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uzz】 iOS 7大幅改版評價兩極,三星仍需注意負面口碑後續影響
【i-Buzz】 iOS 7大幅改版評價兩極,三星仍需注意負面口碑後續影響

甫於6月11日登場的2013蘋果開發者大會(WWDC),公開iPhone最新的作業系統iOS 7,在UI界面上與過去的作業系統有很大的不同,iOS 7僅先開放beta版給開發者,消費者則可於秋季後更新使用iOS7。為了瞭解究竟iOS 7能否對智慧型手機市場有所衝擊以及消費者對iOS 7的普遍觀感與未來展望,本研究中心針對2013年Q2智慧型手機的口碑數量與意見動態進行整理如下,首先看到的是2013年4月至6月的口碑總數排行。

根據近三個月排行,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強勢品牌,仍以蘋果、三星、HTC為主,HTC近三個月表現十分亮眼,在口碑總數均排行第一,而Apple則在6月因蘋果開發者大會將排名拉回第二。與Samsung表現較為相近。除了三巨頭仍盤踞前三名外,Sony Ericsso也維持住第四名的排名,十分穩定。此外也可看到,中國小米科技開發製造、被媒體稱為評價機皇的小米機,已一路衝上第五名,亦有十分搶眼的表現,小米機連續三個月維持口碑排行第五名,顯見雖是中國開發製造,但台灣消費者對其產品仍有高度興趣與關注。

表一:2013年6月TOP 20智慧型手機品牌近三月口碑數量比較

下圖整理4至6月TOP 10 口碑數比較,HTC突破去年低迷的困境,2013年Q2均獨佔鰲頭,每月至少有30000筆左右的口碑數表現,稍後將進一步檢視口碑討論的內容及網友的品牌態度。至於Samsung也有至少20000筆以上的口碑,而去年在口碑表現上經常排名第一的Apple則稍微落後,雖仍為強勢品牌,但相關討論遠較HTC來得少。Sony Ericsson排名第四不過表現與Apple近三個月口碑表現頗為相同,均有20000筆左右的口碑。TOP 5的小米機,則在8000筆左右徘徊,與前四名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而Nokia、LG與Asus則表現不相上下,近三個月輪流佔據第6、7、8名的位置。

除了口碑數總量的比較外,檢視每則發文獲得的平均回應數,也是觀察口碑討論的重要指標,下表為智慧型手機TOP 10品牌近兩個月口碑的「平均回應數」(每則標題po文引起的回應數量)比較。HTC的相關討論的平均回應數在4、5月間每篇均有至少4則的回應數,而Apple近三個月平均回應數則在2左右徘徊。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五的小米機,平均回應數表現比起HTC更為搶眼,平均有4則以上回應數,稍後將從網友討論的內容檢視小米機何以平均回應數表現如此驚人出色。

接下來將以各月品牌表現進一步檢視口碑及其討論內容。首先看到2013年4月的品牌逐日口碑趨勢圖,見下圖。

4月的口碑高峰大多出現在月初,如Samsung在4月2日出現單日2310則口碑,而HTC則於4月5日出現單日2862則口碑,至於Apple本月表現則持平,維持穩定的口碑討論,本月排名第三。

參考4月的熱門口碑排行,見下表,HTC的4月5日的話題高峰來自Mobile 01上的「掉漆事件」,網友表示HTC ONE的按鍵會掉漆,因而引起許多討論,然而討論內容並不只針對掉漆,更對該名網友的PO文有許多質疑,顯示Samsung先前的工讀生事件導致消費者對3C產品可能有造假心得、風聲頗為在意,目前在論壇上仍是風聲鶴唳,對此相當敏感。

至於Samsung,本月由於網友發表S4體驗會的分享,也有不少討論,然而受到先前造假風波以及工讀生事件的影響,該文也受到不少網友的指摘與回應,討論重點反而失焦,不在產品本身而在品牌操作。

是以從方才的口碑總數統計來看,Apple雖然看似表現漸弱,但口碑總數分別排行第1、2名的HTC 與Samsung其口碑的累積卻有部分是「負面」的討論,因此單從口碑總數觀之,恐怕不夠精確,仍須從口碑討論的內容進一步檢視,方能提供具建設性的目標與改進方向。

