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的產品開發哲學
新創公司的產品開發哲學

最近在幫公司找 mobile app developer,跟不同的 developer 間有很多意見的交流,也從他們的開發經驗裡學到不少不同的邏輯跟觀點。

「你們的 app 看起來還很陽春,不像 Facebook 那麼完整」
「為何要像 Facebook 呢?為何要那樣『完整』呢?」

這個問題涵蓋了兩個區塊:

1. 觀摩其他人的產品很常見,可是我們往往陷入一個「我覺得很好」的圈套裡。我們每一個人充其量只能代表使用者的某一個類型跟面向,所以如果不去想想自己要開發的產品的定位跟本質,就很容易在「觀摩」時,開發出其實並不是符合自己產品特性的服務。

例如,Pinterest 問世時,「瀑布流」(waterfall)的佈局蔚為風潮,很多網站紛紛把自己的瀏覽界面改得很像是 Pinterest,不過卻產生了很多問題。

主要原因在於 Pinterest 的產品設計邏輯與其產品原創發想時的需求跟定位有關,許多需要使用者閱讀的網站採用了同樣的設計,卻忽略了原始構想的「適性」(adaptive)的問題,試想一個以瀏覽視覺元素為主的設計,套用在以文字內容為主的網站,會有什麼結果呢?

「不好用」,這是可能得到的答案,也是大多數使用者不習慣的時候常說出口的一句話。

2. 什麼是「完整」呢?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

曾經,有一個朋友這樣問「你們為什麼不新增這個功能呢?這樣很難用,我去用 Facebook 就好了」。

我的答案是:「這個功能不適合我們。如果 Facebook 推出什麼功能,我們就非得也要有相同或類似的功能,那麼使用者的選擇基礎相同,必然會選擇具備豐富資源、金援的產品,這樣我們被放在同一個盤子上比較,便失去了特色了。」「貓是貓,不是狗,要如何要求貓學狗叫呢?」

手機是一個不同的介質,有其限制、特性,以及使用時機的限制,人們使用手機的時間通常非常短、碎片化,所以滿足在行動平台上可能的幾種主要需求便已足夠,我們必須了解哪些是最主要、大部分使用者會使用到的功能,把這些功能做好,那麼就沒有完整與否的問題了,因為使用者的需求永遠是不滿足的,要照顧到所有人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千萬別嘗試想把所有功能搬到手機上,否則即使做得「很完整」,最後可能還是會得到同一個答案:「不好用」。

使用者需要很多功能嗎?

其實,使用者懂得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但有必要不斷的在自己的服務或產品上新增功能嗎?

我的答案是:是,不是。

是:要推陳出新,甚至整個翻新,讓使用者嚐鮮的心態獲得滿足,但另一方面必須要顧慮到設計的一致性,避免新的設計或功能偏離了產品的定位。

不是:同時間,隨時檢視已經開發好的功能的使用狀況,最好的方法是透過統計數字來觀察使用的狀況,當使用的頻率不高時,我們必須回頭思考兩個問題:是這個功能真的沒有需求了(沒太多人使用),還是這個功能欠缺某些補給,例如:更好的整合、更明顯或流暢的位置及使用流程。對於真的不受歡迎的功能,必須當機立斷淘汰(retire)掉,因為過多的功能反而容易造成使用者的混淆,增加使用者使用時的選擇的成本。

其實這也是很多人設計產品時常犯的問題:拿一個產品定位不太相同的產品來相比,然後要求自己跟那個產品一樣『完整』。其實只要使用者的主要需求被滿足了,他們真正要的往往並不是「完整」,而是「順手」跟「夠用」。

所以把時間花在「想像自己是使用者的情境」來設計一個產品才是正途。當然,「自己」永遠都只能代表其中一個或一種使用者,所以,一個雛形完成時,可以多觀察人、多從其他人的反應跟經驗中得到回饋更好,這樣產品才容易接近使用者實際的需求跟使用情境(use case),而不是產品設計者「想像」中的需求。

讓使用者「順手」很重要

再來則是「順手」。

想想看 Microsoft Word 有多少個功能?選單上看得到的項目,可能一兩千個,看不到的功能,加總起來可能好幾倍。但你常用或覺得用得到的功能有多少個?

