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蘋果、 Google,這三家科技公司,在我十多年的記者編輯生涯內,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我們每天每期的報導中,他們總是我們重要的關注對象,陌生的是,雖然這些公司如此的影響及改變我們的生活,但他們遠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我們縱使偶有機會採訪,人不在新聞發生的現場,總是有那種隔靴搔癢,不易直入核心的遺憾,特別別是在那些不斷推陳出新、激烈競爭的背後,這些公司的主事者,到底心裡在想些什麼?《頂尖對決》這本書,多少給了些答案。作者本身也是名科技記者,他從1998年這個關鍵年份切入,講述著科技產業重要的三國演義。在這一年,微軟出手粉碎瀏覽器公司網景(Netscape)、賈伯斯找來庫克(現任蘋果執行長)整頓蘋果供應鍊、還有史丹福大學博士班學生佩吉與布林成立了Google公司。三家公司、三個動作,在當下看似彼此毫無關聯的策略,卻開啟了產業驚心動魄的變化。
掙扎、奮鬥、竄起。過去這十多年,這些公司的競爭之所以牽動人心,不僅僅在於各式新的產品,而是面對變化時,企業決策者的心境,以及他們如何算計未來的每一步。微軟的中心思考是側重市場領先地位、谷歌則是看重數據的工程導向,而蘋果則是聚焦產品設計。書中一個有趣的小故事,2003年,Google推出mail服務,為了選擇網頁工具列的藍色色度,工程師與設計師意見不同,最後協調出的方法是,使用介於這兩方提出的色度,然後產生出40種漸次濃淡的藍色,再進行規模更大的測試。一個小例子,完全將Google的企業性格顯露無遺。又如書中提到,當iPhone問世後,一位電信業者向當時諾基亞執行長康培凱說,自家的三歲孩子都為iPhone著迷不已,但康培凱的回答卻是,「我們不為三歲小孩子打造智慧手機。」也可以看出,蘋果的崛起,背後也在於對手過於輕敵。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目前競爭最激烈的蘋果與Google,其實在早年,兩家公司都採取了靜靜游的策略,盡全力避免微軟注意他們看中的市場潛力。但蘋果也曾經與微軟聯手,與Google競標行動領域的專利,避免Google更加坐大;作者詳述三家企業的恩怨情仇,對於熱衷或熟悉科技產業發展的讀者來說,是個不錯的歷史整理,不過,我猜想,作者應該是個蘋果迷,因為在最後他說:賈伯斯總是能勝出,他只是需要找到合適的戰場!
垂直整合vs平行開放,數據導向vs創新設計,就目前的產業情勢看來,與其說是幾家公司的對決,不如說是經營模式的競爭,目前沒有人可以下定論誰終將勝利,但歸結起來,誰能讓終端使用者容易了解與使用,誰就會是贏家。
書名:頂尖對決( Digital Wars: Apple, Google, Microsoft & The Battle For The Internet)
- 作者:查爾斯.亞瑟
- 原文作者:Charles Arthur
- 譯者:李芳齡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