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2013年前25大供應鏈廠商出爐,蘋果居冠
Gartner~2013年前25大供應鏈廠商出爐,蘋果居冠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公布第九屆全球前25大供應鏈廠商排名,此項研究旨在提升供應鏈秩序的認知,並了解其對產業界的影響。

Gartner副總裁Debra Hofman表示:「全球前25大供應鏈廠商排名的核心為需求導向的領導概念。Gartner自2003年起致力於研究與撰文討論需求導向的實務,強調廠商的演進歷程─從舊有的『被動式』供應鏈模式,進化至將需求、供給及產品整合為價值網絡的模式,一個隨時因應需求變化協調出具獲利性的模式。」

除了長期領導市場的廠商所做的創舉,2013年前25大供應鏈廠商排名中亦出現了三家新興值得學習的成長產業廠商,另有兩家新進廠商晉身前五大排名。2013年的前五大廠商排名當中,除了去年亦在榜上的蘋果(Apple)、麥當勞(McDonald's)與亞馬遜(Amazon)之外,亦有今年新躋身前五大且穩定成長的英特爾(Intel)和聯合利華(Unilever)。此外,福特(Ford)、聯想(Lenovo)與高通(Qualcomm)亦為本年度進入前25大排名的三家供應鏈廠商。

蘋果創下紀錄,連續六年穩坐Gartner供應鏈廠商排名的龍頭,於五項評選標準當中皆遠勝其他對手(參見表一)。蘋果再度於「同業評選」中蟬連第一,獲得75%的最高分票。去年的第二、三名廠商今年排名互換,由麥當勞取得第二,亞馬遜位居第三。然而,該排名並未反映在「同業評選」上。亞馬遜在「同業評選」項目中排名第二,緊追蘋果在後,幾乎完全消除了前幾年的落後差距,同時快速追趕蘋果。

**表一、****2013****年前****25****大供應鏈廠商排名**
**排名** **廠商** **同業評選****1**** (172****位投票者****) (25%)** **Gartner****評選****1**** (33****位投票者****) (25%)** **三年加權總資產報酬率****2**** (25%)** 存貨周轉率3 (15%) **三年加權營收成長率****4**** (10%)** 綜合評分5
**1** **蘋果****Apple** 3203 470 22.3% 82.7 52.5% **9.51**
**2** **麥當勞****McDonald's** 1197 353 15.8% 147.5 5.9% **5.87**
**3** **亞馬遜****Amazon.com** 3115 475 1.9% 9.3 33.6% **5.86**
**4** **聯合利華****Unilever** 1469 522 10.5% 6.5 9.0% **5.04**
**5** **英特爾****Intel** 756 515 15.6% 4.2 11.4% **4.97**
**6** **寶僑****P&G** 1901 493 8.6% 5.8 3.6% **4.91**
**7** **思科系統** **Cisco Systems** 1167 517 8.5% 11.2 7.8% **4.67**
**8** **三****星電子** **Samsung Electronics** 1264 298 11.6% 18.5 15.7% **4.35**
**9** **可口可樂** **Coca Cola Company** 1779 278 11.7% 5.5 14.0% **4.33**
**10** **高露潔棕欖** **Colgate-Palmolive** 794 324 18.9% 5.2 3.6% **4.27**
**11** **戴爾****Dell** 1409 342 6.2% 30.7 -0.6% **4.05**
**12** **Inditex** 745 221 18.0% 4.2 13.4% **3.85**
**13** **沃爾瑪** **Wal-Mart Stores** 1629 282 8.8% 8.1 4.9% **3.79**
**14** **Nike** 955 236 14.1% 4.2 10.6% **3.62**
**15** **星巴克****Starbucks** 808 159 16.5% 4.8 11.5% **3.41**
**16** **百事公司****PepsiCo** 810 314 8.6% 7.8 10.5% **3.41**
**17** **H&M** 399 41 28.2% 3.7 6.7% **3.22**
**18** **Caterpillar** 714 247 5.8% 2.8 23.4% **2.91**
**19** **3M** 999 105 13.3% 4.2 6.9% **2.87**
**20** **聯想集團** **Lenovo Group** 397 211 2.5% 22.2 29.8% **2.75**
**21** **雀巢****Nestlé** 679 112 13.3% 5.1 -0.6% **2.51**
**22** **福特汽車** **Ford Motor** 552 231 5.7% 15.1 3.1% **2.51**
**23** **康明斯****Cummins** 74 139 13.3% 5.3 13.5% **2.48**
**24** **高通****Qualcomm** 122 45 12.7% 8.5 25.9% **2.37**
**25** **嬌生** **Johnson & Johnson** 730 144 9.6% 2.9 3.3% **2.35**
**註:** **1. Gartner****與同業評選**:根據各評審團強迫排名順序與需求導向價值鏈領導廠商定義之比較 **2.****三年加權資產報酬率(****ROA****):** ((2012 淨收益/2012總資產)*50%)+(2011淨收益/2011總資產)*30%)+((2010淨收益/2010總資產)*20%) **3.****存貨周轉率:**2012年銷貨成本/2012年平均存貨 **4.****三年加權營收成長率:**((2012年與2011年營收差額)*50%)+((2011年與2010年營收差額)*30%)+(2010年與2009年營收差額)*20%) **5.****綜合評分:** (同業評比*25%)+(Gartner研究評比*25%)+(資產報酬率*25%)+(存貨周轉率*15%)+(營收成長率*10%) 以上數據採用2012年可得數據,若缺少2012年相關數據,則參考最近一年全年整體的數字。所有原始數據均先以10點評量分類後才進行計算。 資料來源:Gartner(2013年5月)

