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直擊1】 支付寶用聲波搶攻實體,用情感支付對戰微信
【杭州直擊1】 支付寶用聲波搶攻實體,用情感支付對戰微信
2013.10.17 | 創業

中國阿里巴巴集團第三方支付品牌支付寶,10月16日在杭州發表下一代行動支付策略,包括能在實體市場消費的「聲波支付」、拍攝實體信用卡辨識資訊付款的「拍卡支付」、加入社群聊天功能的「情感支付」、企業客戶可以申請使用的「公眾帳號」、開放API給外部開發商的「開放平台」架構,內容多元,預計10月底改版上線。

阿里小微金融集團CEO彭蕾表示:「接管支付寶的這三年,是無線(行動)業務發展最快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如何能佔領大家手機上的時間。這三年無線支付團隊被我折騰得最慘,組織合併、分開、合併,都是為了不斷地找尋創新突破口。」

一級主管2

圖說:阿里小微金融集團CEO彭蕾(中)率領一級主管,向中國、香港、台灣記者說明支付寶、餘額寶等金融業務發展近況。侯俊偉攝

阿里小微國內事業群總裁樊治銘表示:「支付寶定位是移動金融的開放平台,我們的對手只有一個--『現金』,終極目標是消滅真實的錢包,一支手機就走遍天下」。實際操作自動販賣機的聲波支付,步驟是按擊販賣機上商品按鈕、開啟支付寶錢包App之中的「當面付」,一旦滑動付款圖示,就可將手機靠近販賣機的感應區,此時手機會發出超聲波,超聲波之中藏有帳戶資訊,販賣機接收之後,隨即連網扣款,商品立刻就掉出來,非常新鮮有趣。

聲波支付支援手機離線支付,只要販賣機能夠保持連網即可,因此特別適合網路訊號不穩定的地點,因此第一波鎖定地鐵站實行。阿里集團看好當面付,期望一年內支援50%地鐵自動販賣機,但販賣機畢竟是小規模的銷售點,支付寶接下來的實體消費策略將如何發展?

可以從幾點觀察預測,首先是彭蕾在會中說明支付寶退出線下POS機,也就是不做支付扣款的機台,其次是目前推廣小商戶張貼QR code碼,讓消費者掃描之後將款項轉入商家。因此支付寶可能將在2014年一月下一波改版,讓商戶下載收款型的App,買賣雙方媒合之後收付款,若是透過聲波支付將是更大的突破。

聲波支付

圖說:聲波支付實際上並不像外傳會發出「咻咻咻」的聲音,而是由手機發出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侯俊偉攝

此外,即將在10月底推出的新版支付寶錢包,特別加入社群功能,在轉帳付款時,可以加上表情符號、說明文字等,樊治銘表示:「轉帳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數據,透過一同傳送的文字、表情、語言,冰冷的資訊感情化。」這項發展與騰訊集團下的微信,即將推出的微信支付,較勁意味濃厚,樊治銘很有自信的分析,微信支付是基於訊息平台,支付寶錢包則是由電子商務金流起家,安全性較高。

今天彭蕾率領六月一級主管接受媒體提問100分鐘,誠意十足,但關於IPO計畫、餘額寶掌握資金、是否設置網路銀行等問題,都尚未能夠明確回答,最新的營運進度是彭蕾再三提及,「股東結構將改變、公司名稱(現為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公司)將更名」,彭蕾指出:「這個事情很快就會浮出水面。」

大會

圖說:支付寶首次邀請港台媒體參與中國的官方行程,現場還有超過兩百位中國媒體。侯俊偉攝**
**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