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公布第九屆全球前25大供應鏈廠商排名,此項研究旨在提升供應鏈秩序的認知,並了解其對產業界的影響。
Gartner副總裁Debra Hofman表示:「全球前25大供應鏈廠商排名的核心為需求導向的領導概念。Gartner自2003年起致力於研究與撰文討論需求導向的實務,強調廠商的演進歷程─從舊有的『被動式』供應鏈模式,進化至將需求、供給及產品整合為價值網絡的模式,一個隨時因應需求變化協調出具獲利性的模式。」
除了長期領導市場的廠商所做的創舉,2013年前25大供應鏈廠商排名中亦出現了三家新興值得學習的成長產業廠商,另有兩家新進廠商晉身前五大排名。2013年的前五大廠商排名當中,除了去年亦在榜上的蘋果(Apple)、麥當勞(McDonald's)與亞馬遜(Amazon)之外,亦有今年新躋身前五大且穩定成長的英特爾(Intel)和聯合利華(Unilever)。此外,福特(Ford)、聯想(Lenovo)與高通(Qualcomm)亦為本年度進入前25大排名的三家供應鏈廠商。
蘋果創下紀錄,連續六年穩坐Gartner供應鏈廠商排名的龍頭,於五項評選標準當中皆遠勝其他對手(參見表一)。蘋果再度於「同業評選」中蟬連第一,獲得75%的最高分票。去年的第二、三名廠商今年排名互換,由麥當勞取得第二,亞馬遜位居第三。然而,該排名並未反映在「同業評選」上。亞馬遜在「同業評選」項目中排名第二,緊追蘋果在後,幾乎完全消除了前幾年的落後差距,同時快速追趕蘋果。
**表一、****2013****年前****25****大供應鏈廠商排名** | |||||||
**排名** | **廠商** | **同業評選****1**** (172****位投票者****) (25%)** | **Gartner****評選****1**** (33****位投票者****) (25%)** | **三年加權總資產報酬率****2**** (25%)** | 存貨周轉率3 (15%) | **三年加權營收成長率****4**** (10%)** | 綜合評分5 |
**1** | **蘋果****Apple** | 3203 | 470 | 22.3% | 82.7 | 52.5% | **9.51** |
**2** | **麥當勞****McDonald's** | 1197 | 353 | 15.8% | 147.5 | 5.9% | **5.87** |
**3** | **亞馬遜****Amazon.com** | 3115 | 475 | 1.9% | 9.3 | 33.6% | **5.86** |
**4** | **聯合利華****Unilever** | 1469 | 522 | 10.5% | 6.5 | 9.0% | **5.04** |
**5** | **英特爾****Intel** | 756 | 515 | 15.6% | 4.2 | 11.4% | **4.97** |
**6** | **寶僑****P&G** | 1901 | 493 | 8.6% | 5.8 | 3.6% | **4.91** |
**7** | **思科系統** **Cisco Systems** | 1167 | 517 | 8.5% | 11.2 | 7.8% | **4.67** |
**8** | **三****星電子** **Samsung Electronics** | 1264 | 298 | 11.6% | 18.5 | 15.7% | **4.35** |
**9** | **可口可樂** **Coca Cola Company** | 1779 | 278 | 11.7% | 5.5 | 14.0% | **4.33** |
**10** | **高露潔棕欖** **Colgate-Palmolive** | 794 | 324 | 18.9% | 5.2 | 3.6% | **4.27** |
**11** | **戴爾****Dell** | 1409 | 342 | 6.2% | 30.7 | -0.6% | **4.05** |
**12** | **Inditex** | 745 | 221 | 18.0% | 4.2 | 13.4% | **3.85** |
**13** | **沃爾瑪** **Wal-Mart Stores** | 1629 | 282 | 8.8% | 8.1 | 4.9% | **3.79** |
**14** | **Nike** | 955 | 236 | 14.1% | 4.2 | 10.6% | **3.62** |
**15** | **星巴克****Starbucks** | 808 | 159 | 16.5% | 4.8 | 11.5% | **3.41** |
**16** | **百事公司****PepsiCo** | 810 | 314 | 8.6% | 7.8 | 10.5% | **3.41** |
**17** | **H&M** | 399 | 41 | 28.2% | 