表二:智慧型手機2013年4月TOP 20 熱門口碑排行

接著看到2013年5月品牌口碑的逐日趨勢圖,HTC本月每日均有1500則左右的口碑數,月底則為話題最高峰。而Samsung的話題高峰則出現在5月7日,單日有2172則口碑。至於Apple本月則無特殊表現。

參照熱門話題,如下表,本月HTC的話題高峰主要來自HTC ONE的使用心得,為本月排行第三名的熱門口碑。而Samsung在5月7日的話題高峰來自網友發文再度引起大家對三星僱用寫手的質疑而公開發文道歉,單篇回應篇數高達1235則,為5月熱門話題的第一名,此外,本月熱門排行第15名的「三星工讀生事件回顧篇~大家一起來蓋大樓吧!」,也可發現消費者對過去三星工讀生事件仍記憶猶新,應作為企業處理網路危機的殷鑑,未來應更加小心處理、防患未然。

而HTC從去年末的蝴蝶機開始由黑再度翻紅,最新的HTC ONE也有不少的關注與討論,單TOP 20熱門口碑排行即有5則與HTC ONE有關,從消費者討論的正向態度看來,消費者對HTC的後續發展與產品開發仍有許多期待,未來可望再創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高峰。

表三:智慧型手機2013年5月TOP 20 熱門口碑排行


HTC本月話題高峰出現在6月19日,主要原因來自HTC Butterfly S、Desire 600的規格與上市日期發表,此外,HTC與台哥大共同推出超低價入門新機Desire 200也引起不少關注。為本月話題熱度最高的一段時間。由逐日趨勢可看到Apple在6月的話題最高峰出現在6月11日,與本月的熱門話題排行(見下表)相對照,可發現當日話題高峰正是來自Apple開發者大會的Live文,共有318則回應與分享。

表四:智慧型手機2013年6月TOP 20 熱門口碑排行

然而Apple當天單日口碑數量衝到1800則,顯示單筆討論串的討論數目雖因不夠集中未能列入熱門話題,但討論串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見下方整理,為蘋果6月11日TOP 10熱門話題。

表五:6月11日Apple TOP 5 熱門話題

與過去相比,關注並參與討論WWDC(蘋果開發者大會)的人數已不如過去賈伯斯仍在世時的表現,不過PTT上的Live文仍有319則討論。可以看到網友對iOS 7新的icon大幅改變評價仍兩極,部分網友認為圖標以及系統設計朝「安卓化」(越來越像android)邁進,不過也有死忠支持者認為新的風格也是很好的轉變,予以正面評價。

以下以產品為單位,檢是智慧型手機TOP 20產品為何及其口碑佔有率,見下圖。近三個月以HTC ONE鋒頭最盛,不但獨佔鰲頭,且佔有率均在11%以上,同品牌另有HTC J Butterfly、HTC Butterfly S、HTC J與HTC Desire上榜,佔有率則遠遠落後,多為1%上下。至於Apple則以最新的iPhone 5表現最優,稍舊的型號iPhone 4佔有率也有2.94%,不可小覷。

至於Samsung,旗下產品 Galaxy S4表現亦不讓鬚眉,4、5月均有11%左右的佔有率。同品牌Galaxy Note、Galaxy S3及Samsung Galaxy Nexus均榜上有名。近三個月排行相當突出亮眼的小米機,佔有率也在4.5%左右徘徊,後續發展值得觀察。TOP 20產品幾乎由強勢品牌囊括,ASUS與LG雖有一至二項產品進入TOP 20 ,如ASUS PadFone、LG Optimus,仍敬陪末座。

檢視口碑數的網站來源也相當重要,無論對消費者要參考相關意見還是品牌操作者用以檢視自家產品如何被討論皆然,以下分析智慧型手機相關口碑的來源網站,而品牌經營者也可參考本研究中心得出的結果,多加觀察口碑較頻繁出現的來源網站,以瞭解當前消費者對自家產品的認知與觀感。

本研究中心將口碑來源網站分為五類,分別是「維基」類,如Yahoo!奇摩知識家;「論壇」類則有PTT實業坊、Mobile01;「新聞」類則含括所有新聞網站如中時電子報、ETtoday等。

