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E、微信、Path等紛紛開始售賣貼圖賺錢時,如何解釋這股貼圖潮流?這門生意的本質是什麼?
貼圖齊上陣
1700萬美元,這是 LINE 在2013年第一季度直接售賣貼圖所得。第二季度,這個數字是2700萬美元。相比之下,去年逆勢上市並表現強勁的多玩YY,在今年第二季度,其收入重要組成之一的網絡遊戲營收一共為2480萬美元。
對LINE自己而言,這也是一個出乎意料的數據。事實上,直到今年第一季度財報公佈,LINE才真的相信售賣貼圖可以掙錢,並且還不少。
同樣對此深有感觸的還有私密社交應用Path的CEO戴夫·莫林。今年3月,Path推出表情貼圖商店,據莫林介紹,付費貼圖推出後一天的收入就超過了其過去出售付費濾鏡的收入綜合。
當行動網路通訊產品都在苦苦尋求盈利模式時,售賣貼圖無疑是一個已被驗證的好生意。於是短短幾個月時間,一款又一款產品蜂擁而上,貼圖的世界格外熱鬧:
8月,中國最大行動網路產品微信發布其5.0版本,其中一大變化就是增加了表情貼圖商店;一個月前,坐擁10億用戶的社交巨頭Facebook在網頁端和行動應用Facebook Messenger中也同時添加了這一功能;同樣一個月前推出貼圖的還有基於地理位置的中國行動社交應用陌陌。
表情符號進化史
30多年前,卡內基梅隆大學有個在線公告欄,就像現在的論壇一樣,學校的教職員工、學生在那裡討論每日事務。大部分的討論都很嚴肅,但也有些人喜歡開玩笑。一次,一群科學家開了一個這樣的玩笑:如果電梯線斷了會發生什麼?下面就有各種各樣奇怪的留言:如果有根蠟燭在裡面會怎樣?如果有隻鴿子在裡面會發生什麼?如果裡面有一滴水銀呢?到最後,留言完全偏離了最初的方向,有人寫:小心!因為最近的一次物理實驗,最左邊的那個電梯裡被水銀污染了。就這樣,一個小玩笑被人當真,差點引起恐慌。
這群人因此意識到,在網路上,必須要有一種特別的標註能將笑話區分開來,避免發生類似誤解。有人提議在每個笑話後面都加個「*」以示區別,有人提議用「&」,看上去像個胖子在捧腹大笑。這時候,一位名叫Scott Fahlman的計算機科學家建議用「:-)」來表示「這是一個笑話」,它不僅看上去比較優雅,而且任何使用基於ASCII系統的電腦都可以輕鬆打出這個符號。他的建議被採納,這個小東西從此活躍在網路聊天窗口和電子郵件中,Scott Fahlman也被公認為「笑臉表情之父」。
在第一代文本型貼圖之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貼圖發展為立體模擬臉譜,它出現在一眾網路聊天軟體中:ICQ、AOL即時聊天軟件、Yahoo! Messenger、MSN Messenger 、QQ……它們是一種跟之前由符號拼湊而成的笑臉表情完全不同的新事物,它們更精確,消除誤解的能力更強。
2007年Yahoo! Messenger的一項調查顯示,61%的用戶覺得他們在即時通訊工具中使用表情符號能最準確地表達自己。 Facebook發現,當人們在要求好友把他們不喜歡的照片拿掉時,如果在訊息中加入更多表情符號,那麼好友就更有可能作出回應,而不是選擇無視。
正因此,今年3月份,Facebook想要通過製作一套貼圖再現人類的所有細微情緒。這就是幾個月後發布的大尺寸的卡通表情貼圖Facebook Stickers,這套表情符號所表現的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卡通人物,會思考,會表達感情,會溝通。」
網路公司紛紛推出新貼圖,既是因為意識到之前的貼圖已經不能滿足溝通需求,此外,也是整個網路大環境的推動。
行動網路助推貼圖
表情符號的進化史首先是科技和網路的發展史。
第一代表情符號由標點符號組成,因為當時電腦的圖形交互界面還未成熟,同時受限於網路傳播速度,既無法生成也很難傳播圖像。
第二代表情符號以Yahoo! Messenger中的表情臉譜為代表,但只停留在PC網路上,那時候還沒有行動網路的概念,人們用手機只是打電話發簡訊。在簡訊中,甚至仍停留在使用第一代表情符號的階段。
