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文] 期待一場不一樣的新創活動
[黃耀文] 期待一場不一樣的新創活動
2014.12.16 | 創業

從2009年參加創業比賽,到今年有幸擔任許多活動的評審與講師,一路走來,新創活動的設計似乎一直圍繞著一件事:創業家對台下投資人的pitch;近期新創活動更積極邀請國外創投,以期能夠更加活絡國內新創生態。

但且讓我們討論一下,新創活動的主體為何?

我覺得新創活動的主體,應該是創業家,而非投資人。終於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不再只想當高薪上班族,而選擇自己出來創業承擔風險,他們是台灣的未來,他們才是活動的主體。那麼一場活動中,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

我試試寫出我的看法,也希望各位不吝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1. 新創團隊需要真實理解投資人看法,以及與投資人深入互動的機會

如果 pitch 主軸是協助團隊融資,那麼氣氛就該是一場生意交手,而非一場校園創業比賽。

我隨意舉例,希望有更好想法的朋友可以留言:

1A. 評審應至少符合以下三條件之一:
一、過去18個月有投資早期(種子或A輪)的投資人
二、本身具備豐富創業經驗者
二、過去18個月平均每週至少花八小時輔導早期新創團隊者

Pitch 活動進行前,主持人應該針對過去12個月有投資早期新創的投資人,而尤其是那些主導投資者(lead,非跟投),予以特別介紹:投資了哪些公司,哪一輪,多少金額,目前找哪類型題目投資,偏好什麼階段的公司?

1B. 進行方式:
六分鐘 pitch,六分鐘問答,發給每位評審三張牌,綠色寫:非常有興趣,紅色寫:絕對不會投,黃色寫:我有問題。

團隊 pitch 完以後,評審舉牌,主持人點名評審,以綠色或紅色牌優先。被點名的評審先說出自己為何非常有興趣,或為何絕對不會投以後,可以問團隊問題。舉綠色牌者,接下來兩週內,必須給團隊足兩小時的一對一面談機會。

不履行義務之裁判,明年就當 VIP貴賓,但不邀請為評審,全程沒舉綠或紅牌者亦然。都只舉紅牌也沒關係,讓大家聽聽理由。講完理由,團隊不認同可以回應。

主持人應把握同時有人舉綠與紅牌的機會,讓評審當場對決一下,團隊 battle,評審也 battle,這樣才精彩!

1C. 每年頒發「失之交臂獎」
將每場 pitch 中舉紅綠牌之過程記錄,以後就可以每年頒發「失之交臂獎」。成功或邁向成功的團隊,當初在此活動 pitch 時,舉紅牌之評審,我們邀請回來發表「錯失良機」感言,並播放當初評論之錄影。

當初舉綠牌者,那更更更可惜了,已經與團隊深入互動,竟然錯過投資機會,我們頒發「失之交臂」獎並請發表感言。

「不務取其大而專取小知,則卓犖俊偉之材失之交臂矣。」可惜啊!大家別介意,好玩嘛,創造新鮮話題給媒體。我想我自己領到這獎的機率應該蠻高的吧。

好玩歸好玩,重點是,藉由回顧過去,我們可以討論,為何雙方錯失了一個雙贏的機會,從中學習經驗。這些活動設計的中心思想,是讓大家了解投資人的決策流程:投資人如何看一個案子,為何看好或拒絕一個案子。

1D. 將上台之團隊分類
新創團隊時間寶貴,每一場活動都是重要曝光機會,但每個團隊要的不一樣,如何能讓聽眾快速進入狀況?可以考慮將團隊一目的分類,如:

一、募資團隊:一定要講你要幕哪一輪,募多少錢,做什麼用?你們希望找怎樣的投資人?
此外,應該區分募第一輪與第二輪的團隊,因為 pitch 的內容跟方式很不一樣:
第一輪:「這是一個好題目」、「這是一個好團隊」,故事是這樣的...
第二輪:「這是一家好公司」、「這是一比好投資」,數字是這樣的...

二、Launch 團隊:要講產品的階段(Alpha? Beta? Pivot? GA official launch)?

2. 新創生態需要有能力且看得懂的資深創業家或天使投資人參與

如果戰場上創投是坦克與軍艦,那麼創業家與天使就是前面先開路,排出障礙讓坦克與軍艦能夠進場的F-22。

如果創投是大聯盟球隊經理,那麼創業家與天使就是大學學長(姊)與球隊教練。

團隊無法取得資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釐清原因:市場不大、利潤太低、股權結構問題、商業模式問題、scalability 問題、出場問題... 到底是什麼?問題解決了,賣相漂亮了,就如同球員變強了,球探自然就來了。球員不ready,接觸再多球探也沒用。

國外創投的價值,主要在於裡頭多創業家可以協助團隊。為了吸引這種有價值的創投,國發拔萃方案設計了新的誘因機制,希望藉由國發的資金,吸引國外創投一起投資國內新創。

對團隊來說,錢就是錢,一百萬就是一百萬,國外的錢不比國內好用,重點是國外創投所擁有的豐富創業家能量。在吸引國外創投來台的同時,我們得用心關注:來的是球探,還是有本事伯樂相馬的教練?