「大概 15 個吧」,很多人大概會回答類似的答案。

既然你常用的功能只有 15 個,為什麼還要把時間花在打造一個需要寫一本書,拉長學習曲線,花去很多使用者時間,可能還會中途因為挫折而不想使用的產品跟功能呢?

把精神花在專注開發使用者最需要的少數核心功能,確保核心功能可以滿足使用者「順手」的需求,再來思考如何完善周邊「必要」的附加功能,才不致在使用者覺得還不夠順手時,增加了使用者可能產生的新挫折感。

減法開發哲學

我在大公司受過的完整訓練跟經驗是:大公司的那一套完整產品開發經驗跟流程不適合套用在每一個公司,特別是新創公司(startup)。

Startup 本身的資源有限、人力有限,必須要思考如何把資源投注在最重要的項目上,才不致浪費時間在開發「只有 20% 需求的功能」上 – 沒錯,要取悅所有使用者很難,因此,當資源有限時,必須取捨。

先照顧大多數人的需求,確保絕大多數使用者是被滿足的,然後行有餘力再來檢視是否必要滿足剩下的使用者需求 — 有的時候,維持使用者的「飢餓感」是必要之惡,因為,很多時候連我們自己都不確定是否是短暫的需求,抑或可能發展出長久的使用習慣 — 這個問題跟購物慾望很像,當我們很喜歡一件商品時,心裡頭可能會開始囤積慾望,不斷的堆積自己必須購買的理由,說服自己「我需要」,進而促成實際的購物行動,但很可能一兩個禮拜後,這件商品就被晾在一旁了。

我認為 Startup 適用的開發方法是「減法開發」。

什麼是「減法開發」呢?

1. 盡量列出需求

首先,團隊可以天馬行空發想,依照產品的主要定位構思不同的功能,並列出詳細的使用情境(use case),假設總共列出了 100 個待開發的功能。在這個階段,我們先不去構思其可行性或是開發的時間。

2. 去蕪存菁

現在,我們提出一個實際的假設:「我們的資源有限,只能開發其中 50 個功能,哪 50 個功能是非得要優先開發的?」

留意到了嗎?第二個階段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當我們必須取捨時,哪些功能是真正使用者必要使用的。取決「必要」性的關鍵在於,哪些功能是可能「現在(或暫時)沒有也沒有差別」。

3. 專注在核心項目

第三個挑戰來了。「我們只有一半個月時間,依照目前的人力與資源,算一算可能只有 10 – 20 個功能可以如期被開發完成。」

我們必須在 50 個我們在第二階段覺得「一定要開發」的功能裡,再篩選出「真正必要」的功能。團隊只需要專注在把第三階段列出的 10 – 20 個功能開發完成即可。

因為,新創公司往往沒有太多的資源,必須要在很快的時間內「做實驗」(interation),知道實驗的結果,然後不斷的從實驗結果及經驗中快速修正,繼續做下一個實驗,花費太多時間在開發一個大型專案,很容易把僅有的有限資源不知不覺中就耗費掉了。

把使用者的抱怨與不滿變成助力

這是一句老話,可是我們往往(或偶爾)會忘記。千萬別一開始就把所有資源都抑注在一個超大型的專案,因為對很多 Internet 的使用者來說,早已習慣測試新的服務跟產品,並提供自己的使用經驗回饋,別放過廣大的 beta tester 群所能貢獻給你的價值。

開發一個超大型專案所冒的風險不小,因為一個新功能或新產品,往往推出後三個月內就會決定生死:這是一樁一翻兩瞪眼的生意,很快就會知道結果。

所以,如果所冒的風險是如此,我們是要選擇要花一年時間開發一個超大型、超完美的專案,還是很快地在三個月內先推出簡單的版本呢?我會選擇後者。

曾經,有一個公司耗費了很多人力、資源,花了兩年時間開發一個新的服務,結果在一年半時,市場竄出了新的同樣的服務,並且快速地在市場空窗期滿足了使用者需求,擄獲了很多使用者的心,形成一股不小的「實力」,最後只得花大錢跟其他競爭公司競標,買下這個新的服務。

