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懂社群力量的Web 2.0兩大巨頭現身說法
全球最懂社群力量的Web 2.0兩大巨頭現身說法
2006.04.01 |

時間是美國中部三月十三日的下午兩點,一場音樂結合電影的年度嘉年華會SXSW(South by South West)正在德州的奧斯丁(Austin)熱鬧地進行著,有數不清的樂團排練著表演,無數的電影導演為晚上的首映活動做最後的剪輯。在活動現場濃厚的人文和藝術氣息中,有一群「科技人」特別突兀,這些知名的媒體記者、專欄作家、部落客和許多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網路技術專家,全都擠在一個小小的房間裡,耐心等待兩個人的到來。
終於兩個主角現身,Craigslist的創辦人克雷格.紐馬克(Craig Newmark)和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出現在台上,現場一片歡迎的掌聲。 這兩個在網路業界舉足輕重的人物,為何會同時出現在這場藝術盛事?原來SXSW分成三個主題,其中一個主題為「互動性論壇」(SXSW Interactive Festival),所有和科技產業有關的專業或非專業人士,全部聚集在這裡討論網路的重要趨勢、分享不同的創意。原先大會只安排紐馬克為訪談貴賓,但是他順道邀請了威爾斯來當訪問主持人,於是形成了兩大巨頭同時登台的有趣場面。
身為最大的網路布告欄創辦者,紐馬克對於網路產業未來的發展有何獨到的看法?而創造了全世界第一個網路上的百科全書,威爾斯透露了哪些值得關注的重要訊息?︽數位時代雙週︾特別針對SXSW官方網站上提供的podcast進行整理,以下是兩個人長達一小時的訪談摘要:
信任是網路發展的基石 威爾斯(以下簡稱威) 首先我們來談談「信任」。維基百科和Craigslist似乎創造了網路上一種信任的文化(culture of trust),而兩者也都是在信任的基礎上運作,對於這點你有何看法?
紐馬克(以下簡稱紐) Craigslist和維基百科都建立了讓人能夠彼此信任的環境,因此我們給使用者極大的自治權,真正在運作網站的不是我們,而是使用者,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之下,比如垃圾廣告橫行(Spamvertising)或不當行為(misbehaving)出現時,網站管理者才會出面維持秩序。基本上,我的職稱就是「創辦人暨客服專員」(笑),因為在信任之餘,適時維持秩序也是很重要的。

威: 你提到了兩個想法:社群和掌控權,我想維基百科和Craigslist向世人說明了這兩個重要觀念是可以被實踐的。另外,我最近興起想要任命新執行長的念頭,因為我也很想要回頭做使用者服務,因為這很重要。你的看法是?你為何如此投入客戶服務?
紐: 我認為一旦你變成組織中的上位者,就會距離事實愈來愈遠。身邊也許有一些幹部會向你報告現況,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可能不會百分百誠實。對我而言,學習客戶服務的標竿企業是電信公司,因為我只要做和他們相反的事情就對了。(笑)

集體智慧的可行性

威: 先前我曾聽你提過在Craigslist有所謂的「資訊攻擊」(information of warfare)的情形,可以說明一下嗎?
紐: 我之前可能形容的過於誇張了,事情是這樣的,因為Craigslist的使用者相當多元,所以常常會有比較敏感的問題出現,像是左派和右派人士的立場不同、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的問題等,這些都是預料中的,我們也都應付得很好。不過大約是從二○○四年的十月開始,有人開始在Craigslist上散布假的政治消息,接著情形愈來愈離譜,甚至連我都牽扯進去,所以我個人相當在意。我關心的是:像Craigslist、維基百科和其他類似性質的網站都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人們可以在上面傳送假的謠言,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威 最近我常聽你把一句口號掛在嘴邊:「壞蛋都是早期試用者(Crooks are early adopters)。」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紐: 從一九九五年成立Craigslist到現在,我觀察到垃圾廣告和不正確的訊息只在早期幾年出現,居心不良的使用者比例已經愈來愈低了。這透露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大多數人是很善良的。」我不是一個樂天派的人,但是事實證明,人們是值得信賴的。
威: 這點我很同意,在維基百科我們也印證了這件事情。一開始的確比較難經營,隨著新進使用者數量的增加,就開始慢慢改善。我想這影響了很多人觀看世界的角度。
紐: 的確,集體智慧(wisdom of crowds)雖然不是什麼新的議題,但是Craigslist和維基百科驗證了它的合理性。這就跟民主(democracy)一樣,不過我們都得小心,有時候還是會有失控的情形。
威: 我們之前通電話的時候,你無意間提到Tivo(美國最受歡迎的隨選數位電視服務)會拯救我們的民主制度,可否談一下這個有趣的想法。
紐: 我個人對政治雖然沒太大興趣,但是我覺得數位電視所提供的錄放功能很棒,因為如此一來,人們就可以跳過不想看的廣告(包含政治類的廣告),登廣告的政治人物就必須花更多腦筋來說服民眾,而不是單純地製造媒體效應。我認為廠商甚至應該設計可以直接跳過三十秒廣告的功能(笑)。