 Gartner分析師針對今年的供應鏈領導廠商排名提出出三項顯著的趨勢:

新的績效提升領域

許多廠商在建立橫跨分散業務的端對端供應鏈基礎構成要素,專注改善核心供應鏈功能,並在不同業務間創造更多共通的流程與系統。部分更先進的廠商則於此一基礎上規劃各式各樣的方案,包括:端對端的供應鏈切割、簡化、服務成本分析、多層次的透明度,以及供應網路最佳化。

Gartner研究總監Stan Aronow表示:「頂尖廠商的差別為其處於上述創新中之生命週期。領導廠商早已跨越理論的階段,早早就執行其他人剛開始考慮要做的事。這讓他們能夠發現全新且創新的方法來運用這些能力,發掘一些原本始料未及的綜效與契機。領導廠商發現,結合他們正在部署的這些能力能夠帶來新的績效提升領域,提供他們一套全新的工具,能將業務最佳化以大幅超越競爭對手。」

更智慧的全新成長方式

在成長趨緩的大環境下,或許很多企業都認為應該節省支出,並且回頭專注改善供應鏈以節省成本和提升效率以提升企業獲利能力。相反地,2013年的領導廠商卻擁抱新的成長方式,採取更加智慧的做事方法。

Hofman表示:「對各產業的領導廠商來說,其供應鏈部門已不再狹隘地專注於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他們視自己為成長的推手,而其執行長也抱持著同樣看法。企業內的合作就是一種『更智慧』的成長方式。例如,領先的高科技和消費產品廠商皆利用跨功能團隊(包括銷售、行銷、營運和IT)來開拓新的市場,以整體方式設計出步調一致的切入策略:從客戶著手並設計適當的產品、定價、毛利目標、服務等級,以及供應鏈網路設計與交易,這些全都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

掌握人才的心

招募、培養並留用供應鏈人才一直是企業的要務,而Gartner在這方面也不斷發表許多研究。企業正投入時間和資源從事各種計劃,包括:擴大與大學合作、輪作計劃、改善供應鏈職涯規劃、多元管道進修選項、供應鏈認證計劃、供應鏈領導人才培育等等。

Aronow表示:「領導的供應鏈部門已跳脫特定的人才計劃,開始探討供應鏈團隊激勵因素的根本。對他們而言,重要的是心的投入,而不只是智慧的投入;是點燃工作的熱情與衝勁,而非只是循規蹈矩。這些部門所採用的激勵語言包括:希望成為一家『指標企業』,或者成為供應鏈領域的『僱主首選』。他們所追求的不僅是讓個人行動與企業目標結合而已,而是更遠大的激勵目標。」

關鍵字: #Gartner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