3.7 | 6.7% | **3.22** |
**18** | **Caterpillar** | 714 | 247 | 5.8% | 2.8 | 23.4% | **2.91** |
**19** | **3M** | 999 | 105 | 13.3% | 4.2 | 6.9% | **2.87** |
**20** | **聯想集團** **Lenovo Group** | 397 | 211 | 2.5% | 22.2 | 29.8% | **2.75** |
**21** | **雀巢****Nestlé** | 679 | 112 | 13.3% | 5.1 | -0.6% | **2.51** |
**22** | **福特汽車** **Ford Motor** | 552 | 231 | 5.7% | 15.1 | 3.1% | **2.51** |
**23** | **康明斯****Cummins** | 74 | 139 | 13.3% | 5.3 | 13.5% | **2.48** |
**24** | **高通****Qualcomm** | 122 | 45 | 12.7% | 8.5 | 25.9% | **2.37** |
**25** | **嬌生** **Johnson & Johnson** | 730 | 144 | 9.6% | 2.9 | 3.3% | **2.35** |
**註:** **1. Gartner****與同業評選**:根據各評審團強迫排名順序與需求導向價值鏈領導廠商定義之比較 **2.****三年加權資產報酬率(****ROA****):** ((2012 淨收益/2012總資產)*50%)+(2011淨收益/2011總資產)*30%)+((2010淨收益/2010總資產)*20%) **3.****存貨周轉率:**2012年銷貨成本/2012年平均存貨 **4.****三年加權營收成長率:**((2012年與2011年營收差額)*50%)+((2011年與2010年營收差額)*30%)+(2010年與2009年營收差額)*20%) **5.****綜合評分:** (同業評比*25%)+(Gartner研究評比*25%)+(資產報酬率*25%)+(存貨周轉率*15%)+(營收成長率*10%) 以上數據採用2012年可得數據,若缺少2012年相關數據,則參考最近一年全年整體的數字。所有原始數據均先以10點評量分類後才進行計算。 資料來源:Gartner(2013年5月) |
Gartner分析師針對今年的供應鏈領導廠商排名提出出三項顯著的趨勢:
新的績效提升領域
許多廠商在建立橫跨分散業務的端對端供應鏈基礎構成要素,專注改善核心供應鏈功能,並在不同業務間創造更多共通的流程與系統。部分更先進的廠商則於此一基礎上規劃各式各樣的方案,包括:端對端的供應鏈切割、簡化、服務成本分析、多層次的透明度,以及供應網路最佳化。
Gartner研究總監Stan Aronow表示:「頂尖廠商的差別為其處於上述創新中之生命週期。領導廠商早已跨越理論的階段,早早就執行其他人剛開始考慮要做的事。這讓他們能夠發現全新且創新的方法來運用這些能力,發掘一些原本始料未及的綜效與契機。領導廠商發現,結合他們正在部署的這些能力能夠帶來新的績效提升領域,提供他們一套全新的工具,能將業務最佳化以大幅超越競爭對手。」
更智慧的全新成長方式
在成長趨緩的大環境下,或許很多企業都認為應該節省支出,並且回頭專注改善供應鏈以節省成本和提升效率以提升企業獲利能力。相反地,2013年的領導廠商卻擁抱新的成長方式,採取更加智慧的做事方法。
Hofman表示:「對各產業的領導廠商來說,其供應鏈部門已不再狹隘地專注於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他們視自己為成長的推手,而其執行長也抱持著同樣看法。企業內的合作就是一種『更智慧』的成長方式。例如,領先的高科技和消費產品廠商皆利用跨功能團隊(包括銷售、行銷、營運和IT)來開拓新的市場,以整體方式設計出步調一致的切入策略:從客戶著手並設計適當的產品、定價、毛利目標、服務等級,以及供應鏈網路設計與交易,這些全都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
掌握人才的心
招募、培養並留用供應鏈人才一直是企業的要務,而Gartner在這方面也不斷發表許多研究。企業正投入時間和資源從事各種計劃,包括:擴大與大學合作、輪作計劃、改善供應鏈職涯規劃、多元管道進修選項、供應鏈認證計劃、供應鏈領導人才培育等等。
Aronow表示:「領導的供應鏈部門已跳脫特定的人才計劃,開始探討供應鏈團隊激勵因素的根本。對他們而言,重要的是心的投入,而不只是智慧的投入;是點燃工作的熱情與衝勁,而非只是循規蹈矩。這些部門所採用的激勵語言包括:希望成為一家『指標企業』,或者成為供應鏈領域的『僱主首選』。他們所追求的不僅是讓個人行動與企業目標結合而已,而是更遠大的激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