不論國內外,創投不投資的另一原因:看不懂題目。例如,企業資安是很專門的領域,一般創投要審資安的案子並不容易。此時創業家與天使就很有用:例如,如果我這資安產業的創業家,詳細看過案子,並提供 seed round,對創投來說將是很好的背書。

同時,成功創業大部分身居要職,手上掌握客戶,背後也有大的平台與好的人脈,可以即時幫助團隊。

找案子是創投職場份內的工作,而資深創業家卻沒此責任,所以有時更難邀請。對於這群人,新創活動可以長期多接觸與照顧,培養出一個社群,增加團隊與他們互動的機會。

3. 新創生態需要更活絡的社群以及更開放的互動平台

明星運動學校之所以能夠持續培養出明星球員,不只是有好的教練,學長(姊)學弟(妹)形成的社群也是關鍵推手。在大家一起的努力下,台灣的新創生態圈已慢慢成形,新創活動除了以往的 pitch 之外,更需要有新的設計,來支持快速成長中的創業社群。例如:

3A. 只有創業家能入場的 peer-to-peer session:
創業中期的團隊需要有平台互相分享,議題如:

募B、C輪時,如何兼顧每輪股東不同的利益,以及團隊的利益?

三分鐘分享你被創透拒絕的離奇理由?
(以阿碼為例,當初X融創投拒絕我們的理由為,我們的技術是掃瞄程式碼,找出其中的漏洞,但是該X融覺得,以後程式都是拉一拉就機器產生了,人寫的程式會越寫越少,故我們會越來越沒有市場)

併購中如果對方offer含有高比例的 carve-out,團隊該如何與投資人溝通?多少算合理?

你拿過最高的 liquidation preference 為何?1X participating 合理嗎?2X non-participating vs 1X participating 你要選哪個?

發不出比大企業更好的薪水,如何鼓勵員工?

該被併購嗎?

哪些投資人幫助你最多?哪些錢還是別拿比較好?

企業的錢可以拿嗎?做到大了再讓對方併購,還是初期就先讓對方入股?

3B. 專開給想成為天使者的 session:
有錢人別再炒房增加社會問題了,改做個好天使,投資的同時,也對社會、經濟、與青年有所幫助,多麼有意義!請問您希望您小孩如何跟他朋友形容他父母?「我爸媽是房地產投資人」,還是「我爸媽是幫助創業家實現夢想,改變世界的天使投資人」?

比起一般投資,天使投資做的不只是投資獲利這件事情,其收獲也不止這個平台可以有天使投資如何入門的演講,以及天使經驗的分享論壇。

3C. 公開徵稿(call for proposals),將活動變成新創社群開放的交流平台。
不論是論壇或演講,盡量公開徵稿,讓創業社群自己來設計自己喜歡的議程,自己投稿。創業圈是最具創造力的一群人,由創業家來想出的議程,一方面最符合創業家需要,一方面也會極具創新能量。

3D. 開放社群認養活動工作
或許在 pitch 中我們可以利用某 app 做即時投票,讓所有聽眾當場投票,並把結果投影出來,或架個 IRC 在旁邊讓大家發言,這每一項工作,都可以交給不同的社群來完成。

大部分創業家不是為了錢工作,創業圈的社群也是如此。只要給他們平台,讓他們的創意發揮,他們會很積極熱情地幫會議做出許多很棒的模組!

4. 新創團隊需要避免重複參加性質一致的活動

新創團隊普遍缺資源,校長兼撞鐘下,每天對新創都是寶貴的。很幸運地,國內新創環境終於開始蓬勃,但目前新創活動分散,除了有各政府各單位(中小企業處、工業局、國發、各縣市政府、學校)出資的活動外,還有民間媒體與加速器的許多活動。

在活動多而團隊不足的情況下,好的團隊被多個活動邀請,不好意思拒絕,但活動規格相似,國內真的有在投資早期的創投也就那麼幾家,導致許多活動流於形式,政府民間花了錢,花了時間,團隊有不斷奔波,但成效卻有限。

這種問題反映了國內新創開始蓬勃發展,我覺得是令人興奮的!接下來,希望這些活動有機會整合成更大型的活動,或者開始區隔定位,讓整個生態圈能夠有效利用寶貴的資源。

5. 贏得一場 pitch?

創業活動常遇到的場景,創業家辛苦地站在台上,對著坐在椅子上的評審 pitch,接著被品頭論足。想一想,創投投的不一定是自己(或自己募來)的錢,學校或政府單位花的預算也是納稅人來的。但是創業家展現的東西,都是自己一點一滴辛苦累積出來的心血。

所以有膽站在 pitch 那一邊,而不是站在評審這一邊,你就已經贏了。沒有創業過的人很難體會創業家的心情與艱辛。不論此時能否募到錢,不論是否贏得名次,在我心中,有創業過的人,一輩子都是贏家!

