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平價 iPhone 不會傷害蘋果的品牌形象?
為何平價 iPhone 不會傷害蘋果的品牌形象?
2013.09.10 | 科技

蘋果的產品發表會將在9/10登場,是否會如外界預期一般推出平價 iPhone,填補我去年12月提出的市場空白?Odin 不是第一個說出蘋果會推出廉價 iPhone 的人,但 Odin 應該是華語世界裡最早一批指出蘋果會推出廉價 iPhone 的人。當時這篇文章還惹來不少的爭議。我當時說:

誠然,蘋果在成本上完全可以造出廉價 iPhone,市場也需要廉價 iPhone,蘋果高層自己也願意造出廉價 iPhone。所以,即使大家再抗拒,Odin 覺得廉價 iPhone並不是「可能會推出」,而是「何時會推出」。

但風水輪流轉,近來坊間的「廉價 iPhone 」說愈來愈熱烈;多彩的塑料機身照片,已經讓這個傳言差不多變成了事實。幾乎沒有任何媒體或分析師敢站出來大聲說蘋果「不可能推出廉價 iPhone 」。

![](http://ww3.sinaimg.cn/bmiddle/5fe0e4fbjw1e7nl2ewy7pj20na0tu41o.jpg)**明星林志穎手執一台傳說中的廉價 iPhone 拍照,[但部份媒體懷疑這是假貨](http://digital.sina.com.hk/news/-7-1403235/1.html)**。圖片來源:[新浪微博](http://tw.weibo.com/dreamerjimmy/3611647300155224)。

當廉價 iPhone 的消息甚囂塵上時,懷疑的聲音小了,質疑的聲音多了。例如以下是典型的例子:

這不但不是蘋果的慣用的「欺詐手法」(modus operandi),更不是蘋果的生意經。如果蘋果真的研發次等的設備卑劣地迎合廉價市場,那就等於蘋果向現實低頭,使蘋果失去吸引力。 Steve Jobs 泉下有知必定會從墳墓裡跳出來,終止這場鬧劇,回復蘋果品牌的聲譽。

Tony Bradley, “Why A Cheap iPhone Makes Absolutely No Sense", Forbes.

製造一台廉價 iPhone 對蘋果可能弊多於利。新 iPhone 進入低階市場,初期的銷售可能會很不錯,但這個「平常」的 iPhone 會把蘋果多年來辛苦經營的成果–制定高檔奢侈品制高單價的能力–摧毀掉。我們不樂見法拉利(Ferrari) 生產小車(compact cars)給中產家庭使用,因為蘋果的形象比獲得新市場更重要。

iPhone 5C 即便增加了銷量,將會削弱蘋果的品牌。目前蘋果決定要在它的旗艦產品 iPhone 5 下方砍一刀,與其說兩台手機會在商業上出現互補,不如說將互相競爭。對於學生或時薪工人來說,與其拿一台新的、全費的 iPhone 新品,他們不如買一台便宜的代替品。

Michael Mandala, “Apple’s New Low-Cost iPhone May Hurt More Than Help", Motley Fool

 究竟,傳說中的「廉價 iPhone 」何去何從?

蘋果的「廉價傳統」

究竟,廉價 iPhone 是否真的一定會影響品牌形象?我不知道,但法拉利的確為很多中產家庭生產了很多小車 . . . 玩具車。而且,這些玩具車的售價都是中產家庭可以承受得起的

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試想當尊貴的 Mercedes-Benz 也生產 A-Class 這樣的小車,尊貴的 Audi 旗下也有 A1 這樣的小車,真的有傷害到 Mercdes-Benz 和 Audi 的品牌形象嗎?最少,我們沒有人會覺得 Mercedes-Benz 或 Audi 的品牌價值跟生產 Passat 的 Volkswagen 或生產 Swift 的 Suzuki 同級吧。

蘋果並不是第一天生產「小車」,也從來沒有人說過蘋果的「小車」影響了它的品牌價值。甚至可以說蘋果向來都有「廉價」的傳統。我們先看一下蘋果的價格策略:

市場區隔高端產品入門售價低端產品入門售價
桌面電腦iMacUS$ 1299Mac miniUS$ 599
筆記本電腦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US$ 1499MacBook AirUS$ 999
平板電腦iPad with Retina DisplayUS$ 499iPad miniUS$ 329
智能手機iPhoneUS$ 649 (unlock)iPhone 4US$ 450 (unlock)
音樂播放器iPod ClassicUS$ 249iPod ShuffleUS$ 49
路由器AirPort Time CapsuleUS$ 399AirPort ExpressUS$ 99

簡單的說,蘋果不但有生產「小車」,而且除了最高端的 Mac Pro 之外,它的產品線上處處充滿著「小車」的蹤影。甚至這些「小車」不少是 Steve Jobs 親自推出,而不是甚麼「受到壓力而推出」、「有違 Steve Jobs 專注的小量精品策略」云云。誰說 iPhone 就不能有「低端產品」?

Steve Jobs 在 1985 年接受「Playboy」雜誌採訪時就明確表示

如果我們能降價,我們會努力做 . . . 我們的目標是讓千萬人使用蘋果,當我們賣得愈便宜,就愈能達到此目標。我樂於見到 Macinstosh 賣 $1000 。(編注:1984 年第一代 Macintosh 售價為 US$ 2495)

從「分析師之王」 Horace Dediu  製作的近年蘋果產品平均售價(ASP)表,可以看到 Mac 近 7 年來不斷的調整售價:

[![](http://www.asymco.com/wp-content/uploads/2012/01/Screen-Shot-2012-01-25-at-1-25-6.03.27-PM.png)](http://www.asymco.com/wp-content/uploads/2012/01/Screen-Shot-2012-01-25-at-1-25-6.03.27-PM.png)**2005-2011 年間 Mac 、 iPhone 、 iPad 和 iPod 的平均售價。**圖片來源:[Asymco](http://www.asymco.com/2012/01/26/price-competition/)。

今天可能很多人對蘋果推出廉價 iPhone 感到驚訝;但 10 年前也有很多人對蘋果推出廉價 iPod 感到不可思議。當時 Steve Jobs 說

我們喜愛 $100 的 iPod!我們想知道如何做到 . . . 我們一直都致力於生產更廉價的 iPod。我們正在準備下一步。

而分析師 Ben Evans 給 iPod 製作的圖表就更清楚看到 iPod 漸漸「廉價化」。即使如此,多年來從沒有人覺得 iPod 是廉價、低端的媒體播放器,換言之沒有傷害到蘋果的品牌形象。大家只記得 iPod 是台 idiot Price Our Device 的昂貴機器:

[![](http://static.squarespace.com/static/50363cf324ac8e905e7df861/t/520e2d20e4b021ed6a30023a/1376660769397/Screen%20Shot%202013-08-16%20at%2014.44.40.png?format=750w)](http://static.squarespace.com/static/50363cf324ac8e905e7df861/t/520e2d20e4b021ed6a30023a/1376660769397/Screen%20Shot%202013-08-16%20at%2014.44.40.png?format=750w)**iPod 的售價變化。**圖片來源:[Ben-evans](http://ben-evans.com/)。

仍然不相信蘋果有「廉價化」的傳統?iPhone 在2008 年就曾把合約價由 US$ 499 降至 US$ 199 。當然,補貼價某程度上是數字遊戲。另外,大家記得 MacBook Air 第一代的售價是多少?US$ 1799 。現在呢?US$ 999 (13 吋版本為 US$ 1099)。6 年之間,當年的天價高端產品在今天已砍價近 50% ,變成了最低端的蘋果筆電!

[![](http://yowureport.com/wp-content/uploads/2013/08/-2013-08-18-23.00.45-e1376838466153.png)](http://yowureport.com/?attachment_id=8055)**MacBook Air 第一代入門價格為 US$ 1799,當時誰猜到 6 年後,這樣的「高端產產」砍價接近一半至 US$ 999 ,然後變成「低端產品」出售?**圖片來源:[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nWlVx3ecsLg)。

事實上,蘋果沒有像坊間想像的那樣一毛不拔,它們會像一般廠商一樣賣入門級產品、也會給產品降價。但蘋果與一般廠商的最大分別是:蘋果很少在銷售期內給與「折扣」(Discount),而是在新的銷售周期訂一個更低廉的定價。

