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十二月,巴黎著名的當代藝術中心東京宮(Palais de Tokyo)裡,一群群高中生和小學生坐在光鮮亮麗的旋轉咖啡杯中,身旁的娃娃唱著自己iPod播放器儲存的歌曲,音樂聲、碰撞聲、尖叫聲,打破美術館特有的寧靜。
在美術館玩旋轉咖啡杯?「我們希望探討人與音樂、人與科技互動的可能性,」在工業設計界頗有知名度的漢邦設計,在國立美術館及藝術家鄭淑麗的邀請下,參與這個名為「Baby Love」的數位藝術創作,營運總監楊博顯說,這是一次難得的跨國、跨界實驗。
「Baby Love」是一件數位互動裝置,由六個旋轉咖啡杯組成,每組咖啡杯內坐著一個真實比例的嬰兒模型。觀賞者從自己所攜帶的隨身數位音樂裝置(MP3隨身聽、筆記型電腦、甚至是手機)將音樂上傳到嬰兒模型內的電腦主機後,觀賞者坐在杯子內,利用控制把手決定杯子旋轉的速度及方向,一旦與其他觀賞者之間產生碰撞,原本存放在各自杯中的音樂檔案,會透過無線傳輸及混音技術,同時選取與儲存對方的音樂。
計畫的構想,源自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龍的作品(寄物櫃中的嬰兒)(Locker Baby),藝術家鄭淑麗希望藉此探討,人類如何分享彼此創意財產的議題。在國立美術館的支持下,組成一個包括工業設計、模型製作、機械設計、網路資料庫程式開發的龐大工作團隊。
楊博顯說,漢邦一方面熟悉生產流程及技術,對於設計語言也不陌生,很自然就成了這次計畫中重要的溝通角色。
製作前期,楊博顯與在巴黎的鄭淑麗及在日本的造形設計師,透過Skype電話完成嬰兒及杯子的基本造型。東華大學數位創意生活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大同大學機械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與新力電腦實驗室(Sony Computer Science Lab)則共同開發無線網路傳輸的數位音樂互動程式。橫跨日本、法國、台灣三地人才的互動,讓他們體會到,打破彼此競爭的心態,才能創造出色的產品。
「整個專案經費大概四百萬,絕對是賠錢的工作,但學到很多不一樣的經驗,」楊博顯笑說,光是電源供應器,就燒掉三十個;咖啡杯的把手,也因為每個人對力道的認知不同,造成短路現象,最後不得不取消手動變速,降低損害率,「我們學到一個新的課題:到底誰來決定產品的效能?」
如何在講求「感性體驗」美感與「理性精準」開發的不同世界中,找出平衡點也是挑戰。 「我們找下游製造商的時候,每個業者都說:「把規格告訴我就可以做」,氣得淑麗抱怨:「如果我會開規格,還需要你們的存在嗎?」楊博顯說,最讓團隊感慨的是,台灣有那麼好的資訊基礎,企業一直在講要創新、要做品牌,但對於原創概念卻是相當保守,不願放手嘗試,反而是一些小企業,態度顯得比較積極。
「藝術跟科技兩個領域太疏離,這個計畫算是成功地建立出一個可運作的平台模式,」國美館館長林正儀指出,透過藝術的觀察,不僅讓科技人設計手法更成熟,文化養分的注入,也帶來豐沛的想像能量,藝術家也藉由材料與解決的手段,讓創作概念可以更完整地呈現。 「我們常常在思考,工業設計師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楊博顯直言,近來台灣社會雖然愈來愈重視設計,但工業設計師多被定位為「不過就是畫圖的人」,反而讓獨立的工業設計公司經營愈發困難,「帶動創意的突破與落實,才是我們的價值。」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