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書介】誰控制了總開關? (小心,別讓Google與Facebook變壞了!)
【周末書介】誰控制了總開關? (小心,別讓Google與Facebook變壞了!)
2013.04.07 | 創業

旺旺集團購併中嘉網路、壹傳媒究竟該如何出售?這兩個紛擾已久的議題,表面上看似商業運作的抉擇,背後其實更有著不只是商業運作的思考。因為兩者最後的決定,不只關乎那些企業老闆口袋裡多賺了多少錢,它很大的部份,將決定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角度及邏輯,當電子媒體整天報著名人的婚變,每個人都能評論個幾句,但南北韓如果開戰,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多數人應該是一臉茫然。

在現代這樣的媒體環境下,有幾個觀點很值得討論:一是,資訊內容或是傳播內容,到底是不是一件商品?再者,在一個走向「大傳播」的趨勢之下,媒體是不是必然要走向規模化之路?或者是一種稱之為策略聯盟,但卻是更具壟斷性格的邪惡同盟?而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我們身處在看似開放自由的網路環境,隨著著數位匯流趨勢下,會不會有一天,Facebook告訴我們,因為要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要開始收錢了(現在Facebook已經開始推行要傳訊給沒加入好友的陌生人,要收費台幣15元,若發訊給知名人士,費用更高達台幣百元以上);會不會有一天,為了追求更好的行動服務,我們必須繳更多的費用給電信商及Google?

這樣問題,看似是這個時代的挑戰,但其實,在歷史的過程中,這不是頭一遭出現類似的情況,在《誰控制了總開關》這本書中,作者吳修銘,從電話、無線電、廣播到電視,回顧美國媒體發展史,他發現,一種「壟斷-創新」的循環,被他在書中稱之為「迴圈」的狀況,不斷出現:先是新創科技出現,各種可能性應運而生,逐漸地,這個科技建立了一個媒體帝國,開始壟斷通訊,切除雜音,要求人們以符合帝國利益的方式使用媒體。

比如蘋果公司,當年創辦人之一沃茲尼克發展出開放形式的蘋果一號,他體現了一個對於電子產品的業餘愛好者,夢想著如何透過新技術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然而,當賈伯斯主導的麥金塔出現後,事情變得不太一樣了,一個的確有著美感及使用創新性的產品,卻開始走向封閉的道路,若使用者想要加裝任何配備,就必須在蘋果店購買,直到現在,iPhone、iPad仍然如此,在作者眼中看來,這與電話發展之初,AT T公司對於電話系統的連接設備保留獨家審定權何其相似。

「蘋果公司同時實現了巨大的革新與完全的倒退」作者如此評論。但他擔憂的不只是蘋果的作為,目前的網路巨擘Google或Facebook也可能是如此。從近期的事件上,我們的確看到Facebook所集結的社群力量,推動許多公民運動的發展,它所協助推翻過的政府,也多過支持它的,然而,若一旦Facebook在某著時機點上,發現與政府合作的好處遠大於現在所提供的開放性,他會不會做出令人訝異的選擇?又或是Google,雖然Google對於網路開放性的投入一直優於任何一個過去在歷史上出現的資訊帝國,也展現出一個實力堅強的網路巨擘主持一個幾乎開放系統似乎是可能的,然而,在某個時點上,終究還是會遇到究竟市場的至尊地位,或是開放性較為重要?由於頻寬有限,Google在2010年8月表示將跟電信公司Verizon合作,希望推動在現行3G架構下,公司可主動的管理流量,以保證多數人連線品質的舉動,就讓許多人認為Google的妥協背叛了網路開放精神。

當然,目前還看不清Facebook或Google的最終野心,或者,他們也還沒搞清楚自己的野心,但誠如作者的疑慮,兩家企業積極爭取網路霸主地位的舉動,某種程度也暗示著網路特殊性,可能無法自絕於他所提出的「壟斷-創新」迴圈。就如早年的電話、廣播及電視一樣,原本具有開放性的優質媒介,一個一個逐漸變質,成為封閉受控制的產業。

「歷史本就是私有與公共權力間永無休止的拉鋸戰。」作者認為,資訊產業是透過個人溝通形式來流通交換,絕不能將它與那些處理其他商品的常規產業混為一談。他強調,以言語溝通的影響及目的性,遠超越單純的事務性功能,它具有精神的面向,不僅整合了人們的交流,還決定了人們在什麼時候可以與哪些人接觸,在這其中,是蘊藏著情感轉換、改變生命可能性。因此,身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的作者,自2002年起就一直致力推動所謂的網路中立性(Network Neutrality),他認為,網路上各種言論和運用,任何想要對於不同身分使用者進行差別定價、或使用者必須支付不同價格、遭到不同待遇(服務使用、傳輸或各類運用等),都不應該發生!而政府唯一正當的角色,是監督私有權力,而不是給予協助。

科技許我們一個天堂,來換取我們一點自由選擇的權力,開放性的實現,似乎是嚴峻的,就如在本書中的一個重要提醒是,要談論言論自由之前,得先搞清處誰在控制了總開關!這樣網路才能在大眾與政府的監督下,永遠保持其中立與開放的特質。

關於本書:

作者:吳修銘 *
原文作者:Tim Wu *
譯者:顧佳、陳正芬、周佳欣 *
出版社:行人 *
出版日期:2013年04月01日 *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在物價節節高漲的年代,想要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不能只靠儲蓄和保險,必須做好投資理財規劃。然而,投資最難的挑戰,其實不是掌握市場波動,而是如何抵抗人性的誘惑,看漲時急著追高,遇跌又容易慌張停損,原本的投資紀律往往在情緒波動中被徹底打亂。

為了協助民眾克服這道難題,金管會推動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TISA),透過制度設計降低理財投資門檻,引導民眾進行長期且規律的定期定額投資。而永豐金證券的大戶豐 App則讓這條路走得更輕鬆,藉由簡單易用的操作介面與功能設計,及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營造一個友善的投資環境,幫助投資人輕鬆養成穩定理財的習慣,也讓「紀律投資」能夠真正成為日常理財的一部分。

資產配置多樣化,打造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認為,退休理財規劃不能只追求資產成長,更應重視資產的穩健性與持續現金流,因此資金不能只放在單一商品上,最好同時配置在多個不同商品,像ETF搭配主動式基金,就是相對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ETF雖然具有低成本與有效追蹤大盤的優勢,但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而退休理財就像一場數十年的長跑,很難預料這段旅程中可能發生哪些大環境變化,此時主動式基金的價值便顯現出來,藉由專業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與操盤經驗,不僅可以主動發掘被市場低估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當面臨重大環境變動時,也能快速調整投資策略、有效降低衝擊,並與ETF的被動追蹤策略形成良好互補,讓投資旅程更加穩健。

然而,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即便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實際操作上仍常遇到難題。根據劉柏甫的觀察,目前民眾在基金投資上普遍有3大痛點:首先是市場基金琳瑯滿目,投資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其次是難以精準掌握進出場時間。三為容易忽略手續費、管理費等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針對這些痛點,永豐金證券透過大戶豐App的創新功能與貼心設計,協助投資人逐步化解困境。「大戶豐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是陪伴投資人累積財富的虛擬夥伴,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一步步達成理財目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圖/ 數位時代

6大分類,輕鬆找到心儀的基金

主導App開發的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資深經理黃亮喻進一步說明,大戶豐App如何幫助投資人篩選基金商品及掌握進出場時機。

在選擇基金商品時,投資人除了參考由TISA基金委員會嚴選的TISA級別基金,也可以透過大戶豐App提供的6大分類機制,再搭配個人投資偏好,快速 縮小範圍,找到喜歡的投資標的。例如,看重基金長期表現的投資人,可以選擇「連年正績效」分類,鎖定近2至3年持續表現良好的基金,若是對市場波動較為敏感,則可選擇「穩定超耐震」分類,篩出資產規模超過5百萬美元且過去3年波動度低於8%的基金。

智慧加減碼創新設計,量身計算每檔基金的加減碼區間

當投資人找到心儀的基金後,下一個要面對的難題就是,該在何時進出場?如何避免買到最高點?大戶豐 App 內建的智慧加減碼功能,可以輔助投資人做出更精準的決策,讓交易不再憑感覺。

「智慧加減碼雖然不是新機制,但大戶豐App的設計邏輯卻與市場普遍做法不同,」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強調。

很多數位平台的智慧加減碼功能,都是直接套用特定比例,例如下跌 5% 就建議加碼、上漲就建議減碼,這樣的操作邏輯雖然簡單直覺,卻忽略基金本身的差異性。事實上,市場上的基金種類相當多,標的可能涵蓋美國、新興市場,或是股票、債券,不同產業的操盤邏輯也都不一樣,如果以單一標準來套用所有基金,勢必會出現偏差,間接影響長期投資績效。

為了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大戶豐 App跳脫既有框架,根據每支基金的歷史表現與波動幅度,量身計算加減碼區間,當基金淨值進入「加碼區」或「減碼區」時,就立即推播通知,提醒投資人第一時間檢視是否需要調整部位。

「智慧加減碼功能自 2025 年 7 月上線以來,已吸引超過 1.5 萬人使用、累積超過6萬次的使用頻次,甚至還有客戶運用此功能找尋強勢基金,成功提升投資紀律。」劉柏甫分享,不只優化投資效果,更有助於建立長期投資紀律,原因在於,智慧加減碼是經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客觀建議,能夠幫助投資人克服「追高殺低」的人性弱點,以更理性、更科學的方式判斷是否需要調整交易策略,讓投資人能夠在市場波動中能夠穩健操作、從容應對。

「大戶豐App的核心目標,是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劉柏甫指出,這不僅體現在智慧加減碼功能的創新設計上,更展現在實質的費用優惠中,透過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降低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鼓勵更多民眾及早加入退休理財的行列。

從投資小白到高資產客戶,滿足每一位客戶的投資需求

此外,永豐金證券亦關注高資產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規劃相應的數位金融服務。例如:開放在App線上申購境外結構型商品,讓專業投資人不必倚賴傳統專人服務,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交易,提高交易的彈性與便利性。「永豐金深信,數位財富管理平台不應僅服務投資新手,而是要讓每一位客戶,無論資產規模大小,都能享受到便利且專業的數位化服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穩健累積資產 。
圖/ 數位時代

展望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強化大戶豐App的服務深度與廣度,納入更多金融產品,為客戶帶來一站式的數位投資體驗。同時,也將引入更多AI智慧功能,透過人機協作,提供更貼近個人需求的理財服務,朝著成為客戶身邊最值得信賴的「數位理財顧問助手」目標邁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