而以LINE貼圖為代表的第三代貼圖則是徹頭徹尾行動網路的產物。智慧手機的普及是基礎,它使得顯示質量較好的圖片成為可能,甚至還可以顯示動態圖片。 3G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則大大提升了行動網路傳輸速度和帶寬,使得這些圖片能輕鬆進行傳輸。這些硬體層面的變化是最基本的條件,真正的引爆表情貼圖還是科技對人和社會的改變。
LINE的貼圖除了能表達情緒外,還能表達其他更具體的訊息,比如「去游泳」、「要去坐飛機」、「去睡覺了」等。陌陌也將自己的表情分為兩類,一種是情緒類,一種是場景類。如此,以往需要打字來表達的內容現在點一下貼圖就可以了,在你沒有意識到之前就已經秒發出去,大大降低了輸入的時間成本,讓溝通更快速,也更頻繁。而這正是行動網路對溝通帶來的改變。
網路帶來的另一個改變則是注意力的分散,對於這點,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爾在其著作《淺薄》一書中有深入闡述。卡爾在使用網路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注意力的分散。他發現自己很難在網路上閱讀完一篇文章。絕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的「閱讀」只是掃一眼標題,看幾句開頭,再拉到最後掃一下結尾。卡爾意識到,這不是因為他格外地意志力薄弱,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個別問題,這是網路給人帶來的改變。
手機離人太近了,它已經不僅是一種工具,而是人的延伸,當手機隨時連網時,人也是隨時連網的,於是任何一個網路上的推送消息都直達人本身,並對人造成打擾。正是在這種普遍的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下,圖片成了網路上最受歡迎的內容之一。如果說文字是早期的諾基亞黑白螢幕手機,表情貼圖則是蘋果的智慧手機,誰更吸引眼球毋庸置疑。相比之下,簡訊這種還在採用純文本來溝通的工具就顯得枯燥無聊,已經不適應行動網路新世界的居民。它將漸漸退出歷史舞台,而貼圖很可能成為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這些網路產品本身而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何將自己與其他人區別開來,並不斷用新鮮產品來吸引用戶也變得格外重要。
貼圖的背後是什麼
貼圖的流行絕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產業眾多變化中的一個。這幾年,在溝通這件事上,同樣流行的還有語音和短片,它們的共同點是提高了資訊傳輸的帶寬。
如果說純文本時代的資訊傳輸帶寬是比特級的,如今的溝通則是兆級別。文字、語音、圖片、表情、影片,所有這些共同讓溝通更立體化。於是,純文本時代溝通失真的情況得到極大改善,訊息帶寬越大,溝通就越準確,而貼圖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回顧整個網路這些年的發展,核心正是資訊傳輸速度的提升和資訊總量的增加,微信和LINE都順應了這股潮流。
不同溝通方式的繁榮,還能讓人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有的內容適合用文字,有的更適合用語音,有人喜歡影片,有人傾向於用有特定含義的表情貼圖,這些個性化的溝通需求都可以被滿足,這使得網路上的溝通有時可能比面對面的溝通更強大。
某種程度上,貼圖的流行正體現了技術的發展其實是對人性需求的契合。人性和技術,它們就像兩條彼此糾結著盤旋上升的線條,其中的交叉點就是人類歷史中一代又一代工具的更新進化。抓住人性與科技的交叉點,便能發掘其中蘊藏著的巨大商業機會,貼圖是這個大故事中一個有趣的章節和註腳。
出自極客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