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Google、賈伯斯的崛起,比爾·蓋茲如何化中年危機為轉機?
面對Google、賈伯斯的崛起,比爾·蓋茲如何化中年危機為轉機?

編按(2020.3.17):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於2020年3月16日宣布同時辭去微軟及波克夏·海瑟威董事會的職務,表明未來將全力投身慈善事業,以科技來解決全球發展的難題。

延伸閱讀:微軟、巴菲特都留不住比爾·蓋茲了

從哈佛休學、創業、稱霸個人電腦到如今,蓋茲打造微軟的這45個年頭裡,他經歷了Google的崛起、賈伯斯的挑戰,也曾當眾被人砸派⋯⋯這段近半百的歲月中,一代富豪的心境與人生經歷了哪些轉折?他又如何化中年危機為轉機?以下是2006年3月15日《數位時代》的報導。

比爾蓋茲這個名字,似乎不需要再多做介紹:全球最大軟體公司微軟的創辦人、連續蟬連十二年的全球首富、慷慨捐助慈善事業的企業家,當然,挾著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絕對優勢,在各種科技領域中攻城略地,也讓不少人把他視為科技產業中邪惡帝國的首領。

不論是哪一種形象,不可否認地,自蓋茲自哈佛大學休學創業以來,他的一舉一動都是矚目焦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蓋茲以科技傳道家的角色,告訴大家一項新技術將改變人類生活、一個新時代就要來臨。

對台灣電腦產業而言,比爾蓋茲一手打造出的軟體帝國更是重要。因為沒有當年的MS-DOS(Microsoft Disk Operating System),就不會有IBM相容電腦的產生,就不會今天台灣如此令人驕傲的電腦產業。但是近三年來,一向意氣風發、自信滿滿的蓋茲,也開始有些迷惘:到底什麼才是我的下一步?

在作業系統之外找出路

在過去的三年間,微軟的確做了許多在作業系統之外的新嘗試:2002年,與宏碁在內的幾家硬體廠商,在紐約共同發表可手寫的平板電腦;同一年,微軟又和歐洲最大的電信營運商Orange及王雪紅轉投資的宏達電子,在倫敦展出第一款智慧型手機;2001年首度跨足遊戲機市場的XBOX未成功,去年底帶著重新開發的XBOX360捲土重來。

GA11174087_GatesAllen1980-pic4.jpg
比爾蓋茲與創業夥伴保羅艾倫。

「我們正在迎接一個新的工作世界(A new world of work),」去年5月,比爾蓋茲在西雅圖總部所舉辦的「微軟執行長論壇(Microsoft CEO Summit)」中指出,過去5年,微軟所做的事都在思考資訊與人的新關係,「軟體從個人電腦開始,然後擴展至網際網路與圖形領域,而現在,我們必須思考如何透過網路及各種裝置將人們連接在一起。」

曾經在1999年出版「數位神經系統」的蓋茲,自然也不會輕忽網際網路的力量,但是近來小老弟Google積極出招,讓蓋茲與微軟一直標榜的科技創新者的形象,受到極嚴重的挑戰。由於Google的各類服務,都試圖將軟體作業轉移到網際網路的平台上進行,不少業界人士都預言,微軟賴以起家的作業系統,未來有可能面臨被取代的窘境。

面對年輕創業家嚴峻挑戰

不過今年已52歲(2006年時)的蓋茲,面對小他快兩輪年紀的Google創辦人,他可是一點也不服老。

Alphabet執行長賴利·佩吉(Larry Page)
Google共同創辦人賴瑞·佩奇。
圖/ Google官網

「我並不認為我跟Google之間有正面競爭,」蓋茲去年接受美國科技媒體《CNET》訪問時回應,「這場革新的關鍵是從伺服器轉為服務的思維(Server to service),對於Google,我是很期待他們的發展,但我不認為他們理解這個遊戲規則,目前是因為在蜜月期,所以他們做的任何事大家都視為合理,」他甚至回應記者,「在1985到1995這十年間,微軟也是在一個蜜月期。」蓋茲比較,「Google是要幫助人們組織各種資訊(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而我們是給大家管理資訊的工具(give people tools tolet them organize information)。」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在產業打滾三十年,歷經與蘋果電腦、網景、昇陽等重量級公司纏鬥的驍勇經驗,略謀略,蓋茲絕對稱得上是精明的老狐貍,初出茅蘆的布林與佩奇,或是比較有經驗的老手如雅虎的執行長,蓋茲的確可以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不過,蓋茲很清楚,後進者對於改變世界的雄心企圖並不亞於他,這才是最難防的挑戰,一如他當年創業一樣。

Sergey Brin
Google共同創辦人謝爾蓋·布林。

延伸閱讀:佩奇、布林退位交棒!Google傳奇創辦人:公司21歲了,不需要嘮叨的父母

## 全世界最討厭的有錢人?

1968年,比爾蓋茲13歲,湖濱中學啟動一台電傳打字機與一台遠端電腦的連線,從此改變了比爾的一生。他和最要好的朋友肯特埃文斯(Kent Evans)以及長他兩歲的保羅艾倫(Paul Allen),只要有機會,就衝進電腦室玩機器。包含比爾在內,幾個對電腦有著狂熱的學生,組成的「湖濱程式設計師集團」就此展開「晚班」工作。

