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策略】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鄧世雄~走出白色巨塔,走進民眾日常生活
【數位策略】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鄧世雄~走出白色巨塔,走進民眾日常生活
2013.03.19 |

一個平凡的午後,經過天主教耕莘醫院的糖尿病診間,有幾位正在等待就醫的病友,專心地在平板電腦上回答問題。當他們按下送出問卷的按鈕,一筆筆生活狀況、飲食習慣等資料就被上傳到雲端,透過海量資料(Big Data)分析技術,挖掘出潛在的危險因子。病人進入診間後,醫生就能縮短問診時間,準確地對症下藥。還會請病人到健康衛教諮詢中心,接受衛教師的專業輔導,把更多寶貴的衛教資訊帶回家,從生活中養成主動健康管理的好習慣。

當醫院碰上科技,新的醫療服務模式就此誕生。耕莘醫院一年前加入「全民健康保險論人計酬試辦計畫」,並且在2012年底與IBM攜手合作,期待分析出忠誠病人的就醫習慣,提供最適合的醫療服務,幫助病人把費用花在刀口上。所節省下來的固定醫療費,還能夠回饋給醫院。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醫療服務已經打破白色巨塔的圍牆,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院長鄧世雄如何帶領耕莘醫院突破向前?在他眼中,行動醫療還有哪些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未來醫院又會是什麼樣貌?以下是鄧世雄的訪談整理:

Q:你認為醫院要如何透過科技轉型?當科技介入醫療服務,你對未來醫院有怎樣的想像?

耕莘醫院院長鄧世雄(以下簡稱鄧):資訊科技打破了醫院的圍牆,現在的醫療服務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是民眾有病才來找醫院,而是他沒有病的時候,我們就要主動出去幫他做好健康管理。傳統的醫療服務,就是病人來到醫院看病,是病人主動來要求服務。但是我覺得科技的進步,可以把醫療服務帶出去,主動到外面去找人服務。

特別是現在提倡的預防保健、健康管理等概念,就是醫療服務要走到社區、家庭、企業裡面,在那邊可能有上百人、上千人,如果沒有資訊系統來做支持和整合,就不容易把資源都連接在一起,所以資訊科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現在兩岸交流這麼頻繁,有了遠距醫療服務,台商在中國一樣也能接受醫療服務,所以醫院變得沒有國界,範圍也會越來越大,你說這裡面是不是會有商機?只是這些事情還需要政府、法規各方面的支持。

Q: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行動醫療成為一股趨勢。根據你的觀察,耕莘醫院有哪些可以切入的機會?

鄧:現在的醫生都很寶貴,我們必須給他們好的工作環境,否則就會出現「五大皆空」的情況,特別是內科、外科、婦產科等重症醫生會越來越少。過去一發生狀況,電話講不清楚,醫生就要特地跑到急診、病房來看片,現在醫生有了「PACS mobile」的應用程式,可以隨時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查看即時影像或波型圖,像是心臟的超音波、骨科的X光等,都可以即時傳到行動裝置上。對於醫生來說,他不用特別跑來跑去,可以直接在家裡、路上任何地方看片,隨時隨地都能掌握病人的狀況,而且取得的資料也比較完整。

另外一方面,我們從病人的角度出發,發現病人不只要最快、最好的資料,更希望資訊不是破碎的,想要一次拿到所有的資料,而不是跟這個醫生看,拿到一份資料,跟另外一個醫生看,才能拿到另一份資料。所以站在病人的立場,我們希望提供的醫療服務是完整且持續的,這些就是可以靠科技來幫忙的。

我們在六年前開始投入遠距醫療照護領域,當初是跟資策會及一些民間資通訊的廠商合作,爭取到經濟部的銀髮族U-Care計畫,目前總共有600位會員加入。我們主要採家裡、社區、長期照護機構三大類型,會在社區、老人養護中心、里長辦公室等地點設置保健站。

舉例來說,這些銀髮族不用跑到醫院,直接就能在病人端做定點測量,資料會直接傳送到醫院。如果生理數據異常,院方就會即時與會員聯繫,平時也會用電話問安,或是直接到家裡去拜訪,也算是一種後續的追蹤服務。

再來我們想要建立完整的服務流程,像是把耕莘醫院的資料與其他診所串聯,如此一來老人家到居家附近的診所就醫,醫生就能直接看到病人曾在耕莘做過的心電圖,拿得到他每天測量的血壓、心跳、血糖等資料。對於病人來說,也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照護服務。

Q:我們很好奇,耕莘醫院為什麼會跟IBM合作,一起推動醫療科技服務轉型?促動你們想要靠科技變革的關鍵是什麼?

