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果從成立以來,雖然與許多國際品牌客戶及流行產業合作,卻也讓許多本土傳統產業覺得橙果高不可攀。
最近一個傳統產業經理對橙果的行銷與業務人員,說了句讓人得閉門思過的話:「橙果對我們來說,就像天上飛的鳥,如果你們願意了解我們,我們可以討論合作的可能。」
為了廠商的一句話,我們行銷團隊花了一整個禮拜的時間分析產業競爭與消費者行為,通路與店舖實地調查更是一個都不敢漏。到了簡報的日子,我更包了兩輛車塞進一群重要幹部,到那裡才發現陪審團的人馬更是誇張:董事長與各子公司的頭頭,加上橙果的人,差點把大會議室擠爆。這次的經驗讓人見識到台灣傳統產業的熱情與對設計的渴望。
這個廠商過去找過台灣設計公司合作,只是他們運氣不好,遇到的兩個設計公司不願意或沒有多餘人力和能力了解產業與市場。到最後,美輪美奐又天馬行空的設計,無法感動天天在打市場肉搏戰、價格割喉戰的客戶。
這些經驗讓橙果了解,台灣的設計產業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儘管所有媒體都報導設計加上品牌是台灣競爭力的唯一出路。學者與媒體講的那麼好聽是一回事,產業要如何努力又是一回事。
這個禮拜我正戰戰兢兢地為了一場小型的研討會做準備,參加者是台灣自行車中心衛星體系發起的A-Team(台灣自行車產業為了因應少量多樣零配件和降低庫存的跨公司合作計畫)所有廠商,內容是談品牌、市場與設計的結合。
橙果對於腳踏車的了解幾乎全來自於過去一年與捷安特教學相長的合作,學到台灣與中國的腳踏車生產經驗,也對歐、美、日市場進行許多分析,但是A-Team聯盟的廠商不只是台灣兩大全球自行車品牌,更多的是努力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零件廠商。
為了這些零件廠準備資料,讓我與橙果行銷團隊困頓到晚上睡不著覺。過去十年台灣資訊電子廠商繞著Intel、微軟與戴爾形成一個又一個中衛體系,傑出如Acer或Asus在為國際大廠服務後,用累積的技術結合設計能力創立了自有品牌,但是更多的廠商成了學者口中的「無印良品」與「保二總隊」(為毛利率2%奮鬥的公司)!所以我思考的是,設計該如何與傳統產業的市場結合?零件廠商在落實價值鏈價值極大的同時,又如何能結合設計來創造自己的品牌價值?如果我們能在A-Team的研討會中解決這個難題,那麼橙果在台灣本土廠商眼中,就不會只是一隻「天上飛的鳥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