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集團購併中嘉網路、壹傳媒究竟該如何出售?這兩個紛擾已久的議題,表面上看似商業運作的抉擇,背後其實更有著不只是商業運作的思考。因為兩者最後的決定,不只關乎那些企業老闆口袋裡多賺了多少錢,它很大的部份,將決定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角度及邏輯,當電子媒體整天報著名人的婚變,每個人都能評論個幾句,但南北韓如果開戰,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多數人應該是一臉茫然。
在現代這樣的媒體環境下,有幾個觀點很值得討論:一是,資訊內容或是傳播內容,到底是不是一件商品?再者,在一個走向「大傳播」的趨勢之下,媒體是不是必然要走向規模化之路?或者是一種稱之為策略聯盟,但卻是更具壟斷性格的邪惡同盟?而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我們身處在看似開放自由的網路環境,隨著著數位匯流趨勢下,會不會有一天,Facebook告訴我們,因為要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要開始收錢了(現在Facebook已經開始推行要傳訊給沒加入好友的陌生人,要收費台幣15元,若發訊給知名人士,費用更高達台幣百元以上);會不會有一天,為了追求更好的行動服務,我們必須繳更多的費用給電信商及Google?
這樣問題,看似是這個時代的挑戰,但其實,在歷史的過程中,這不是頭一遭出現類似的情況,在《誰控制了總開關》這本書中,作者吳修銘,從電話、無線電、廣播到電視,回顧美國媒體發展史,他發現,一種「壟斷-創新」的循環,被他在書中稱之為「迴圈」的狀況,不斷出現:先是新創科技出現,各種可能性應運而生,逐漸地,這個科技建立了一個媒體帝國,開始壟斷通訊,切除雜音,要求人們以符合帝國利益的方式使用媒體。
比如蘋果公司,當年創辦人之一沃茲尼克發展出開放形式的蘋果一號,他體現了一個對於電子產品的業餘愛好者,夢想著如何透過新技術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然而,當賈伯斯主導的麥金塔出現後,事情變得不太一樣了,一個的確有著美感及使用創新性的產品,卻開始走向封閉的道路,若使用者想要加裝任何配備,就必須在蘋果店購買,直到現在,iPhone、iPad仍然如此,在作者眼中看來,這與電話發展之初,AT T公司對於電話系統的連接設備保留獨家審定權何其相似。
「蘋果公司同時實現了巨大的革新與完全的倒退」作者如此評論。但他擔憂的不只是蘋果的作為,目前的網路巨擘Google或Facebook也可能是如此。從近期的事件上,我們的確看到Facebook所集結的社群力量,推動許多公民運動的發展,它所協助推翻過的政府,也多過支持它的,然而,若一旦Facebook在某著時機點上,發現與政府合作的好處遠大於現在所提供的開放性,他會不會做出令人訝異的選擇?又或是Google,雖然Google對於網路開放性的投入一直優於任何一個過去在歷史上出現的資訊帝國,也展現出一個實力堅強的網路巨擘主持一個幾乎開放系統似乎是可能的,然而,在某個時點上,終究還是會遇到究竟市場的至尊地位,或是開放性較為重要?由於頻寬有限,Google在2010年8月表示將跟電信公司Verizon合作,希望推動在現行3G架構下,公司可主動的管理流量,以保證多數人連線品質的舉動,就讓許多人認為Google的妥協背叛了網路開放精神。
當然,目前還看不清Facebook或Google的最終野心,或者,他們也還沒搞清楚自己的野心,但誠如作者的疑慮,兩家企業積極爭取網路霸主地位的舉動,某種程度也暗示著網路特殊性,可能無法自絕於他所提出的「壟斷-創新」迴圈。就如早年的電話、廣播及電視一樣,原本具有開放性的優質媒介,一個一個逐漸變質,成為封閉受控制的產業。
「歷史本就是私有與公共權力間永無休止的拉鋸戰。」作者認為,資訊產業是透過個人溝通形式來流通交換,絕不能將它與那些處理其他商品的常規產業混為一談。他強調,以言語溝通的影響及目的性,遠超越單純的事務性功能,它具有精神的面向,不僅整合了人們的交流,還決定了人們在什麼時候可以與哪些人接觸,在這其中,是蘊藏著情感轉換、改變生命可能性。因此,身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的作者,自2002年起就一直致力推動所謂的網路中立性(Network Neutrality),他認為,網路上各種言論和運用,任何想要對於不同身分使用者進行差別定價、或使用者必須支付不同價格、遭到不同待遇(服務使用、傳輸或各類運用等),都不應該發生!而政府唯一正當的角色,是監督私有權力,而不是給予協助。
科技許我們一個天堂,來換取我們一點自由選擇的權力,開放性的實現,似乎是嚴峻的,就如在本書中的一個重要提醒是,要談論言論自由之前,得先搞清處誰在控制了總開關!這樣網路才能在大眾與政府的監督下,永遠保持其中立與開放的特質。
關於本書:
作者:吳修銘 *
原文作者:Tim Wu *
譯者:顧佳、陳正芬、周佳欣 *
出版社:行人 *
出版日期:2013年04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