在智慧型手機的相關討論中,最大宗的口碑來源網站為論壇類(見下圖),其次為新聞類網站。

最為熱門的口碑來源網站TOP 10如下圖所示,以Mobile 01和PTT為主要討論集散地,如Mobile 01 的PDA應用、PTT MobileComm(手機通訊版)、iPhone版。

其餘網站的口碑數量則有流動過於頻繁的現象,見下方TOP10熱門口碑來源網站排行,因此,若要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尋找智慧型手機的相關心得分享或討論,可以視Mobile 01及PTT為主要的資訊搜集網站即可。

表六、智慧型手機熱門口碑來源網站

本研究中心根據口碑討論的內容,將智慧型手機特性關鍵詞進行分類,整理出智慧型手機的「9大特性關鍵詞」分類,下為9大特性關鍵詞於4至6月間的口碑數量比較。

從特性關鍵詞的口碑數量比較來看,消費者最為在意與注重的是手機的「照相」與「畫質」,每月均有至少34000則與相機、畫質相關之討論,因此在關鍵詞分類中排行第一。再者則是「外形設計」與「應用程式」,輪流佔領第2、3名的位置,每月亦有30000則以上的資料。其餘排名請見下表整理。

從消費者關注的特性關鍵詞,也可提供智慧型手機的品牌經營者一些思考,例如「外型」竟然比起功能顯得更為重要,那麼就有必要思考產品是否能符合「內外兼備」的需求,而非埋頭設計產品。此外,智慧型手機的照相功能在消費者需求的帶動下,逐漸成為產品發展的主力,對於「消費型數位相機」而言,也應產生不少衝擊,值得相機品牌持續觀察與注意。

表七、智慧型手機9大特性關鍵詞

表八、照相與畫質關鍵詞排行

從排行可看出照相與畫質的關鍵詞,除了攝影功能,首先考量畫素/畫質與解析度的呈現,除了前三名外,其餘關鍵詞的口碑流動並不十分穩定。不過與去年數據相較,UI(使用者界面)開始竄入「照相與畫質」的關鍵詞排行中,顯示消費者對是否順手直覺易使用已越來越重視。

表九、外型設計關鍵詞排行

從本表可看出,消費者在外型選擇上,最在意「時尚」與否,其次則是外殼設計的細節,如「顏色」、「金屬」,此外始終維持在前五名的「質感」,也是消費者相當在意的細節。「重量」與「輕巧」則顯示消費者仍對手機抓握的手感與負荷有所要求。

表十、應用程式關鍵詞排行

應用程式以「遊戲類」的討論為大宗,其次則是社群媒體App如Facebook與Plurk,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個月Flickr竄上排行,而原因來自於收購Flickr的Yahoo! 將Flickr應用程式大幅改版更新,且免費用戶上傳容量擴增至1TB,吸引不少討論。

表十一、支援擴充關鍵詞排行

至於支援擴充,由於智慧型手機較為耗電,不僅使行動電源瘋狂熱賣,消費者在購買手機前,特別會討論手機本身「電池」的耗電程度及可待機時間,此外,軟體更新版本對手機使用的流暢性也有舉足輕重的關係,因此消費者往往會彼此分享軟體更新後的心得,若軟體更新可能使流暢度降低,則會建議其他使用者暫且不要更新。此外,由於智慧型手機可播放音樂、影片,因此「記憶體」、「記憶卡」的容量及品質也經常被討論。

表十二、影音關鍵詞排行

「影音」方面,消費者考量的主要面向較為一致,由於可隨時取用3G網路,因此收看線上影音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消費者首先會考量手機HD高畫質的程度,再者才是「耳機」與「喇叭」的音質或音量。

綜觀以上分析,智慧型手機市場雖仍由三巨頭Apple、HTC與Samsung稱霸,但網友對HTC及三星先前的不道德行銷仍心有餘悸,這也顯示網友十分在意網路討論是否為「單純」的消費者分享而非刻意操作的議題,值得各家品牌操作者引以為戒,以「關注」取代「干預」應是更好的做法。參考上述的「口碑來源網站分析」,以Mobile 01與PTT為重點觀察,參酌使用者的回饋,建議品牌操作者可從「特性關鍵詞分析」提到的多個面向檢視品牌是否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而優化產品及服務品質。

轉自i-Buzz Research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