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募資之後,那些進軍海外的中國硬體新創有什麼不一樣?
群眾募資之後,那些進軍海外的中國硬體新創有什麼不一樣?
2014.07.22 | 創業

兩週前我想到了做「群眾募資之後 」這個專題,希望針對那些成功眾籌的「明星產品」做一個系列報導,了解下這些第一波進軍海外的中國新硬體團隊進行群眾募資之後的故事。

這兩週,我與模組化機器人創意搭建平台Makeblock、空氣檢測儀Air.Air!、防遺失智慧錢包SmartWallit、智慧機械臂uArm、迷你飛行器Flexbot、開發板Microduino、智慧手環Haloband、智慧遙控快門MaxStone八個團隊的創始人聊了下他們群眾募資之後的故事。

群眾募資後時代,這些新硬體團隊是否成功的將自己的產品轉化成了大眾費品?他們又是否成功的由一個愛好DIY的團隊發展成了良性運轉的公司?這個問題顯然已經無需再回答。對我來說,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中國新硬體市場也許會發生的一些改變。

1、開放式硬體 VS 大眾消費品

這八個項目中,開放式硬體類項目有Makeblock、uArm、Flexbot、Microduino,
大眾消費品有Air.Air!、SmartWallit、Haloband、MaxStone。因為產品的類型和方向不同,現在的境遇也不太相同。總體來說,開放式硬體類的市場狀況更好一些(這裡說的不僅僅盈利)。

開放式硬體以深圳小團隊居多。主要還因為這些開放式硬體類的產品不需要投入太多,不涉及開模、生產環節,週期更快,更適合小的創業團隊。

2、低調 VS 高調

整體感覺,開放硬體類團隊往往更「低調」,用戶、流量來自於海內外社區。所以, 你可能並不知道他們中有哪幾位創辦人上榜過Forbes「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 你也可能沒有聽說過他們中誰拿到過千萬級別的訂單,你可能也並不知道誰家已經有過百萬的盈利。

與之相反,大眾消費類產品面向用戶,往往更「高調」,需要提高曝光度,有些甚至需要購買廣告流量。提高產品知名度、認可度。

這裡只是單純的陳述事實,並無意說孰優孰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反差只是由於兩種產品的屬性決定的。大眾消費類產品經過前期教育、拓展市場的痛苦後,會迎來更大的消費級市場。

3、融資拿的並不只是錢

現在新硬體的天使融資沿用的是按照行動網路時代的估值,但這個錢對於硬體來說杯水車薪。大部分團隊融資拿的並不僅僅是錢,更看中投資者背後的資源。

我問了好多創辦人一個問題,如果可以重來,是否還會堅持當時的融資選擇。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肯定的。他們中還有人特別歡樂地要把自己的投資人介紹給我,讓我推薦給其他創業者。

4、Kickstarter的新倾向

從2012 年Makeblock登陸Kickstarter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了。其實,Kickstarter 也呈現出新的傾向。偏geek(科技狂熱者)類的優質產品更有機會「一夜成名」,消費級產品近期則有些疲軟,籌款的金額相對來說會少一些,很少出現突然爆紅的。不過,攝影、寵物類產品依然受歡迎,工業設計、外觀設計是加分項。

經過摸索總結,中國的開發者已經比較熟悉通過註冊美國公司、亞馬遜帳號註冊Kickstarter 帳號的流暢,對國外市場也有了了解,近期去Kickstarter進行群眾募資的中國團隊越來越多。

5、硬體復興是中國硬體創業企業彎道超越的機會

硬體產品的四個主要環節:創意、研發、生產、銷售。中國有世界工廠的優勢,是世界上外貿最發達的國家,群眾募資提供了快速迭代的可能。加上國內已經有一批人不願意再做C2C(Copy to China),未來很可能有彎道超越的機會。

在中小創客類的項目上,中國的開發者現在完全有能力提供更優秀的原創產品。在Kickstarter、Indiegogo 上搜尋科技類項目時,中國項目的數量越來越多,產品也很優秀。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一部分國外開發者和用戶的質疑,我倒是覺得這反而是國外在受到衝擊後的不適感。

6、有中國特色的新硬體

現階段對新硬體的接受程度,國外用戶要好一些,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產品現在仍以海外市場為主的原因。另一方面,國內用戶的需求與國外並不相同,很多產品並未針對中國市場用戶的痛點有針對性地優化。比如,像安全防戶(Dropcam)、煙霧報警(Nest)、製冰(Coolest)在國外就是硬需求,而在中國智慧降噪、防兒童丟失則可能是重要需求。未來很可能出現一批專門針對中國市場、有中國特色的新硬體產品。

7、從「中國合夥人」到「中國散伙人」

這些團隊組建時間大部分不超過3年,其中有一些經歷了創辦人或者早期參與者「出走」(主動或者被動),未來這樣的事情可能還會繼續發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形,往往是因為兩個原因:(1)不合理的股權、期權分配,會在新融資進入時突顯;(2)不同家庭背景的團隊成員很可能會有不同的人生規劃,很可能對團隊未來的發展持有不同的態度。

從估值一億到一夜分家,這樣的故事發生在哪一個團隊身上,都會讓人扼腕嘆息。年輕是一種資本,但年輕也可能會讓人意識不到,人生也許很難再遇到一次這樣的天時地利。這些都是我特別喜歡的團隊,希望下一次回訪他們的時候,這樣的情形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8、新的「創業統一戰線」正在形成

這些年輕的創業者已經意識到了同質化競爭的惡果,並有意避免。加上很多創業者之間的私交不錯,他們可以開發有互補關係的產品,並得到其他創業者的幫助。這種「創業統一戰線」已經涵蓋電子元件、開源硬體、產品、銷售渠道,也有經驗的分享、人脈與資源的交換與共享。現階段的這種「統一戰線」很可能是因為創業者之間的私交無意中形成的,但未來這樣的聯盟很可能會壯大,早期的中小創業團隊也有可能裂變為天使投資人。

9、山寨是個偽命題

在中國,山寨無法避免,只有提高產品的知名度、用戶認可度和技術門檻,加速產品的更新迭代,才有可能避免被抄襲者搶占先機。不過,抄襲者本身也會遇到比創新者更大的挑戰,很難與創新者競爭。整體來說,經過一個大規模的抄襲期,很有可能進入一個冷靜期,開始針對中國市場優化,大浪淘沙市場洗牌,最終在國內留下一批有中國特色的新硬體山 團隊。

本文出自36氪

關鍵字: #新創 #群眾募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