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玻璃棄之可惜,又容易大量製造垃圾,工研院運用回收廢玻璃,開發出具隔熱及保溫效果的發泡玻璃,並與國內玻璃大廠台明將合作,將其運用在可移動節能保溫的多用途蜂巢式組合屋隔間建材,不僅解決國內玻璃回收問題,更透過這項技術拓展玻璃相關產業開發新應用商機,優化玻璃產業競爭力。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所長蘇宗粲表示,為推動玻璃產業向高附加價值發展,工研院特別運用隔熱發泡玻璃技術,將回收廢玻璃發泡成具有多孔洞的材料,具有保溫、隔熱及重量輕等特點,解決面板及建材產業生產過程產生巨量玻璃廢料問題。
另外,工研院更與台明將合作開發出多用途蜂巢式組合屋,克服傳統簡易組合屋因材料限制而造成隔熱、保溫差及重量等問題,打造出具有良好隔熱、保溫、節能及輕易移動堆疊的組合屋結構,預估未來增加產值將可達每年新台幣1億元以上。
事實上,以往的組合屋因短期或臨時需求,為求快速便捷組裝及拆卸,多以輕鋼為骨架,在隔熱、保溫及隔音方面較差,使用者在入住後深感困擾。
然而,這種多用途蜂巢式組合屋,因採用發泡玻璃作為隔間建材,則具有良好隔熱及隔音效果,內部更採用太陽能板提供照明電力使用,相當符合現今綠建築潮流。
此外,外觀為蜂巢式六角形設計,易於組合成堆疊式結構,可使現有空間達到最大使用效果,工研院表示,發泡玻璃簡易組合屋除運用在緊急避難救助臨時居住外,預計未來將推廣至露營、登山或自行車隊等活動所需的臨時居住使用。
新聞小辭典:
工研院開發的隔熱發泡玻璃材料技術,主要是回收面板廠及建材業產生的廢料玻璃,將其粉碎研磨成一致大小顆粒,再添加發泡劑,在高溫下發泡成多孔洞的玻璃。
該成品除具有玻璃原有硬度特性外,因內部發泡具有許多孔洞,熱傳導係數約只有一般玻璃的1/10,進而產生良好保溫及隔熱效果,未來工研院將針對戶外使用的節能及輕量化家具需求,持續開發具有高抗壓強度的發泡玻璃,拓展發泡玻璃在生活方面的新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