 

「廉價」,不「廉價」 

然而,即使蘋果大幅降價 MacBook Air、把 MacBook Air 當作低端產品出售、跟競爭對手的產品價錢差不多、即使 2010 年的 MacBook Air 用的 Core 2 Duo 比別人次一等、即使 2011 年的 MacBook Air 沒有引入 USB 3.0、即使 2013 年的 MacBook Air 仍然沒有引入視網膜螢幕,但從來沒有人把 MacBook Air 當作廉價、低成本的筆電,也沒有人把 MacBook Air 視為「破壞蘋果高端、高價品牌形象」的產品。

正如我在前文所說

蘋果產品過去給人高單價的印象,並不是因為蘋果要賺到盡、高毛利率云云,而是蘋果以高成本生產的副作用。

既然蘋果的 Mac 、 iPod 、 iPad 一直都有「廉價化」的傳統,為甚麼蘋果的廉價從來沒有破壞過蘋果的高端品牌價值?主因有二:

1.蘋果的「廉價」不是來自減料,而是來自供應鏈的強化,
2.對手的價格策略。

為甚麼蘋果高端的形象不會被廉價所破壞?第一,蘋果的廉價不是來自減料,而是來自供應鏈的強化。以 MacBook Air 為例,蘋果在 2010 年推出當時的 MacBook Air 時,價錢急降到 US$999-1299。雖然仍用著舊款的 Intel Core 2 Duo 處理器,但全線已改用高速 SSD。AnandTech 稱之為:「全新設計、降價和改進的內涵」,這代表了蘋果的廉價,與其說是「將貨就價」的在品質上的犧牲,不如說是供應鏈改進的結果。

其餘的蘋果「低端」產品其實也有相似的做法。例如 iPad mini 雖降價了,但沒有幾個人覺得 iPad mini 危害了蘋果的品牌形象。當時 The Verge 就這樣評價

iPad mini 是台出色的平板--但它並不廉價(cheap)。我不確定這是因為蘋果刻意為之、還是因為某些蘋果無法控制的因素。我不能想像其它公司會如此在乎產品的設計和質量--或是它們知道如何巧妙地把供應鏈的力度最大化--所以 iPad Mini 沒有削價到 200 美元絕不是意外。蘋果似乎不想要在低端市場上削價競爭,反而像是在拉高低端的水平

![](http://thetechndroid.files.wordpress.com/2012/11/ipad-mini-and-iphone-5-side-by-side.jpg?w=610)**iPad mini 借用了 iPhone 5 的生產能效,讓這台「廉價」平板一點也不廉價。**圖片來源:[The Techandroid](http://thetechndroid.wordpress.com/2012/11/30/apple-confirms-iphone-5-coming-to-china-on-december-14th-ipads-due-december-7th/)。

關於供應鏈方面,以專業馳名的科技 AnandTech 在2012年 iPad with Retina Display 初推出時,曾就這方面有以下的看法

關於 iPad 的視網膜螢幕,其實能用 US$ 499 取得如此的解析度和螢幕品質的設備是非常的令人難以置信。雖然我們不宜把太多的功勞歸功於蘋果(因為顯然是由三星、Sharp 或其它顯示器夥伴生產視網膜螢幕),但蘋果確實推動它的生產夥伴發展到這種程度的解決方案。

要生產這種規模化零件(commoditized component)的最大難題,是「降低成本」。這幾年我一直指責筆記本電腦的廠商沒有用更高質素的 LCD 面板,但一直沒有人生產足以讓成本大幅下降的龐大數量。有人也告訴我這些筆記本電腦放在百思買(Best Buy)的架子上,消費者根本就不在意它有沒有高質素 IPS 螢幕--所有人都只在意最終的訂價。

蘋果在 Steve Jobs 的領導下,想法完全不同。 Steve 追求的是品質和體驗,成本只是次要。透過緩慢而穩定的升級方向,蘋果能建立龐大的消費基礎,而收入也提高到一個足以驅使產業降低成本。蘋果有能力把你的晶圓廠都塞滿,包攬你所有的產能,但你必須為此訂單而做任何事。

