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 《大數據與太陽花》:數據與資料背後的秘密
[書介] 《大數據與太陽花》:數據與資料背後的秘密
2014.10.11 | 技能

9月底香港所爆發的罷課與佔中社會運動,再次引起全球媒體的關注,看著電視台轉播,擠滿香港街頭的人群的畫面,總讓人想起今年台灣318太陽花學運當時,在立法院附近靜坐抗議的學生與民眾、330凱道遊行中有50萬人站出來。媒體每天在追補的就是數字的量,「量」代表這場運動的能量與能耐,也代表這個社會運動是才剛開始?還是已準備進入尾聲?

談到「量」,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這幾年一直被大家提到的一個名詞「巨量資料」(Big Data)。大約從2005年以後,全球所生產出的資料量就開始飛躍式的成長,各種資料隨著網路、社群、數位化等等各種形式與設備的演進,大量產生、大量累積。《大數據》的作者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就曾說:「如今大數據已經從量變產生質變,甚至也會改變人們思考事情的脈絡與研究方法。」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談巨量資料、大數據的專業書籍,從技術到趨勢比比皆是,關鍵評論網特別將網站上探討大數據的數篇文章集結成這本《大數據與太陽花》電子書,讓大家了解巨量資料有哪些應用。無論是在教育學習、疾病預測、甚至太陽花學運都可應用巨量資料分析,了解參與行為背後所代表的社會現象、價值觀。

例如,透過研究分析Google關鍵字可以預測流感下一個出現的地區,透過收集早產兒心跳數據,加以分析,可以即早用藥治療預防早產兒受到感染。大數據除了對疾病有預測、預防的功效之外,也對促進購買有助益,例如亞馬遜(Amazon.com)網路書店透過分析顧客購買商品的模式(patterns)與喜好,當顧客挑選某商品後,在下方透過「推薦購買」功能的方式,讓客戶願意再多放幾筆商品進入購物車。在成堆的資料裡,怎麼用數據去分析、去預測?麥爾荀伯格說:這就是透過巨量資料找到「相關性」。

巨量資料彼此之間的「關聯性」,比起過往我們習慣用「因果關係」來解釋事情,也許更具有對事件洞察透澈的面向。

例如,本書裡有一篇是台北大學社會系在太陽花學運期間,在立院四週進行問卷調查計畫,試圖想描繪出參與靜坐的人口圖像。透過四天的抽樣調查,共回收989份問卷,了解哪些人(學生或社會人士的比重)支持這場學運、以及澄清或回答某些人對運動參與者錯誤的想像。
例如,有人認為參與者通常不是來自自然領域的學生,這樣的說法在調查結果看來是稍稍偏離事實的,因為參與靜坐的有來自全國一百多所大專院校各科系的學生,包括:人文學門、工程學門、商管、藝術、醫藥等各科系,其餘參與的社會人士也是來自各行各業,並非只屬於某些領域。

巨量資料只是顯示「變化」,但不能告訴我們如何應對變化。如何在量的變化之間,找到關聯性,並加以利用,才能讓巨量資料發揮巨大的效能,並告訴我們資料背後所隱藏的秘密。

就像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黃銘崇在本書中提到:巨量資料不僅只是看量大,還要包括資料的完整性,包括你和誰在一起、在哪一條街靜坐、待了幾小時、拍了哪些照片或影片、有什麼感想等。每一個個體的故事集合起來,就有數十萬個故事,而形塑了太陽花運動的歷史學巨量資料。在這些量與資料的背後,也許可以整理與分析出更多趨勢或現象,讓我們能更理解彼此。

(作者Jasmine,曾擔任科技媒體記者,現為Readmoo特約作者。)

《大數據與太陽花》(零元免費領取!)

關鍵字: #大數據 #Readmoo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