「測水溫」是 Internet 軟體或服務的常態,使用者早已習以為常,對於「不完美」完全可以理解,也很樂於嘗試,因此,先推出核心的功能測水溫,反應好再持續專注開發其他必要的周邊功能來使得這個新服務變得更完善,反應不好,也不必冒著抑注了所有精力,花費很多時間開發一個大專案,卻可能很快便知道不討使用者歡心的結果的風險。

一次給一點,使用者最高興

我承認這是我以前求學、工作時使用過的伎倆 – 使用者的期待是需要被管理的。

如果一次推出 100 項功能,大部分使用者不見得會覺得高興,反而因為面臨太多選擇,亦或是在使用者遭遇到程度不等的問題,在這些功能裡「迷航」了,他們心裡頭可能會覺得「不好用」。

其實,使用者接觸一個新的服務都需要「學習」。每個使用者的學習曲線會依照他們的專業背景、接觸網路的時間長短等而有所不同,這還不包括「適應」的問題。試想:100 項功能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上手,甚至「適應」(順手)呢?

如果只推出 5 項功能,使用者可能會感到驚訝,很快地便可以上手,甚至可能到處廣為宣傳,使用者得到的成就感與滿足感與前者有很大的不同。

你會選擇哪一種方式呢?

轉自隨。心。所。欲/Danny Lin

關鍵字: #新創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邁達特的人才經營戰略!攜手「有福企」,打造個人化福利新體驗
邁達特的人才經營戰略!攜手「有福企」,打造個人化福利新體驗

走進邁達特的辦公室,最熱鬧的不是茶水間,而是 LINE 群組裡的「福利話題」。有人分享如何用點數換到電子票券,有人則教同事在電商平台搭配福利點數折抵,精打細算換來小確幸。對人資長楊碩祐來說,這樣的畫面格外珍貴,因為在他剛接手的那幾年,如何精準投放福利資源是重要的課題之一。

當時,邁達特正面臨跟同業一樣高達2成的離職率。高薪或許能吸引人,卻不一定能留住人,如何改善流動率,已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薪資能解決短期問題,但要讓人留下,必須讓員工在組織裡克服挑戰、獲得成就與實現價值。」他回憶。也因此,邁達特開始思考:如何讓「福利」不再只是行政支出,更成為穩固人才的關鍵?

永續人才經營,不只是花錢

楊碩祐的第一步,是回到員工需求本身。邁達特自 2022 年起,將員工滿意度調查頻率拉高到每半年一次,以即時掌握心聲。疫情趨緩後,公司除了宣布可彈性上/下班之外,如有特殊需求也可向主管提出居家工作的申請,讓每個人保有調整空間;當時從員工滿意度調查中發現,過去被視為亮點的零食飲料吧,只排到第 10 名;前幾名則是偏向彈性化的管理,如居家辦公和彈性上下班等。

「當福利能回應真實需求,滿意度可達 8 成;若與員工期待落差過大,則可能僅有 4 成。」楊碩祐說,這讓他確信,與其把資源花在公司自認重要的福利上,不如傾聽員工真正想要什麼,把錢花在刀口上、福利給得精準,才能成為長期的人才經營策略。

邁達特
邁達特人資長楊碩祐
圖/ 經理人

有福企一站整合福利,滿足員工多元彈性需求

如何讓福利走進日常?楊碩祐找到的答案是數位化。幾個月前,邁達特導入神坊資訊的「有福企®」數位平台——專為 HR 及福委打造的數位福利管理工具,讓員工能自主選擇福利,也讓行政流程大幅簡化。

「第一眼看到平台時,我就很喜歡它的 UI/UX 設計,清楚易懂又好上手。」楊碩祐回憶。以往福利公告、點數發放、特約簽約、活動管理分散在不同流程,耗費大量人力,也不易協作,如今透過有福企一站式平台即可完成。「福利是需要重複宣導的。」楊碩祐還記得,為了讓同仁理解平台價值,他特地花了一個週末做簡報,親自向全體員工示範說明。結果,導入初期就有9成以上員工完成開通登入。

為了讓員工福利更精準滿足個人化需求、提升使用彈性,邁達特將企業福利的固定預算轉換成「小樹點(生活)」(註1) ,透過平台發放數位福利點數,讓員工能依需求兌換折抵票券、宅配商品或旅遊體驗等日常生活消費。不僅能實現員工自選自用,企業也能在員工生日、福委活動、課程進修獎勵等多元時機點發送點數,創造更多與員工互動的機會。

