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電腦的需求近來暴增-這種最大尺寸的科學用電腦幾乎有一個籃球場那麼大,氣候變遷、預測地震與藥劑使用等複雜的科學問題,都難不倒以各種不同功能的晶片組合成的超級電腦。
超級電腦的技術最初是從個人電腦演進而來,但最近有實驗室開始以自有架構組裝硬體。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有一台名為「泰坦」(Titan)的超級電腦,它身價1億美元,剛被認證為全球最快的電腦,但近來美國其他實驗室、歐洲與亞洲等地紛紛加速投入研發更大、更快的系統,盼成功開發出對國家安全與經濟競爭力有正面影響的超級電腦;除了投入資源更多,企業用戶如藥廠、車廠、能源製造廠也開始追加訂單。
IDC統計顯示去年售價50萬美元以上的超級電腦銷量比前一年同期成長29%,市場約56億美元,相較之下通用功能的伺服器訂單微幅衰落1.9%。
位於西雅圖的超級電腦廠商克雷公司(Cray Inc.)從1970年代投入此業務,去年獲利大是前一年同期的11倍,共1.612億美元,營收成長78%,約4.21億美元;執行長溫加羅(Peter Ungaro)說:「這是非常驚人的一年。」
由於技術持續精進,美國能源部撥給採購新機種的預算從來不手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對Cray開發「藍水」(Blue Waters)超級電腦仍深具信心,又對這個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挹注了2.26億美元的研發經費。除此之外,戴爾(Dell)位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Stampede系統也拿到5700萬美元的資金。
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表示,由於Intel與AMD的晶片功能不斷進步、低功耗的晶片與高階繪圖晶片越來越普遍、多工成為主流,「馬力強大的超級電腦時代終於來臨了」,這將改變現在的科學研究,包括HIV基因組細微行為的記錄、預測加州的地震發生頻率等。
出自W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