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匯流】謝樹寬~「訂用經濟」與「付費牆2.0」
【數位匯流】謝樹寬~「訂用經濟」與「付費牆2.0」
2013.05.03 | 人物

電子版的報紙該不該實施「付費牆」(paywall)?在台灣報業恐怕多不敢嘗試,畢竟在網路時代,資訊的流通迅猛且管道繁多,有多少讀者願意花錢閱讀你的內容?。更何況付費牆提高了讀者入內瀏覽的門檻,流量減少只會讓廣告商更加卻步。

西方國家的報紙過去幾年對付費牆的發展也是抱著悲觀的態度,不過如今情況似乎已轉變,付費牆甚至被當成報紙產業消亡危機中的續命丹。四月中由美國報業協會主辦的媒體交流年會(NAA mediaXchange 2013)裡,專門研究媒體商業模式的專欄作家Ken Doctor指出:「顯然報紙長期低估了電子訂費的價格。」經營報章雜誌數位付費平台的press+共同創辦人Gordon Crovitz則信誓旦旦預估,只要經過縝密規劃,報紙設置數位訂閱的付費牆之後,可以在18個月內訂閱營收可以增加15%至20%。

西方報業如今對付費牆寄予厚望,主要是因為有強力的數據支持其可行性。以《紐約時報》為例,自從2011年設置付費牆之後,2012年的訂閱營收首次超越了廣告營收,總營收並且出現了0.6%的正成長。而更早設立付費牆的金融時報,數位訂戶總數也在去年超越了紙版訂戶。這說明了付費牆並沒有造成訂戶的流失,反倒成了傳統報紙的新財源。根據皮優研究中心(Pew Center)所作的研究,目前全美國1340家報社已經有450家實施付費牆,總數超過了三分之一。幾家尚未實施付費牆的報社也是躍躍欲試,例如《華盛頓郵報》已經決定從今年夏天開始實施電子收費方案。

不過,付費牆雖然彌補了報社在廣告收入上的嚴重失血,現有的付費制度仍有轉型升級的空間。當初付費牆的設計,主要是因應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要把傳統紙版報紙的訂戶,平移成為數位報紙的訂戶。但是對於已習慣透過電子媒體搜尋資訊的讀者來說,付費牆就如同在原本免費而且四通八達的網路上設立公路的收費站,多數人可能會選擇繞道而行而不是乖乖付錢。所以質疑付費牆可行性的專家們多認為,這種設計無助於報社進一步開拓新訂戶的可能。有人更形容這是報紙的「堆沙包策略」──沙包暫時把洪水擋住了,卻沒有阻止水位的持續升高。

今年四月初由英國衛報主辦的「媒體變革年會」(Changing Media Summit),美國專門為企業設計網路付費平台的祖睿(Zuora)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Tien Tzuo(左霆軒,華裔美國人),以「付費牆2.0」為主題發表專題報告。他認為報紙的付費牆仍需要數位科技上的創新。

Tien Tzuo曾創造了「訂用式經濟」(subscription economy)一詞,他認為隨著網路時代的興起,過去消費者付費換取商品的「交易式經濟」(transaction economy)正逐步被消費者付費訂用的模式所取代。在訂用式經濟中,報紙不再是按份賣出的商品,而是透過服務,建立與客戶之間長期的關係。

這裡的「客戶」指的是讀者而非廣告商。過去的報紙以廣告的收入為主要的來源,訂報紙或買報紙是否賺錢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利用報紙這個載體把廣告商的廣告送進讀者的手上。不過這個商業模式如今運作困難,網路眾多管道瓜分了過去報紙獨佔的廣告財源。Tien Tzuo強調如今報紙想要追求成長,就必須由廣告商為中心轉為以讀者為中心型,把營運重心放在報紙與讀者之間的長期關係。

報社可以提供讀者日報、晚報、電子報或是行動app等各種不同形式的商品。但是讀者真正在意的不是商品形式,而是能否在他需要的時間地點,得到他想要的內容。而報社應該做的,就是提供能夠滿足讀者需要的服務。

若從提供服務的角度出發,未來付費牆可行性將更為靈活多樣。以金融時報為例,它在2012年公司機構的訂戶數已經超越了個人訂戶數,顯示產業和財經消息對企業界而言相當有賣點。其他類別的新聞內容,同樣也可以打破載體的界線,重新拆封打包,像是氣象、交通路況、在地新聞、以及週日版的長篇專題報導,都可以分項提供給有特定需要的讀者。

另外,重量級的記者與專欄作家更是報社的重要資產,畢竟在「訂用式經濟」裡,報紙要建立的是與讀者之間長期的訂用關係,而這種長期關係的經營,正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的基礎上。有不少專家已經在討論所謂「個人式付費牆」的可行性。像是紐約時報的克魯曼(Paul Krugman)或席爾瓦(Nate Silver),他們的部落格網站都擁有大批忠實讀者固定上網瀏覽、參與討論。報紙正可扮演這些作家在社群媒體的平台,透過這些作家出版、演說、辦研討會等相關活動,開發出更多商業的可能性。

隨著網路新媒體崛起讓廣告營收模式式微,如今報紙有必要轉型突圍。不過工具和技術的創新,仍不足以保證轉型的成功,經營理念和營運模式的創新,才是轉型成功的關鍵。如果說未來報紙存活之道,建立在為使用者提供服務的基礎上。付費牆的發展,或許會走向與原本字義完全相反的方向,它不再是阻隔讀者、防堵廣告流失的一面牆,而是與使用者建立長期對話、互動的數位商務新模式。

[謝樹寬]雲廣未來媒體實驗室主任研究員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