市民新聞的新勢力

威: 說到這裡,我們來談談媒體吧。我自己的感覺是,在自然生成的社群裡,人們會想要和平相處,但是傳統媒體卻比較喜歡火藥味。很多人認為維基百科的爭議源自於左右兩派的思維(保守勢力的右派認為維基百科是崇尚自由的左派產物),但我反而覺得是講理的人和不講理的人對立。
紐: 我倒覺得事情沒那麼嚴重,人們通常都很平和的,講道理大部分的時候也都行得通。
威: 對於所謂的「市民新聞學」(citizen journalism),你有什麼樣的看法?
紐: 這部分我比較外行,不過還是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原本 Craigslist和市民新聞學是沒關係的,但是因為我們影響到媒體的廣告市場(在Craigslist刊登布告就可以省去廣告成本,除了商用廣告,Craigslist一律不收費),因此才受到矚目。有人說市民新聞和部落格現象影響了傳統媒體的生計,我倒覺得傳統媒體應該反省,不該一直解雇負責調查新聞正確性的研究記者(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而忽略了許多應該被報導的新聞或解讀的角度。市民新聞的作用就在這裡,而也剛好填補了這個空缺。
我最近和一些知名的媒體人進行一項計畫,試圖在市民新聞圈成立一個智囊團,請他們評論重要的新聞,並且以研究方式找出最好的新聞來源(good sources of news),我想可以為一般媒體和市民新聞都帶來正向的影響。
威: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開放給聽眾提問。
聽眾(以下簡稱聽) 針對市民新聞的問題,你覺得傳統媒體的工作者應該如何因應?
紐: 我是一個外行人,所以你應該請教更專業的媒體人士。不過根據我的經驗,傳統媒體應該要更重視社群的力量,試著讓更多非專業人士參與新聞的製作和詮釋。在市民新聞學崛起之後,調查性的新聞報導(Investigative Journalism)也將是很重要的一個趨勢,我認為媒體對此應該投注更多的心力。
威: 有人批評市民新聞並不專業,因為不管是題材的選擇或是資料的取得能力都不及專業媒體,你的看法是?
紐: 我同意這樣的看法,專業媒體會先確認資料的正確性(fact-check)再發行,市民新聞的特性則是先公布,事後再冀望以群眾的力量來更正。但弔詭的是,專業媒體的步調愈來愈快,所以常常也會有報導錯誤的情形發生。
所以我才會認為,不管是專業或是非專業,調查性的新聞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認為專業的媒體和記者是無法完全被取代的,因為文字工作非常專業。往後的趨勢可能會演變成:專業的媒體丟出議題,而檢視的工作就由市民新聞團體(或是社群)來執行。 Craigslist的未來發展
聽: Craigslist已經漸漸擴張到國外,依各國家國情的不同,使用Craigslist的方式是否有差異?
紐: 因為人力不足的問題,目前Craiglist還是將重心放在美國為主的英文市場。這中間當然有地區性的差異,像是洛杉磯的使用者會比較想要找影劇圈的工作,而紐約的房地產市場相較於其他城市就是流血競爭的紅海市場。不過我認為Craigslist滿足的需求都是蠻類似的,基本上不論在哪個國家,人們都有相同的需求,例如︰找房子、找工作、買賣二手物品等。
聽: Craigslist已經是全美,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的網路布告欄,未來的方向是?
紐: 我們將會繼續維持「簡單的哲學」,除了讓Craigslist不要那麼的「舊金山」之外,使用介面將繼續保持清爽簡單的設計。未來,Craigslist將會把觸角延伸到更多的國家和城市,也會有一些針對特定地區的變動,不過大致上Craigslist還是不會變。 聽 eBay入股之後,Craigslist有什麼改變嗎?(eBay在二○○五買下了Craigslist二五%的股權)
紐: 完全沒有,唯一的改變大概只有技術層面上的支援和交流吧。
聽: Craigslist背後有著以社群驅動(community driven)的龐大經濟力量,你難道從來都不動心嗎? 威: 我先代替紐馬克回答這個問題。維基百科和Craigslist一樣,始終都是屬於非營利的組織計畫。我們或許看起來很蠢,因為兩者的商機都真的是無窮的。
但是別忘了,非營利是支撐兩者運作的最重要關鍵。如果濫用社群,就會失去社群的力量,因此我們倆都不願意冒這個風險。 社群的力量不容忽視
紐: 非營利組織也是需要經濟上的實力才能運作,扣除到基本的開銷,Craigslist絕大部分的盈餘都捐回到社群的經營上面。我們現在的財務狀況良好,也沒有計畫變成營利事業,我們只是想要盡點力量稍稍改變這整個世界。
聽: 兩位對Google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以及最近Google對中國的資訊監控(censorship)政策妥協有何看法?
威: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很喜歡Google也常常用,但是對於他們在中國的行徑我不以為然。維基百科目前在中國是被禁止使用的,這個情形已經持續六個月了,因為我們堅持不肯妥協監控資訊。我覺得Google似乎在利用人們對它的信任,除了有條件投降這條路之外,我相信有其他更好的作法。
紐: 我的看法有點不同,在中國的環境,或許現階段有些限制是好的。我滿信任Google的,因為就以往的經驗來看,他們的裡外表現都滿一致的。我倒比較在意言論自由的問題,在美國有太多人仗著自由之權力大放厥詞,我覺得在評論其他國家之前,得先反省美國本身的言論問題。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