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安靜離職更毒?職場無聲內耗新名詞:「安靜崩潰」是什麼?
比安靜離職更毒?職場無聲內耗新名詞:「安靜崩潰」是什麼?

繼疫情期間引發的「大離職潮」以及隨後流行的「安靜離職」後,人們還沒從中緩過氣,職場上又出現一個新名詞—— 「安靜崩潰」(quiet cracking)

37歲的Chanel Douglas是名單親媽媽,從事醫療保健設施規劃,因工作壓力過大而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好幾次曾因恐慌發作而不得不請假尋求治療。她坦言,在需要兼顧生活支出與職涯發展的壓力下,她感覺自己「被困住了」,每天都努力不讓自己在午餐時間前崩潰。

Sara Stroman則在一段有毒的職場環境中掙扎,44歲的她是資深員工,工作表現優異,卻長期受到主管壓榨而認為自己「永遠不夠好」,她形容自己表面上與同事相處融洽,卻時常在上班通勤的路上獨自拭淚。

與安靜辭職有意識的抵抗不同,安靜崩潰描述了一群在職場上,逐漸失去動力與熱情的員工,他們既不像過勞者那樣身心俱疲,也非有意消極的安靜離職者,而是 長期身處「職場財務創傷」(workplace financial trauma)困境中,因學貸、撫養責任或高漲的生活成本等沉重經濟負擔,即使對工作極度不滿、不被主管重視,或職涯發展受阻,也無法輕易離職,只能在疲憊、焦慮與精神內耗中默默掙扎

延伸閱讀:安靜離職不流行了?全球職場掀「安靜蓬勃」新風潮!它是什麼意思?

man friend cry sad company shutterstock
圖/ ShutterStock

職場財務創傷是什麼?

根據財經作家拉金·薩布里(Rahkim Sabree)觀察,造成安靜崩潰的主因職場財務創傷,是一種因長期身處經濟剝削、不平等或充滿敵意的工作環境所造成的傷害。

具體表現包括: 工作職責增加,薪資卻長期停滯;裁員、重組或零工經濟帶來的經濟不穩定;缺乏醫療保險或帶薪休假等福利保障,使員工難以說走就走

這種困境如同一場無聲的「職場經濟戰」(economic warfare),企業利用員工對薪資的依賴作為控制手段,例如以「你有工作就要偷笑了」等話語、以「預算緊張」為由阻擋升職或調薪,甚至將高壓工作美化為「職涯成長的機會」,讓員工即使身處負面的工作環境,也因為財務壓力而不得不選擇忍受。

同時,隨著AI興起可能取代部分傳統職位,員工更面臨未來的就業不確定性,這讓他們在現有困境中又增添了一層焦慮,更不敢扭頭轉身、貿然離職。

延伸閱讀:今年最強卡王來了!「中信uniopen聯名卡」強勢誕生,解析羅智先背後3大盤算

難以察覺的職場慢性病

相較於其他職場問題,「安靜崩潰」更難以被雇主察覺,原因在於其影響並不會立即反映在績效表現上。員工們通常一開始只將這些不滿視為一時的情緒波動,直到負面感受根深蒂固,才驚覺自己已陷入泥沼。

此時,他們又會因為擔心找不到新工作而繼續隱忍,每天準時上班、努力完成任務,但內心的倦怠感已悄悄侵蝕了工作效率。對企業而言,員工身體雖在場、精神卻完全抽離的「人在心不在」現象,導致生產力與向心力大幅下降,最終轉化為留職率低落、員工流失率升高。

根據人才管理公司 TalentLMS 針對 1,000 名美國員工的調查,高達 54% 的受訪者表示曾經歷安靜崩潰,其中更有 20% 經常或持續性地處於情緒當中。

市調機構蓋洛普(Gallup)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全球企業因員工低度投入,每年損失高達 8.8 兆美元,讓安靜崩潰從個人層面昇華,成為企業長久經營的重大課題。

延伸閱讀:Z世代意思是什麼?嬰兒潮、X、Y、Z、α世代差在哪?一張圖理解「五代差異」

停止內耗!企業與員工集體療癒的雙向解方

如何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薩布里建議,個人與企業應採取雙向策略。

對員工而言,首先應正視並辨識自身的財務創傷,透過專業諮詢或同儕支持來打破恥辱感和孤立感,並逐步制定一份「退場計畫」,盤點自身技能與培訓,即使現階段無法做到離職,也能重拾主導權。

對企業而言,則應重視員工的財務壓力,並意識到員工的倦怠並非來自偷懶,而是源於體制化的剝削與恐懼。企業可以推動「創傷知情」的福利計畫,例如提供財務與職涯諮詢、具彈性的工作政策,並設立明確的職涯發展路徑,以及建立重視「人性尊嚴」而非僅看重「產出」的企業文化。

延伸閱讀:
線上免費課程大集結!AI代理、機器學習、提示工程...熱門課程一次整理
程式設計快沒飯吃了?AI搶工作掀失業率,理科高材生被迫轉行應徵快餐店員工

資料來源:ForbesInc.Business Insider

本文不開放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