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pace實現無名樂團明星夢
MySpace實現無名樂團明星夢
2006.01.01 |

「MySpace」,這個對台灣人而言很陌生的網站,在美國已是年輕人趨之若鶩的社交空間。二○○五年八月,它的累計網頁瀏覽次數高達九十四億,正式超越Google,新註冊的會員數也正以每個月三百五十萬人次快速上升,總計已達三千萬人左右,它凝聚青少年網友的驚人力量,以及背後所代表的龐大廣告商機,甚至讓新聞媒體大亨梅鐸決定掏出五億八千萬美元將它買下。

柏克萊畢業生無心插柳

一九九七年,MySpace的創辦人安德斯(Tom Anders)自柏克萊大學畢業,他拿的是英文文學與修辭學雙學位,但是其實他真正的興趣是音樂。他在舊金山組了個叫「Swank」的搖滾樂團,不過新團想要成名實在很難,努力一年後只好忍痛宣告解散。但就像電影(搖滾教室)的主角一樣,這並未摧毀安德斯對音樂的憧憬,只是他深刻體認到樂團「成名」與「無名」間天差地遠。
「即使是很有天份的樂團,如果缺少接觸聽眾的管道,終究會被埋沒,」安德斯表示。當時,網際網路正值蓬勃發展之際,他有預感網路可以改變樂團接觸聽眾的方式,只是他還不確定要如何著手。二○○一年,安德斯為了賺旅遊機票錢,到經營線上資料儲存的科技公司兼職,遇上了擔任業務部副總的迪渥夫(Chris DeWolf,MySpace現任執行長),兩人隨即擦出火花,開始了創業之路。
兩人離職後,開始著手討論新網站的各種想像,「這個網站要部分像交友網站Friedster,部分像Blogger.com,還要有點像Mp3.com,以及具備社區布告欄Craigslist的功能……。」不久之後,他們將這個想法化為行動,在二○○三年成立了MySpace。

明星粉絲交流零距離

登入MySpace,不論是誰,都可以將自己創作的音樂檔、照片、日記、影片等放在上面,朋友可以試聽、交流,同個明星的歌迷也能透過社群彼此認識。除了音樂的力量之外,當初安德斯在設計網頁的時候,就認為應該要以圖像為主要視覺元素,所以MySpace的網頁並不制式化,甚至帶點凌亂與不受約束的感覺,這也許是吸引青少年的另一個重要元素。
成立之初規模很小,只能靠著安德斯在音樂方面的熱情與熟悉度,加上迪渥夫對網路行銷的專長逐漸拓展市場。之後,MySpace逐漸吸引了許多音樂家、模特兒以及演員在上面開啟專屬網頁,一年之後,甚至連好萊塢最受歡迎的少女偶像希拉蕊.朵夫(Hilary Duff)也在上面設有網頁。到現在,從八○年代就走紅的歌手王子(Prince)、工業搖滾樂團「九吋釘」(Nine Inch Nails),甚至流行天后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都有MySpace帳號,簡直就是流行文化的天堂。
而最初的立意——幫助有潛力的無名樂團,也出現顯著成效,例如俄亥俄州的五人龐克團體「Hawthorne Heights」,從小就抱著搖滾明星夢而組團苦練,雖然無法利用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宣傳,但是單靠著MySpace與網站行銷推波助瀾,凝聚大批歌迷,去年發行的第一張專輯竟然狂賣出五十萬張,跌破唱片公司眼鏡。
「我們想成為一個青少年認同,代表特殊生活方式的品牌,」迪渥夫表示,MySpace靠著對青少年文化以及流行的匯集力,現在每月登入的會員總數大約有兩千萬以上,當然也吸引許多廣告主的目光,根據去年十一月的統計數字,在所有被點閱的網路廣告中,來自MySpace的次數就佔了一○%。不過MySpace從不改變堅持,例如不放彈出式廣告等,因為他們覺得網友並不喜歡擾人的網路廣告。

@世代讓廣告主改變策略

最近MySpace也成立專屬的唱片品牌,讓更多從這裡竄紅的樂團有發片機會,接下來他們還將創立電影製片單位以及廣播電台。 目前MySpace的會員中,將近一半是十二到二十四歲的青少年,因此美國︽商業週刊︾甚至形容這群人叫做「MySpace Generation」,或是已經超越「e世代」的「@世代」,他們在網路上交新朋友、娛樂、互通消息,過著每天的生活,而且這群人將是下一階段的市場消費主力,這股力量以及這樣的網站,將會帶出愈來愈龐大的後續效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