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Eleven衝虛擬通路,7net「精兵化」另推生鮮超市
7-Eleven衝虛擬通路,7net「精兵化」另推生鮮超市
2013.03.30 | 創業

統一超商去年6月換舵手之後,今天(3/29)總經理陳瑞堂首次與媒體見面,協同通路一級主管發表2013年策略,2012年7-Eleven獨立營收達新台幣1345.69億元、年成長率為9.7%,合併營收為2082.64億元、年成長率為10%。

統一超商雖然主力仍在門市運營,但因為其擁有7net、博客來、樂天市場(占股49%)網站,以及網路購物取貨付款等網路相關服務,其在網路應用的布局同樣受到關注,今年度統一超商將結束8項轉投資業務,其中包括點鑽整合行銷公司的股份。

成立於2010年10月的點鑽,看準紅利點數商機,由三家公司合資成立,中華電信持股40%、悠遊卡30%、統一超商30%,統一超商自營的儲值卡iCash,未來在跨業儲值卡、電子票證、第三方支付領域,都有經營潛力。關於未來支付工具的布局,陳瑞堂表示,「期下有些事業單位也有在準備,7-Eleven對於金流服務仍有關注,已指派一名高階主管整合。」

陳瑞堂(右3)與統一超商高階主管(由右至左為張家華_謝蓮塘_陳瑞堂_吳國軒_鍾茂甲_洪金谷)_20130329_賀大新攝影_01

圖說:統一超商總經理陳瑞堂(右三)、營運長吳國軒(右四)、營運群總經理謝蓮塘(右二)高階主管一同現身。賀大新攝影

至於統一超商總部直營的購物網站7net,2012年共有超過180萬人次消費。營運群總經理謝蓮塘表示,7net將推出七大主題館,4月3日正式開幕,包括生鮮超市、民生量販、流行百貨等,其中咖啡、卡通肖像、泡麵等專區具有特色。謝蓮塘對虛擬通路成長深具信心,「經過調整之後,7net定位更明確,它是7-Eleven通路的延伸,我們希望當7-Eleven通路PSD(Per Store Daily)達10萬元的時候,虛擬通路能占3萬元。」

7net為了更聚焦以及降低營運成本,未來將走「商品精兵」策略,目前將商品數從原本的8萬多項,降低到1.3萬項,未來希望可以再降低到3000項,減少後勤庫存管理成本,增加迴轉率,讓每一項商品都是銷售數高的精兵。

此番調整對台灣購物網站來看非常特別,台灣購物網站多半走「商品數量多」的策略,網站需要提供大約20萬項商品,才能讓消費者感覺到要找的商品都找得著,7net從7-Eleven實體通路的運營哲學出發,朝向少項多量的方向前進,嘗試走出不一樣的購物網站性格。

另外需要特別留意的是7net的「生鮮超市」專區,將導入7-Eleven實體通路原有的生鮮食品,還將與既有的食材供應鍊結合,想像未來消費者有機會在7net上購買御飯糰裡的米、沙拉裡的豆芽菜等。在尚未形成大規模風氣的網購生鮮市場來看,從7-Eleven既有優勢出發,7net具有很大潛力。

7-Eleven對網路布局的積極,讓網路產業增加實體零售的DNA,期望能發展出更多元的面貌。

關鍵字: #7-11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