比爾常常在回家吃完晚飯後,又偷偷的從後門溜回學校,通宵達旦地流連在電腦室裡,吃著披薩、喝著可樂、徹夜工作。1974年酷寒的12月天,保羅看到剛出版的一月號《大眾電子》(Popular Electonics)雜誌,封面上宣告著:突破!全世界第一台迷你電腦問世—⋯⋯愛爾他電腦(Altair 8800)。艾倫知道,個人電腦要來了,就要成為人人可用的工具了,他衝進比爾的宿舍,大喊:「比爾,我們可不能在這場發展中睡大頭覺。」1975年8月,比爾蓋茲和保羅艾倫正式成立微軟。談判高手蓋茲,就是認為自己要有60%的股份。

1985年股票上市,比爾蓋茲成為億萬富翁。

過去30年來,為了自己一手創建的軟體王國,蓋茲使盡商業手段,咄咄逼人「把每個競爭者都逼到死角」。1998年2月,比爾蓋茲在比利時正要出席一場演講,才走到門口,一個派就準確無比地打在比爾臉上。蓋茲頭髮、眼鏡和大半個臉都在無情的奶油之中。

shutterstock_247513390_bill_gates_microsoft_比爾蓋茲_僅
2005年全世界96%的個人電腦都使用著蓋茲的Windows作業系統,上面幾乎都跑著微軟的Office軟體。
圖/ shutterstock

透過電視媒體,透過自己所說的網路網路浪潮,狼狽的模樣重複播放著,記者訕笑地報導這則新聞:一個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一個全世界最令人討厭的人?每個人答案各自有異,不過,事實擺在眼前,2005年全世界96%的個人電腦都使用他的Windows作業系統,上面幾乎都跑著微軟的Office軟體。

寧捨財富渴望有影響力

「從很小的時候我就瞭解到軟體的神奇。我想只要我集中心力在軟體,雇用到很棒的人,我們就可以一起透過軟體來改變世界。我想我們應該做到了。」蓋茲說。但是,在目前的時空下,同樣的話語,只要把「軟體」換成「網際網路」,看起來就像是Google創辦人會說出來的話。不然原本擔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的李開復,怎麼會被Google挖走?

對蓋茲而言,他想要被外界認可的角色,不是全球首富,而是有影響力的人,不然他也不會在商場拼鬥之餘,換了一付慈善家的形象。1999年,反托拉斯訴訟後,比爾蓋茲以170億美元正式啟動基金會的運作。2000年在西雅圖舉行的數位落差會議,比爾蓋茲在會議裡,大聲疾呼,「把個人電腦搬進非洲國家的教室裡,有何意義?根本解決不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貧困問題。」他用力地說,「從可以喝的乾淨水做起,從好的健康照顧開始,忘掉個人電腦吧。」相信嗎?這是比爾蓋茲說的話。

比爾蓋茲與各國領袖會面,參加世界經濟論壇會議,媒體開始逐漸重視蓋茲基金會在做的事情。當去年基金會捐七億五千萬美元給國際防疫組織(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munizarion)時,挪威政府也跟著捐二億九千萬美元。「做善事蔚然成風,引爆點就是比爾和美琳達兩人。」《時代》雜誌如此報導著。2005年底,《時代》雜誌遴選比爾、與他的妻子美琳達和搖滾哥歌手波諾一起成為年度風雲人物。

覬覦有較多掌聲的賈伯斯

蓋茲大可退休,就像他的創業夥伴保羅一樣,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但他並沒有,原因很簡單,別忘了,他是一個創業家:不計創業的各種可能風險和後果、重新思考那被眾人公認為定律的規則、聚焦那被所有大師忽略的瑣事、研發那最平庸市場所需要的技術,即使失敗,大不了拍拍屁股重來。

現在的蓋茲,擁有500億的身價、率領6萬名的員工,也許少了點拍拍屁股重來的勇氣,但他一直沒有停下來思考,每年重要的科技盛事,如CES、ITU通訊展,蓋茲總是不忘發表他的新看法,今年(2006年)也不例外。

「2005年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年(very big year),但2006比去年更重要。」今年(2006)一月,蓋茲在拉斯維加斯所舉行的CES電子展上表示,除了最新的作業系統要問世,其他還有包括家庭娛樂中心、智慧型手機等眾多數位產品,都會變成市場主流,「我們正邁向下一個十年,談論的是一種在以數位為核心的風格世代。」

怎麼可以錯過這樣的時代轉折?蓋茲在2004年於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美濃、康乃爾及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校園演講中,總是鼓勵台下的學生,而他也期許自己能成為新時代的導師,只是,還有一個人比蓋茲更有機會,他是蘋果電腦的賈伯斯。

蓋茲與賈伯斯之間,究竟誰發明了電腦圖形介面的爭議,一直是科技界不休的話題,蓋茲對於外界總認為是他盜用的說法不以為然,「圖形介面不是蘋果電腦發明的,是全錄公司發明的。重點是,我們發明(invent)了軟體產業,沒有其他公司這麼做,我們是唯一的(unique),只有我們願意突破,願意冒險這樣做。」

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結,至今依然存在。同樣都是大學休學創業,同樣對科技充滿熱情,做為一個經營者,賈伯斯的事業不如蓋茲順利,然而,賈伯斯卻一直擁有更多的掌聲,iPod的空前成功,讓賈伯斯在蓋茲口中所謂的風格世代中,佔據了一個極重要的位置,儼然成為數位風格生活的代言人,加上被逐出公司、得癌症的曲折人生,更讓賈伯斯多了點貼近真實生活喜怒哀樂的面貌,蓋茲要怎麼贏過賈伯斯?

比爾蓋茲與賈伯斯.jpg
比爾蓋茲與賈伯斯。

不只是蓋茲的個人成就的戰爭,也是影響未來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時刻,也許蓋茲少了一點激情的話題性,但他的企圖心卻是三十年來都沒改變過,你可以不喜歡他這個人,卻不能不注意他接下來要做的事。

責任編輯:蕭閔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