鄧:我們在去年加入「全民健康保險論人計酬試辦計畫」,希望可以透過健康管理服務,減少病人看病次數,降低後續產生的醫療費。所謂的「論人計酬」制度,意思就是每個病人會有固定的醫療費,比方說一位心臟病的病人,一年要支出的就是100萬,如果沒有花到這麼多錢,那剩下來的就是給醫院。

為什麼會加入論人計酬的計畫?因為我們覺得「預防勝於治療」才是正確的概念。你平常有在注意飲食、規律運動、定期健康檢查,那麼你生病的機會就會變低。因此,醫院應該提供更好的預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務,才能讓病人身體更健康,減少看病的機會,所節省的醫療費就會回饋給醫院。

因為我們加入論人計酬的計畫,再加上一直以來有遠距醫療的服務,因此IBM就找我們談合作。它們幫耕莘醫院做海量資料(Big Data)分析,根據2萬多筆的忠誠病人資料,分析這些人的看病習慣,了解是什麼原因驅動他看病?他什麼時候看病最有效?這麼做很符合論人計酬的概念,因為研究結果可讓錢花在刀口上,醫療服務就能打中靶心,省下不必要的花費,換取病人更多的健康。 

Q:耕莘醫院希望靠海量分析,為醫療服務帶來哪些改變?期待可以產生哪些成效?

鄧:我們也會在未來創造出新的衛教模式。舉例來說,目前我們初步選了70位糖尿病人,在他們就醫的等待時間,我們就會給他們一台平板電腦,直接在上面做問卷,調查他們的生活狀況、飲食習慣等,透過分析找到危險因子。我們希望從許多數據中找到各種線索,把它變成實證醫學拿來發表。

當醫生正式為病人診斷時,也能省下許多溝通的時間,以前可能要花20分鐘,現在談3到5分鐘就差不多。看診後,我們會帶病人到衛教教室,專業的衛教師會告訴病人,應該如何加強健康管理,鼓勵他們關心自己的身體。

如此一來,病人不再只是被動地聽從醫生,完全看醫生說什麼就配合什麼,反而會讓病人主動參與健康管理,讓他明白健康不只是和醫生、護士有關,提高病人參與健康管理的主動性。

台灣的論人計酬制度,跟美國的HMO最大的差別,就是美國有規範病人只能在特定區域就醫,讓病人不可以到處趴趴走,不允許Hospital Shopping的狀況發生。可是台灣健保局的論人計酬沒有這個條件,而且病人可以今天跑耕莘,明天跑台大,後天跑榮總。

未來我們不只會分析糖尿病患的資料,如果這樣的模式證明出來是好的,那就會把樣本擴大到心血管疾病、心臟病、腎臟病、多重慢性病等不同的族群,希望透過健康管理,來降低病人的花費,並且努力去拓展更多的忠誠病人。

Q:醫院投入數位科技領域之後,目前碰到哪些挑戰?應該要如何突破?

鄧:我覺得高科技(Hi-Tech)是很好,但是高感度(Hi-Touch)更重要。現在台灣醫院越來越依賴科技,許多醫療人員都以為資訊是萬能的,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科技永遠無法取代人的接觸,因為醫療本身是非常冷酷的,所以病人很需要人的愛心、關懷和同理心。

醫生還是要跟病人面對面談話,而不是躲在遠遠的地方,讓資訊告訴醫生情況怎樣就好了。特別是在醫院裡團隊非常重要,很多資訊是需要靠人們互相討論,如果這個團隊都是用電腦在互動,那我會覺得他們是有問題的。

另外,我常常跟員工說,醫院想要靠科技轉型,前期的投資一定會花很多錢,如果剛開始沒有想好策略,就直接跳進去做,那些投資就會像是無底洞。因為你開始導入科技,就會慢慢開始依賴它,但是想要多一點服務,就要花很多錢去買硬體、買軟體,而且還要付給科技大廠的授權費,所以錢要怎樣花在刀口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數位化三策略

1.PACS Mobile應用程式:醫生只要登入帳號、密碼,就能在手機或平板電腦裡,查閱自己負責的病人影像資訊,不必為了看一張圖就要跑醫院一趟,隨時隨地掌握病人最新情況。

2.遠距視訊諮詢:只要在機構端架設錄影鏡頭,醫生就可以透過視訊進行遠距會診,讓一些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能夠直接就地接受服務。

3.運用海量資料分析:耕莘醫院與IBM合作,透過海量資料分析技術,分析疾病病程、就醫模式、最適醫療服務模式等,希望找出最佳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原文刊於數位時代雜誌2013年1月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