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洛杉磯比矽谷更能代表創業的未來?
為什麼洛杉磯比矽谷更能代表創業的未來?
2014.10.25 | 創業

還是要講一講洛杉磯的創業圈,故事從Google創辦之前講起。1998 年,一位年輕人被TED 邀請介紹自己創立的新公司ToGo.com, 他充滿的自信的描述著:「我們公司提供的搜尋服務,是由客戶競價來呈現搜尋結果的。只要訊息被搜尋的人點擊了,就可以按點擊次數來向客戶收錢」。他話未講完,台下的觀眾們就一陣哄笑,因為誰也不覺得這樣的商業模式能行得通。

後來,這家公司改名為Overture, 在2003 年以16 億美元被雅虎收購。而這個年輕人叫Bill Gross。他創立美國最古老的孵化器Idealab,孵化了100 多家公司,其中有30 多家被併購和上市。而這個在當時被觀眾嘲笑的商業模式,在2002 年拯救了另一家偉大的公司,就是Google。

當很多人談到美國的創業環境,幾乎總是特別指向矽谷。中國的科技圈尤其如此。但是實際上,洛杉磯的創業生態系統一直孕育著優秀的企業,並在以自己的步調成長著。最近幾年,洛杉磯創業圈可以以自信的姿態的與矽谷一相高下了。兩年前,洛杉磯創業生態圈被評為僅次於矽谷和以色列特拉維夫的世界第三大生態圈。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洛杉磯的10億美元新創獨角獸俱樂部

根據Angelist2014 年上半年的新創企業成長比例,南加州地區(洛杉磯,爾灣,聖地牙哥)為5.3% 名列第一,甚至超過了矽谷的4%。CB Insight 的數據顯示,自2012 年開始,有超過250 家洛杉磯的新創公司融資額度超過1 百萬美元,並且新創公司融資總金額每年正在以30% 的速率遞增。僅僅9 月份,The Honest Co(知名影星潔西卡艾芭創辦的母嬰電商) 融資7千 萬美元,JustFab 融資8 千5 百萬美元,ZipRecuiter 融資6 千3 百萬美元,這樣的消息已經屢見不鮮,就更不用說另一個星球上高貴冷豔的公司Snapchat, 到底吸進了投資人多少的銀子。

不用說,每個投資人都有養出一隻獨角獸的願望。那麼舉起手指數一數,近兩年生長在洛杉磯的獨角獸已經超過10 隻了:不只是之前提到的Snapchat(100 億),JustFab(10 億),The Honest Co(10 億) , 還有被收購的Beats(30 億),Oculus(20 億), Maker Studio(10 億),IPO 的Cornerstone OnDemand(20 億),TrueCar(10 億),還有自由生長的SpaceX(50 億) ,Live Nation(40 億), Tinder(10 億)等等。比數量更重要的是:

這些獨角獸散佈在各個行業領域,不僅滿足了遠大的宇宙征服計劃,同時也兼顧普通人找女友的樸實願望,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均有涉獵。

為什麼我認為洛杉磯代表了未來創業的發展方向呢?源自於洛杉磯創業圈最有名的投資人Mark Sustor 的「3C」理論。「3C」歸納了洛杉磯創業圈的產業格局:內容(Content)、、 交流(Communication)、電商(E-Commerce)。這套理論背後頗有深意。他引用了Andreessen Horowitz 合夥人Marc Andreessen在《科技變革和金融資本:泡沫和黃金時代的動力學》中的創新發展模型:

網路的發展曲線遵循著汽車、鐵路和蒸汽機等老一代技術的模式,先在基礎設施層面得到發展,之後應用層面的創新會隨之而來。

我們已經處在了構建網絡時代的基礎設施的中晚期,所以DropBox, Airbnb 這樣應用層面公司才會創新產生。在網絡的基礎設施上,路由器、瀏覽器,數據庫,壓縮技術等等都像工業時代鋪鐵路一般被逐漸構建完善。那麼就像工業時代構建城市化經濟體一樣,網絡應用層面的創新大門正向我們打開,顛覆著人們的食衣住行,娛樂交流的應用創新就是未來創業方向。

更進一步講,所有關於顧客個人的需求,也就是在網絡上可以完成的任何行為,都大致可以歸類於「3C」這個範疇。而在構築「3C」的產業中,洛杉磯創業圈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內容(Content)領域,好萊塢整個產業體系孕育出了內容方面最好的創意人才和技術,同時,虛擬實境的發展和良好的3D 特效技術運用在這片土地上,本來就已經領先其他地方眾多。在電商(Commerce)領域,洛杉磯每年的貿易額均超過4千億美金,同時創造了全美服裝領域36% 的工作,也是全美最大的零售貿易中心。在交流(Communication)領域,Snapchat、Tinder、Whisper 還有其他蓬勃新生的通訊工具硬是在Facebook和Twitter 的統治下殺出一片血路,有更多形式的交流工具也同時在圈內野蠻生長,探索不同的人與人溝通的新方式。

當然,這個洛杉磯生態系統的欣欣向榮,還有更多因素的推動。跨國公司紛紛在南加州開了新分部, 更多的技術人才願意留在洛杉磯; 加州理工、南加大、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著名學府,近幾年積極的推動創業人才培養和項目的支持;政府也出面相應的政策,支持Santa Monica,洛杉磯市中心,Pasadena 等創業區域的發展。我們今年辦活動時,Pasadena 市長辦公室主動提出合作,同時提供了市會議中心的大樓作為論壇場地。而更多的連續創業者在成功之後成為天使投資人或者建立風投基金,來反饋社群支持更多新項目的產生和發展。

華人在洛杉磯的機會

毋庸置疑,洛杉磯的創業圈發展也對中國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帶來了機會。洛杉磯本來就是最適合華人移民的城市,華人比例在全美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目前中國的海外資本在矽谷競爭得精疲力竭,卻不一定能搶到好的項目。洛杉磯孵化器成功率很高,項目的估值較低,而本土投資機構沒有項目成長的速度快,為資本進入提供了良好的空間。「3C」的產業結構下,洛杉磯新創企業國際化的需求大,中國市場無疑是他們期待的國際化的重要一站。而華人新移民創業的熱情,也逐漸高漲。

三年前我們在洛杉磯辦創業活動,能請來的洛杉磯大佬也只有幾張零星的華人面孔來參加。而現在關於創業的活動,幾天內就有上百人註冊,有時座位還供不應求,其中華人創業者和投資人佔了觀眾的大多數。和洛杉磯頂級創投機構談合作的時候,發現其孵化和投資的項目中,也出現了不少華人創業者的身影。連Cross Campus 的執行長Ronen Olshansky 都在會場主動找我大聊特聊,如何吸引中國創業者和投資人發展洛杉磯的創業圈。

當你獨自一人穿梭在洛杉磯的大街小巷,碰巧和路邊藝人或者咖啡館侍者聊得投機。從前他們通常是懷著電影夢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是下一個Daniel Day-Lewis或者Jennifer Lawrence,而現在他們的開場變成:「你知道,我有一個很好的項目在融資……」。

本文出自36氪,作者為張晨辰,洛杉磯創業平台普創(PlusYoou)共同創辦人兼營運總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