱片策略長、魔岩總經理,2004年成立中子創新。為了將《Simple Life 簡單生活節》的精神推動與延續,策劃一個長期營運的生活型態空間─好,丘。
我以前做唱片的時候,都想要做獨立的有思考的唱片,過了很久以後才開始想,我們不是希望可以多做幾個另類明星,而是對文化有個渴望,希望當代年輕人有自己思考的能力,了解自己真的喜歡什麼,可以把這些事做到有創造性。
文化產業最關鍵的字是浪潮,或說是思潮,幾十年來沒有新的文化論述,我們需要在地出發,土生土長,從底層蔓延的文化。為了讓文化與商業結合,我們採用「浪潮行銷」,讓風格的浪潮帶來蔓延的效果,賣的是生活型態。如果一種生活習慣普及,相關的文化內容、風格製品都會成功。例如你看到一個女孩擦黑口紅,你會覺得很俗,但同時看到100多個,你就會覺得很酷,覺得那就是種生活,如果那一季黑口紅流行了,那才叫創造流行,不然只是複製流行。
為了讓文化與商業結合,好丘採用「浪潮行銷」,讓風格的浪潮帶來蔓延的效果,賣的是生活型態。
Q:同時經營餐廳與文創商品通路的好丘,當初開設的緣由?
A:好丘是簡單生活節的縮小版,2010年12月簡單生活節之後,我們希望有個每天都能存在的聚所,讓我們對生活型態的論述、美學,可以不斷傳播。更重要的是協助台灣創意品牌販售作品,讓他們有機會規模成長。所以好丘的定位,是帶著風格美學而有效的通路,更接近庶民生活的場域。我們重視人的面向,好丘是同質人的聚合,店內銷售的125個品牌,除了產品功能之外,品牌經營者的動機理念都是帶著人文特質,因此好丘所賣的商品多元跨界,分成農學、設計製品、衣物、音樂四類。聚合的品牌除了產品功能之外,都是帶著人文特質的,用生命在做的商品,我們重視的是人的面向,從經營者的動機理念去聊,想表達的不只是商品,還有其他。
Q:中子創新所做一系列的活動,背後支持的文化論述為何?
A:過去台灣文化的發展,一直有一個問題,習慣會用學院的、菁英、西方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生活。如果繼續用這個角度,你只能複製、模仿、學習,沒辦法從自己的生活產生原發的創意。所以我們在創辦中子這家公司的時候,反省了許多事情。第一個音樂裡面,我們會說搖滾、嘻哈、爵士、R&B,這些其實都不是種音樂名詞,它是種lifestyle,都是一時一地的年輕人,在他們的生活中,查覺到自己的渴求,或是自己的一種傾向,聚集成為一種風格和美學,最後經由複製傳播,傳到全世界去。它都有價值觀、哲學在裡面。過去我們複製西方的生活方式,是因為我們和西方有個資訊差,可以改變它、加工它、複製它,再傳播到台灣沒有資訊的消費者。當資訊沒有落差的時候,這個複製已經失效,無法再複製西方的形式。所以我們從StreetVoice街聲網站、台客搖滾嘉年華、簡單生活節、好丘,都在尋找與定義新的文化產業。
Q:何謂流行性經濟?
A:在我們尋找文化定義的同時,發現文化產業和經濟體的結合,會產生不同品項同時爆發性銷售的效應,最後形成「流行性經濟」。經濟指的是供需關係,但流行性經濟是創造市場需求。台灣過去的產品,用功能來定義競爭力,這種競爭力是滿足消費者最基本的、省錢的、功能的、務實的需求。可是流行性經濟的競爭力定義,來自外型、美學、傳遞的訊息,因為它很多不同的設計,而產生一種突然間的大流行、爆發性的銷售。
流行性經濟還有一個特徵,它會不斷替換輪轉,今年流行紅色、明年綠色、後年粉紅色,導致經濟不斷循環。我們在想,台灣有沒有機會成為制定華語區文化的基地!販賣生活型態,帶動流行。
Q:網路在新文化、新商業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A:我們最早做的是StreetVoice網站,目的是讓創意集結,結果帶來更深的效應。例如台客嘉年華開始在StreetVoice徵選,導致站內音樂人與設計人彼此觀摩,同時競爭,也同時進步。雖然它不是大獲利的網站,卻是很核心、很底層的東西,形成從下而上的力量,繁衍出越來越多台灣創作誕生。文化的基地所需要的大量創作者,已經出現。
在數位化的時代,因為所有東西都可以在網路完成,所以去實體賣場的樂趣較十年前是降低的。購物經驗本身就要加入風格美學,強化生活經驗、體驗的。網路出現之後,你可以看過大家的生活之後,決定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創造什麼樣的價值,自由、資訊暢通也正是台灣的優勢。
我們看到台灣有大量年輕人,資訊爆發以後,產生創造的慾望和知識,過去沒有資訊、知識,也沒有器材去讓他創造,也不知怎麼傳播。現在雖然還是有大眾傳播的困難,但現在有網路了,有了小區域的傳播能力,他就有機會可以維生。當他擁有資訊的時候,他就會迫切地想要創造跟美感有關的東西。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的生活原本太不美了,從建築到生活形式,我們的社會對美是沒有要求的,所以當年輕人發現需要滿足自己的夢想與渴望,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時,就會去創造。不過,我們得更勇敢地去找創意原點,因為過去的優勢正在變化之中。
Q:做為通路的角色,你們對未來發展有何感想?
A:文化產業很奇妙,一定要消費者拿錢購買才算文化達成,如果消費者不購買,是沒辦法深入生活,因此文化產業本身需要很強大的消費者認同。過去的菁英藝術產業,是以「原作」當做訂價核心,但大眾的文化產業,是以複製做為訂價策略。好丘是協助設計製品的通路,我們在考慮簡單生活節是不是只會有一種形式的通路,是不是會演化出不同形式,正在想朝類似連鎖方向經營,繼續蔓延下去。台灣現在創意品牌的問題,不見得是作品做得不夠好,而是沒有好通路,促使理想被規模化地完成。我們有一定的產業理想在,而必須做這個事,這過程中,我們不一定要賠錢。
Q:在推動好丘的經驗中,你覺得規模化這件事是重要的嗎?
A:文化產業的規模化是重要的。但說起來有趣,很多人不想規模化,雖然規模化不是適合每一個品牌。另外,我們是通路,所以我們需要許多創意人,但並不具備財務能力這個工具。對我來說,算術和藝術距離並不那麼遙遠,財務只是個工具。而台灣大量欠缺獨立人才的經理人,資本市場也不友善。最重要的是,行銷能力不足。
好丘位於信義區的四四南村,店內除了餐廳之外,銷售多達百款的文創商品。
原文刊於數位時代雜誌2012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