最終,整個產業都會因而受惠 . . . 蘋果透過 iPad 的視網膜螢幕提高了標準,這次是平均 US$ 500 的視網膜螢幕,標準也提高了。

對蘋果來說,每一次的降價不盡然代表在品質上的犧牲,更可能是在供應鏈上的改進。 MacBook Air 的大幅降價就是由此而來,而 iPad mini 也有效地借用了不少來自 iPhone 5 的生產技術來提高質感,這說明了蘋果的「廉價」反而正正是蘋果的「優勢」。

![](http://assets.sbnation.com/assets/1005337/compare.jpg)**Retina Display 突顯了蘋果在「廉價」上的優勢。**圖片來源:[The Verge](http://www.theverge.com/2012/3/14/2870533/ipad-review)。

不少分析師指出蘋果每次都往往能透過巨額的資金和海量的訂單,把一些在市面上罕見的規格、技術和造工,以令人接受的方式大量引入到消費者市場。然後,海量的訂單形成人為的缺貨,導致對手的供應鏈成本急速上升,逼使對手難以降價跟進。即使跟進了,不是規格天殘地缺,就是要虧著本的來賣貨。

由最初在 iPod 時代引入新式的 1.8 吋微型硬碟,到後來 iPod nano 和 iPhone 把 NAND Flash 的價格炒上了天,到 iPad 又把全球的大型 LCD 觸控螢幕買斷了。 Retina Display 更是典型的例子,蘋果在 2010 年推出 iPhone 4 後,對手用了接近三年的時間才能生產大量的高 ppi(RGB 排列,非 PenTile 排列)螢幕。

到了今天,智能手機的生產技術日趨成熟,生產規模亦日益擴大。既然有人能用低於 US$ 330賣與 Galaxy SIV 規格相若的手機,iPhone 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根本就不是難事。而且,雖然坊間流傳廉價 iPhone 用的是成本較低的 A6 處理器,但認真的說一句:如果最後蘋果突然推出了一台用全新 A7 處理器的廉價 iPhone ,大家也不用太震驚。

事實上,iPad mini 的 Apple A5 和 512 MB 記憶體的 18.5 美元的成本,與 iPhone 5 的Apple A6 與 1GB 記憶體的 27.95 美元成本僅差 10 美元而已。為了這 10 美元不到的差距維持一條舊款處理器的生產線,也不利於蘋果生產線的規模化。坊間已經開始傳言新一代 iPad mini 將會用最新款的 A7X 晶片。

每次蘋果的「廉價化」,都會惹來供應鏈、以及生產者市場上的一陣腥風血雨。這回的戰場會是塑膠嗎?要知道廉價 iPhone 傳說用上了抗刮能力比淬火硬鋼 (Hardened steel)還要強的塑膠。而在之前蘋果的最大對手三星,用的塑膠僅僅是老是被指膠味太重「三層優質、純粹、潔淨的聚碳酸酯」

轉自有物報告/ODIN ASGARD

關鍵字: #Apple #iPhon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思科:打造智慧轉型韌性基礎的關鍵 人才培育與科技
思科:打造智慧轉型韌性基礎的關鍵 人才培育與科技

人工智慧(AI)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重塑全球政府與企業的數位轉型藍圖,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這股浪潮不僅預示著效率與生產力的巨大躍升,同時也為組織帶來嚴峻挑戰。如何駕馭 AI、確保資訊安全、並同時兼顧永續發展,成為當今各國政府與企業亟需面對的核心課題。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與無限機會的時代,全球網路與資安科技大廠思科(Cisco),憑藉其完整的產業生態系和豐富的跨國合作經驗,正積極扮演關鍵的賦能者角色,所推動的台灣數位加速計畫(Taiwan Digital Acceleration, TDA)也已邁入3.0階段。思科認為,值此時刻組織需要為數位轉型建立具韌性的基礎,而關鍵不只是科技,更重要的是人才培育。

AI雖解決人力短缺問題 但人員更需學習駕馭AI

負責思科國家數位加速計畫(CDA),與多國政府密切合作的思科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全球創新長Guy Diedrich,談到當今各國政府與企業正在面臨融合著AI、資安與永續發展的數位轉型趨勢,而在此過程中關鍵的是,組織必須透過科技與培育人才來為此波轉型打造具韌性的基礎。

