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紅極一時的全真瑜伽(TRUE YOGA)日前宣布,由於長期虧損超出可承擔範圍,將自10月起全面停止營業,並啟動破產清算程序,結束在台20年的營運。
健身業者不斷冒出,市場環境變動極快,他們將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紅利期結束了,健身產業正式進入「存量市場」!
全真瑜珈攤牌了,果然又是走清算結束。健身業者以前是一年倒一間大品牌,今年汰換的轉速似乎變更快了。
我認為健身的紅利期已經正式結束,現在正全面進入「存量市場」。也就是市場需求成長趨緩,整體規模基本上不再明顯擴大,業者之間爭奪的重點變成現有客群或資源,而不是新增客戶。
但,增量轉存量並不是代表這個行業要滅絕,而是接下來一切都要回歸營運的基本功,已經不再是隨便把學生從老東家帶走、找個股東開一間工作室就能做起來的那個年代了。
過去,健身業者處於「增量市場」,在市場需求暴增下,能提供解決方案的業主供不應求,所以在這個周期裡,你生意做起來不是你厲害,單純就是老天爺賞飯吃。
比方早年的Yahoo奇摩拍賣,到後來的FB廣告跟10%+觸及率的粉絲頁、還有YT之後的蝦皮,再到後來的IG、TK、短影音還有NFT、虛擬幣,再到現在的Threads⋯⋯養出了多少橫空出世的老闆?然而,紅利過去又有多少人消失?
增量轉存量就一定會滅亡嗎?
存量是一場「零和的爭奪」,例如一個區域人口20萬人,只養得起10間店,新進來的業者做得起來,就代表有舊的要收掉。
所以存量市場大家就是拚體驗、拚留存、拚流量成本,也就是知名度、心佔率、消費者信任感。
全真是大型場館,造店本身就是極重資產的商模,論資金成本一定會比上市櫃公司要高。
雖然定位不同,但其他健身業者如健身工廠、World Gym一樣都有提供免費團課的店型,當區域新客被場館同行瓜分,純上教練課的需求被工作室與自由教練瓜分,再加上預收常搭配的買贈活動,預收三年送一年,使舊客復購周期再拉長。
這其中的關鍵還是在於 預收款 ,是不是被挪用在展店等長回收期的支出上,以短支長,因為這會讓負債比越拉越高。
預收款是指業者在提供健身課程或相關服務前,先向消費者收取的費用。以我經營的倍速運動為例,我們堅持不動用預收款。從只有三間店時我就積極尋找解決方案,直到規模擴展到九間店才終於有銀行願意洽談。在此之前,我們只能使用第三方金流,並且有50%的月流水還被押在金流公司——也就是說,一半的營業收入暫時無法動用,仍被保留在金流公司的平台帳戶中,作為擔保或保留款項。
直到我們轉用銀行價保系統,那筆50%的保證金又被多凍結了一年才歸還,而新的價保方案只有在實際履約時才撥款(初期甚至出現撥款缺口)。現金還是被金流公司當成保證金壓著,來回之間資金缺口高達一千萬⋯⋯。
這就是從沒有履約保證到擁有履約保證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我們最終還是撐過來了。
所以,現在你在全台任何一家掛著倍速運動招牌的門市購買課程,刷卡下去的款項,100%都由銀行履約保管。為什麼我要堅持這樣做?因為每年有那麼多同行倒閉,往往就是因為犯了同樣的錯。至於這項產業規範是否真的已經健全?我持保留態度。
健身產業的未來:走向M型發展
全真不是最後一個。未來,還會持續有健身業者離場。因為增量消失,既有存量不可能供給這麼多的業者。
回過頭談存量市場,當市場回到存量,就代表完蛋嗎?
你去看看美甲美睫或是美容美體,到處都是店,不也一直存在幾十年了嗎?
增量拚速度,存量拚實力。除了預收款,我們還有漲薪的問題、假日更多的問題、少子化10年後無人可用的問題⋯⋯。
未來的市場就是「M型發展」,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規模的,絕對是風險最高的模型,要嘛一人公司、要嘛大組織多角集團化。
本文授權轉載自應惠帆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