您對國內目前的創業活動,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或臉書上給我您的看法!

Wayne

關鍵字: #創投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全球影視娛樂正處在結構翻轉的臨界點。從串流平台的競合與權力再分配,到生成式AI引爆的創作革命,再到觀眾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內容浪潮瓜分,市場規則幾乎在一年之內重寫。

在這樣的動盪中,「如何永續成長」成為所有內容產業的共同焦慮。台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卻在規模化與國際化的路上,始終面臨結構性瓶頸。為了回應時代考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為題,將於11月24日至25日舉行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邀請超過五十位國內外產業領袖對話,從組織、內容、技術與商業模式出發,探討如何讓台灣影視娛樂在不確定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續航動能。

韌性,從衝擊中找到成長的可能

「Resilience」一詞原本源自工程學,指材料在受壓後能回彈的能力。NMEA理事長李芃君指出,當這個詞被用於產業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只是「抗壓」,而是「擁抱變化與永續成長」的能力——在巨變中快速重組關鍵資源、甚至藉由創新找到新的突破。

她觀察,全球產業變動的背後,主要受到三股力道的衝擊:地緣政治的風險、科技典範的轉移,以及氣候與疫情等帶來的自然挑戰。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台灣文化內容產業。

以台灣一家全球背光模組大廠為例。近年隨著國際電子品牌紛紛在筆電與平板產品導入OLED顯示技術,傳統背光模組市場面臨挑戰;該企業在察覺趨勢轉向後,選擇主動調整策略,透過併購前沿技術快速推出新產品,切入車用、醫療與AR/VR顯示等新領域。李芃君指出,這樣的轉向即是韌性的展現——在技術更迭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讓企業從被動防守,轉為開創下一波成長曲線。

「這種思維放回影視娛樂也一樣。當市場被新技術和新平台顛覆,產業若仍困於單一市場、單一資金、單一合作關係,就難以應對下一次衝擊。」她強調,建立韌性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必須要有具體行動,而關鍵就在「多角化」。

多角化的市場讓故事能走出台灣、觸及不同文化的觀眾;多角化的技術與人才,讓製作不再受限於傳統框架;而多角化的資金與夥伴結構,則能減少對補助與單一委製案的依賴,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體質。諸如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延伸創造跨世代效應,或泰國在政府策略支持與國際平台Netflix合作,讓在地內容走向全球,都是多角化的案例。

高峰會四大主軸,挖掘韌性的潛力

「政策當然重要,但最終能否長出韌性,關鍵仍在產業本身的自覺與行動力。」李芃君表示,第七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台流轉型、跨界共創、影視創新、商模躍進」四大主軸為核心,期望讓韌性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轉化為具體實踐。不只是思考「如何生存」,更要推動產業主動探索「如何成長」。

在「台流轉型」議題中,論壇將從亞洲娛樂的整體格局出發,思考台灣內容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辨識度與合作機制。面對串流平台競爭與區域內容崛起,產業要重新定義「台流」的價值,從單點創作走向跨國布局。

「跨界共創」則從電競、音樂、體育到AI應用,剖析影視娛樂如何走向一個多層次的體驗場域。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經驗,助攻內容突破原有框架,創造新的商業能量。

「影視創新」主軸聚焦於新技術與內容形式的融合。如:短劇風潮、現象級作品及AI生成式內容等,正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邏輯。論壇將聚焦技術如何成為創意夥伴,推動人才與內容的再進化。

最後,「商模躍進」則回應內容永續與變現挑戰。當觀眾行為與平台策略不斷重組,內容不再只是作品,也是可延伸、可轉化的商業資產。論壇將引導產業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在不同階段持續發酵,打造可長可久的生態循環。

李芃君強調,高峰會的價值,在於讓這些不同維度的討論彼此交會;唯有當創作、技術與資本願意對話,產業的韌性才能真正落地。「我們希望產業能從危機思維轉向成長思維,在對話與合作中,激盪出新的想像與行動。」

韌性,新媒體暨影視音產業必備的DNA

自2017年成立以來,NMEA持續扮演政策倡議與產業整合的推動者。每一屆高峰會也都對應時代命題,映照產業進化軌跡。從2023年「EMPOWERING」的全面賦能、2024年「CONSOLIDATION」的整合共榮,到今年的「RESILIENCE」發揮韌性、尋求突圍,李芃君形容,這是一條從能力啟動、資源整合到體質調整的路徑,引領台灣影視娛樂邁向國際舞台。

NMEA
NMEA理監事集結產業代表,共思壯大台灣內容產業之道。
圖/ NMEA

她指出,高峰會結束後,NMEA也將以工作坊與共創計畫延續對話熱度,讓產業交流落地為實際行動。協會也積極拓展跨域合作,從企業交流、IP授權推動到媒體合作,串聯更多產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高峰會同步啟動線上直播,三年累計已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單屆觀看更突破8.1萬人次。李芃君認為,這不僅是數據表現,更代表台灣影視產業逐漸建立國際話語權。當產業以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前行,才能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站上屬於台灣的舞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