思科
思科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全球創新長Guy Diedrich
圖/ 思科

Diedrich進一步表示,未來的職位已不再是用職務說明書來衡量,而是以工作流程為核心,人力會在不同階段介接不同科技,可能是AI、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甚至量子電腦,因此人力與科技的整合也特別重要。思科台灣總經理林岳田也舉例,過去在地端、雲端網路設備有各自的管理平台,未來除了將化繁為簡整合為單一平台外,許多資料搜集比對的例行工作由AI取代,但關鍵的決策判斷仍會交由人力負責,因此培育員工學習AI也更加不可或缺。

過去從TDA 1.0計畫推動至今,透過思科網路學院(Cisco Networking Academy),思科與合作夥伴已經在台灣培育超過17萬名技術人才。提供從網路工程師認證(CCNA)、網路高級工程師(CCNP)到網路專家(CCIE)等,針對不同職務與層級完整的專業培訓,而去年剛推出針對AI架構的網路設計專家(CCDE-AI Infrastructure)認證,在市場上更是炙手可熱。Diedrich強調,未來學習將成為工作中的一部份,持續在職訓練才能確保人員跟上技術的快速發展。

林岳田也指出,思科致力於人才培育不遺餘力,並從多方面投注資源。包括目前已在台灣的北、南、東部區域成立思科網路學院教師培訓中心,作為推動各區域人才培訓的種子基地。同時,思科與合作夥伴晉泰科技在2025年於高雄成立「亞灣AIOT生態系發展基地暨研發中心」,目標是培育5,000名AIOT人才並協助 1,500 人取得國際認證,以解決目前產業智慧轉型卻求才若渴的窘境。而在政府公部門方面,思科近期與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 (簡稱「資安院」) 合作「NPO資安共學計畫」,由思科網路學院 (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提供課程與平台資源,資安院負責在地招募與社群經營,共同構築永續的公益資安生態系。

思科
思科台灣總經理林岳田
圖/ 思科

完整生態系整合多元科技 一同推動AI創新

數位轉型另一項重要關鍵就是科技,尤其當今企業都在思考如何利用AI推動創新。思科與18家合作夥伴,從TDA 1.0到3.0計畫,共同實踐30個創新專案。其中TDA 1.0著重智慧城市、企業 5G專網、資訊安全和數位醫療照護等核心領域,奠定數位轉型基礎;TDA 2.0計畫除了延續並深化前述智慧城市與智慧交通,也因應新冠疫情下的醫療照護需求,為長者提供遠距學習、遠距醫療等樂齡生活應用,同時拓展金融韌性等創新場景。而在離岸風電計畫中,更利用5G結合VR眼鏡解決方案,協助當時因為疫情封控而無法來台支援的國外風機維護工程師,進行遠距教育訓練。

而TDA 3.0計畫中聚焦永續發展、資安韌性和AI驅動的智慧轉型,其中指標性專案之一,便是以高雄港為場域的智慧港口解決方案。提供從貨輪進港到貨櫃卸貨、起重機遠端操作監控等全自動化營運,可提升人員工作效率並確保安全。同時此方案中也兼顧永續發展需求,透過感測器可將各種機具設備的碳排資料回傳,完整監控能源使用情形。

人員短缺不只是運輸業也是許多產業共同面臨的難題,思科與合作夥伴針對醫院推出行動醫療推車,就是利用AIOT、無線/有線網路整合結合Webex視訊系統等,能協助遠端醫師迅速掌握病情,在第一時間提供專業判斷,或協助護理師迅速正確完成數據輸入工作。思科全球副總裁黃志明也強調,科技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化繁為簡,透過整合算力、網路、資安與儲存功能的AI PODs一體機伺服器,讓許多TDA 3.0專案能專注於應用開發,加速落地部署。

黃志明進一步表示,思科能協助企業導入部署各項AI創新方案,得力於生態系中有擅長應用開發、技術架構、顧問諮詢等不同領域的合作夥伴,彼此在開放、包容的平台上運作,因此能協助企業加速智慧轉型並提升企業價值。

思科
思科全球副總裁黃志明
圖/ 思科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