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媚] Netfilx和亞馬遜的跨界演出
[蘇麗媚] Netfilx和亞馬遜的跨界演出
2013.03.07 | 創業

未來數位匯流,媒體不再侷限於報紙、雜誌、廣播、無線電視、有線電視等,傳統定義應予揚棄。匯流概念中的媒體,更包括其他產業之水平或垂直整合而形成的「新媒體」。

猜猜看,最近美國最紅的影片是哪一齣?答案是由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與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合作的劇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該劇為翻拍1990年BBC的同名劇集,故事描述一名玩弄權術、自大狂妄的國會議員故事。

但是集結大卡司並不是這齣戲受到矚目的原因,而是這部戲的出資者並非過去大家所熟知的三大電視網,而是以網路DVD租片服務起家的 Netflix 。這裡面有幾件有趣的事。一是Netfilx之所以決定要翻拍此劇,並找來大牌導演及知名演員的觸發點,是因為他們從租片服務的數據分析中發現,那些喜歡觀看BBC老版《紙牌屋》的用戶,同樣也喜歡大衛芬奇導演的電視劇,或者凱文史貝西主演的電視劇。

另一個大家關注的焦點在於,一個原生的網路平台公司,怎麼決定搖身變為內容的提供者。此外,它也打破原來電視台的區域限制,於2月1日在平台上獨家播出的第一季,除了美國之外,整個北美地區、英國、愛爾蘭、拉丁美洲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會員都可以點播觀看。

Netfilx的動作其實並非第一個,亞馬遜在2010年11月推出了製片網站Amazon Studios,接受民眾寄來電影劇本或構想,並由客戶在線上評價這些寄來的作品,亞馬遜再根據網友評價,來選擇可以拍的影片。截至目前,Amazon Studios共收到700多部試驗影片及7千多部劇本,且正在發展的電影拍攝計畫也達15 部,如今亞馬遜再將觸角伸向電視節目。

這兩個例子,再次讓我們看到未來數位匯流的樣貌:媒體不再侷限於報紙、雜誌、廣播、無線電視、有線電視等,傳統定義應予揚棄。匯流概念中的媒體,更包括其他產業之水平或垂直整合而形成的「新媒體」,例如電視與電信跨業結合之IPTV產業。如果傳統的業者仍是抱持著唯我獨大的心態,那麼未來會有更多的Netflix出現,用自己的科技及群眾力量,創造出全新的內容及傳播力驚人的管道。

看到國外的發展,回頭看台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日前通過「廣播電視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明定紙媒的閱讀率若逾10%,以及廣電媒體跨業整合後的收視率逾5%,均不可進行跨媒體整合。這樣的規定,固然確保了媒體的不被壟斷局面,但另一方面,我也擔心如此一來產業被切割得很破碎、很無力,反而扼殺了跨媒體匯流的多元可能性。

就一個做內容的人來看,原創無法自力更生,需要環境來支持,衷心期待,在面對充滿機會與挑戰的不可知未來,我們可以多一點想像力,也多一些跨越的勇氣。

[蘇麗媚]前三立電視執行副總,目前以個人身分創辦夢田文創,探索在數位匯流的無序結構「流經濟」大趨勢下,實驗跨產業、跨平台、跨市場的文創產業「流經濟」的各種可能性。

出自 數位時代雜誌2013年3月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