甚至有員工自發性在 LINE 群組分享「點數使用攻略」,顯見認同度高。「現在我能兼顧員工自選福利、提供彈性,同時控制成本,這讓我更容易說服管理團隊,也能回應員工期待。」楊碩祐分享。

神坊資訊營運總監劉容先則補充,平台的核心設計之一在於「分眾」。以往分眾多應用於行銷操作,但員工同樣需要差異化經營:不同年齡層、職能或生活階段,各有不同需求。而邁達特員工結構正好呈現三個世代共融——20、30、40 歲以上各約佔三分之一,差異化經營更顯重要。有福企串連企業、HR、員工與供應商四方角色,整合了多元特約資源、EAP 員工協助與健康促進活動,再結合小樹點生態圈的廣泛通路,讓員工無論是日常娛樂、進修學習,或心理與法律諮詢,都能找到符合需求的選項。HR 不再受限於繁瑣行政流程,可更專注在策略規劃與成效評估,提升部門能見度與角色價值。

她進一步指出,平台也提供「活動」管理功能,讓 HR 及福委能以數位化方式舉辦家庭日、聚餐、健康與團建等各式員工活動,除了活動報名、問卷調查及員工簽到,也能透過平台發放點數獎勵,將繁瑣的紙本流程在線上一條龍完成,不僅讓 HR 節省時間,當活動體驗更流暢,員工參與意願也自然提升。

「HR 常常缺乏 IT 支援,有福企就是專為人資打造的數位工具,能持續優化迭代,並提供數據追蹤功能,讓決策更精準。」未來,也計畫推出會議室及按摩等服務預約功能,讓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也能輕鬆享受數位化帶來的效率與便利。

善用有福企,邁達特讓福利成為留才戰略

基於對數據與科學化人才經營的重視,邁達特進一步落實福利數位化。透過每半年一次的員工滿意度調查與同業數據比較,公司能更精準地掌握員工偏好,再搭配三十多項軟硬體福利調查,讓決策從感覺走向可驗證,進而推動政策宣傳與資源分配。

楊碩祐指出,邁達特以數位工具優化「選、用、育、留」四大流程,從求職、入職到職涯發展與日常照顧,HR 在每個環節都扮演要角,建構完善的「數位人才旅程」;其中,有福企更是「留才」關鍵,因為福利經營不再是附加價值,而是直接影響組織韌性與文化的核心環節。

「借用外部平台資源、交給專業,比起自己開發更有效率。有福企最大的價值,是幫助企業留才,並透過平台傳遞企業的正向福利文化。」楊碩祐說。甫獲 2025 年「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的邁達特,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不僅在於持續深耕人才經營,也來自善用外部資源,如導入「有福企®」後,將預算轉化為彈性點數,滿足跨世代需求,讓福利從「成本支出」提升為「策略資源」。

邁達特
邁達特屢獲雇主品牌獎項肯定,展現長期以人為本的人才經營承諾
圖/ 經理人

「這些努力在當初或許不會立刻看到成效,但卻能在同業尚未改善之際,率先走快一步,為未來奠下穩固基礎。」楊碩祐分享,隨著福利策略逐步落地,邁達特的離職率逐年下降,並持續創新低,讓公司更有底氣對外傳遞雇主品牌,也展現了長期重視人才的承諾。

被母公司佳世達點名為「集團軟體先鋒」的邁達特,擁有逾 25 年經驗,代理超過 50 種全球 IT 產品。面對缺工時代,當薪酬只是基本盤,決定新世代工作者是否留任的關鍵,在於能否持續挑戰自我、獲得成就感,並與企業文化建立連結。

因此,邁達特導入「有福企®」,不只是導入一套福利平台,背後更有將福利視為留才之道的策略思維。展望未來,楊碩祐期盼有福企持續開發創新服務,陪伴企業在人資數位化的道路上持續進化。透過與時俱進的平台設計,協助企業落實以人為本的人才經營,奠定組織永續的基礎。

註1:「小樹點」點數系統,分為小樹點 (生活) 與小樹點 (信用卡) 兩種點數類型,本文所述為小樹點 (生活)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神坊資訊有福企共同製作]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