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炸彈客」創辦農夫市集,楊儒門~用資本主義經營社會運動
「白米炸彈客」創辦農夫市集,楊儒門~用資本主義經營社會運動
2014.04.06 | 科技

[239期雜誌精選]10年前,他是引起社會關注的「白米炸彈客」,10年後,他化身農夫市集的創辦人,讓產銷直接對話。走過激進抗爭,這一次楊儒門要用務實的商業模式,讓小農議題重新走入社會。

10年前,台北街頭突然出現爆裂物,上頭貼著「反對進口稻米」的字條,要求政府重視台灣開放稻米進口後農民的生計問題。這樣的爆裂物連續出現17次,外界稱這位神秘的犯案人為「白米炸彈客」。2004年炸彈客被逮捕入獄,2007年獲特赦出獄。這段過去,成為「炸彈客」楊儒門最顯著的人生標記。

但這只是故事的前半段。白米炸彈像是他人生的分水嶺,事件雖然落幕,他的奮鬥卻未停歇,幫助小農的初衷不變,只是這次他換了方式。2008年,從台北黃金地段忠孝東路248巷出發,楊儒門成立「248農學市集」,讓小農在周末擺攤銷售,直接面對消費者,溝通友善生產的理念。

2011年他再成立門市品牌「農學園」,進駐百貨專櫃跟松菸誠品,銷售7成歸農友,解決農友平日販售通路的問題。6年時間過去,實體據點遍地開花,現在已有8個農學市集和5間農學園,台灣許多知名的在地品牌,像是冰棒「春一枝」、果醬「在欉紅」、稻米「龍德米庒」都是進駐農學園的品牌。

以商業角度重新出發

「都是農友要求的,不然沒想到要做這麼多!」坐在去年底剛成立的農學園門市「大稻埕259」,楊儒門爽朗地笑說。現在的他,已不再是過去激進的抗爭分子,更不會聊三句話不開心甩頭就走,他有問必答,總是把笑容掛在嘴邊,更不避諱說起以前那段過去。

對他來說,白米炸彈是不得已的手段。為了台灣農業,他投過稿、找過農委會、拜訪過議員,試過各種方式都不得其解,最後只好走上抗爭之路。但真正做了才發現:「社會只會關心你這個人,不會關心農友。」

為了把焦點再度拉回農友身上,他仿造香港農夫市集的概念,讓產銷直接對話。2007年6月出獄,2008年7月第一個市集就上線。當時他走訪全台,好不容易說服22個小農願意在假日來擺攤,沒想到3個月後就只剩8個小農。

「那時台灣對直接跟農夫買的概念還不成熟,跟農友講市集沒聽過,跟消費者講有機也不相信。」小農無法解決銷售問題,意願自然降低,「那時一直找,一直陣亡,找小農也是三個才會來一個,市集都快做到沒有明天了!」他苦笑著說。

難題還不只一個。人事支出、產地拜訪、設備費用……,頭一年所有成本都是楊儒門和共同創辦人自掏腰包,就連工作人員也是志工不支薪。市集沒有收入,就無法有穩定的工作人員找好的農友,沒有好的農友就無法吸引消費者,「這個圈轉不起來,這件事就不會成真。」

一開始他先靠募款解決盈收問題,一個月後發現行不通,朋友點醒他:「農業就是商業問題,要自立不能靠募款。」這才讓他開始思考用商業邏輯支持小農,「講白一點就是用資本主義經營社會運動。」

楊儒門這才開始有了成本和收支概念。每個攤位他向小農收取700元的低廉費用,打平場地設備費用,再砍掉不必要的歌唱表演支出,如此一來,兩個市集就能養一位工作人員,從打平簡單的人事開銷開始。

打算開門市時,他更精算要同時支撐財會、行政、店經理和採購等固定成本,最少要5家店才能攤平。因此一開始他和工作人員喊出要開5家店時,大家都不敢相信,但他不急,花3年時間達成目標。

這中間靠著教書、演講也有一點小收入,每當有盈餘時,就再開新的市集和門市,如此循環,整個事業一直到2年前才穩定。去年門市盈收已有4千多萬元,能負擔20多位員工的薪水。

滿口商業經

因為經營市集,讓他開始踏入商業世界的大門,現在的楊儒門滿口商業經,從分析連鎖餐廳如何運作,談到廉價航空的商業模式,再聊到李開復和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人生故事。他喜歡看書,平時更抓住機會,積極和經商的朋友請益,拚命摸索商業世界的生存之道,「你要對賺錢有興趣,但不見得對花錢有興趣。」

同為248農學市集創辦人的李建誠觀察,楊儒門不但堅持理念,更同樣務實,一開始市集經營不順利時,他二話不說就賣掉車子補貼。「他是玩真的!朝著目標一步步走下去,不天馬行空、半途而廢。」

就這樣,一邊學著怎麼當稱職的老闆,一邊看著小農因而受惠。楊儒門透露,曾有農友因為收入不穩定,長達10年無法養家,加入市集後,才1年多的時間,現在每月營收有2、30萬元,「希望更多小農成功,這些案例可以鼓舞其他人。」

楊儒門計畫在3到5年內,把市集和門市拓展到50個點,有了基本規模,才更有能力幫助農友。他舉例,「如果盛產期,突然有1、2000顆高麗菜,或1、20噸的米,你能處理嗎?」以現在據點的數量,能處理的量不到十分之一。

和過去激進抗爭相比,現在楊儒門選擇新的方式幫助小農,「台灣沒有革命、打仗跟戰爭,所以對抗爭的接受度比較低。人有很多選擇,現在是用社會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

過去李建誠也和楊儒門一樣,是社會運動份子,但開始經營市集後,他感受最深的是:「儒門帶著大家走出不一樣的路,不再訴諸農友很悲情、可憐的形象。」

但楊儒門知道這一切需要時間慢慢改變,不可能一步到位。「老一輩也有人做了2、30年,最重要的是他的努力要有人延續。你也不該期待在你這個年紀,就能馬上看到什麼。」他知道自己能盡一份力,但不再過度強求,「這個世界不是你最厲害,太自我放大,就有很多壓力存在。」

現在的他很懂得自我調適,不再像過去一樣憤恨不平。「以前做人比較不客氣,做社會運動都這樣子呀!自我意識比較強。」他說以前曾有記者問到不開心的問題,他起身就走,對方以為他只是去拿個東西,沒想到就不回來了。「以前太注重自己的事,都不關心別人在幹嘛。但這很奇怪,你只關心農友,那其他人呢?」

於是他的性格慢慢轉變,現在每天笑臉迎人,開心度日,「你不覺得這樣很好嗎?」他又再次扯開笑容說。能用最輕鬆的方式,全力投入自己最愛的事,走過白米炸彈,現在就是楊儒門最舒服的人生狀態。(攝影/蔡仁譯)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年4月號《數位時代》「一次搞懂網路金融2.0」,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39期)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