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 矽谷天使的變革
[李開復] 矽谷天使的變革
2015.01.13 | 創業

編按:本文作者李開復先生曾任微軟全球副總裁、Google全球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目前擔任創新工場的董事長與CEO,致力於創新創業的推動、孵化、與投資。本文轉載自李開復先生臉書粉絲團-李開復kaifulee,為作者整理對矽谷天使投資人以及整體創業投資環境變革之觀察,經作者同意並略作潤編後刊出。

過去10年是天使的最佳機遇

近年來,創業的成本越來越低。因為有了開源軟體讓創業者不必什麼都自己寫,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了Amazon AWS雲計算降低了租賃伺服器和頻寬的費用;有了App Store網上商店,創業者省下了市場銷售費用,服務放到網上就可以賺錢了。過去一個軟體公司達到A輪融資可能要上千萬美金,但是現在有些公司花幾十萬美金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互聯網巨頭市值倍增,同時整個產業鏈的產品開發速度加速,競爭劇烈。時間就是金錢,所以很多互聯網公司願意花較高的金額來收購尚未盈利,尚未有收入,甚至尚未推出產品的公司。比如說Google、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都花數十億美金收購或投資小公司。低廉的創業成本,加上豐厚迅速的退出機會,帶來有史以來最好的天使投資環境。因此,幾年來,矽谷冒出了很多天使。這些天使有些有創業經驗,有些從大公司出來,還有些依然在工作。

矽谷天使的年輕化與特色化

過去十年,矽谷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天使越來越年輕。以前的天使都是45歲到70歲,退休後或成功後,從前一代的領域(例如半導體)跨越領域來幫助新創業者(例如互聯網)。而現在因為有Google、Youtube、Facebook等公司的成功孕育了一批年輕的30多歲富人。而這些Web1.0造出來的富人就自然地成為了Web2.0的天使。

這批年輕創業者有幾個特性:1.是技術產品的專家,2.自己有創業經驗,3.公司退出賺了筆錢,4.不少有反VC心態。反VC心態是來自他們當年自己創業的時候,吃過VC的虧,因此這些天使會跟創業者站在一起,和VC對抗,幫助創業者避免上當吃虧。這些天使雖然年輕,但是有成功創業經驗,懂得技術產業產品都比VC多,而且吃了VC的虧,現在站出來跟VC打對台,就導致VC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這批人成為天使以後,VC的日子就越來越不好過了。

最典型的年輕天使是網景創辦人馬克安德森,後來投了Twitter、Digg、Ning等,現在成為全職天使基金。這個基金的管理費,他分文不拿,全部投入給創業者的增值服務(例如招聘的説明),他這麼做,讓那些拿巨額管理費又不懂狀況、不提供增值服務的VC情何以堪?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天真又邪惡地笑著說:「我就是要打亂VC局面。」

大部分的個人天使都是在某方面很有特色,但是也不可能是全才。比如說Ron Conway的特色是人脈、Dave McClure的特色是互聯網產品反覆運算開發、Sean Parker的特色是Web 2.0的知識。這些天使在過去往往是獨行,但是現在deal多了,他們也會開始結盟。有些天使就會找互補的其他天使,每個項目一人投一半,既利用了彼此的專長,也分散了風險。

天使基金化與機構化,但也面臨挑戰

結盟的自然下一步就是募集資金,做基金。很多有錢人看到投早期的機會比以前好,回報也高,但是自己又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和知識,就請這些著名天使,來管理自己的資金。這些天使也樂於有更多的資金,所以在短短的一兩年內,矽谷的天使基金就像是雨後春筍一般地冒了出來,例如:行業老大Y Combinator、Ron Conway的SVAngel、Dave McClure的500 Startups、Chris Sacca的Lowercase Capital、Aydin Senkut的Felicis Ventures、Sean Parker的Founders Fund等。

除了天使基金,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天使加速器。矽谷最紅的一家超級天使孵化器是Y Combinator。Y Combinator一個專案只投2、3萬美金,占5%左右股份;也會安排教練給每個創業者,並且有創業課程等的輔助,但是不提供創業場地。除了Y Combinator之外,還有以房租換股份的Plug and Play、紐約市的高科技孵化器Betaworks、橫跨歐美的Seedcamp、 擁有最多非全職教練的Techstars加速器。

上面這些加速器在財務回報上卻不見得有多好(Y Combinator為唯一例外),因為它們運營成本偏高,每個案子只能投出少量的錢,所以就算一個項目有百倍回報,也可能只是幾百萬美金,還不夠一年的支出。基於這些商業模式的問題,天使可能還是更適合個人用自己的錢來投資。

最近兩年我們看到了另一個現象,就是這些加速器和投資機構都慢慢地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通用加速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一個優秀的創業者沒有必要投靠一個對他的行業懂的不多的加速器。最有競爭力的新興創業加速器會專注在某些垂直領域,例如醫療健康、雲端服務、商務應用等。

天使與後期投資者形成新產業鏈,打亂VC格局

矽谷天使的崛起完全打亂了VC業的格局。除了上面描述的天使與創業者結盟對抗VC之外,有些超級天使甚至跳過了VC,直接接上投資銀行、私募、戰略投資公司(例如:Google, Facebook, 阿里巴巴,騰訊)或像俄羅斯的DST這樣的公司做上市或推延上市。這樣一來,早期最高回報的機會被天使占去,後期pre-IPO最穩當回報的機會又被投資銀行、私募、 DST、戰略投資者這樣的公司占去,VC所剩的是低回報、中風險的中期。如果拋開Google,矽谷過去十年整個VC業回報都是負的。再加上天使和後期私募搗亂,雪上加霜,現在除了頂尖的VC之外,大部分的矽谷VC都面臨滅頂危機。

數萬新貴天使湧入會帶來什麼?

最近中美眾多互聯網公司上市或高價退出,又迎來數萬位新貴(這裡新貴定義為身價數千萬美金以上的年輕動手能力強的天使)。這些新貴有些轉行做天使,有些留在公司但是也投資好的新創案子,有些一邊創業一邊投資。毫無疑問地,他們是最懂行業,動手能力最強,最被創業者認可的一批投資人。如果一位這樣的人在創業,他的朋友也會投資。如果一位很厲害的年輕人創業,他最需要的就是一位比他多出幾年經驗的天使幫助,免得走彎路。而且這批天使可以彼此分享案源,經過Angel List這類的聚合方式共同找到投資機會。比如說如果你要做一個mobile social e-commerce公司,若能有三位來自蘋果、Facebook、Amazon的天使各投資三分之一,那有多好啊!

所以在這樣的數萬新貴天使的湧入下,我們可以預期:1.老天使和那些純財務投資的天使會被創業者遺棄,2.這些天使會大大提升創業者的能力和公司的競爭力,3.但是當眾多公司都被提升幫助後,業界或許會成為一片紅海,新創公司競爭將白熱化,我們會看到一批厲害角色的對決,但是有許多開始貌似不錯的公司也許都會死掉,整體的回報並不見得會增加。

天使投資人應具備的本質

無論天使行業是藍海還是紅海,有些適合做天使的人都會做得很不錯的。那麼,什麼樣的人是最適合做天使的呢?有一個誤解是:投資了錢就是天使了。如果你僅僅投錢,你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天使,只能算是"Friends, Family, Fools”(朋友、家人、傻瓜)的投資者。如果你不喜歡「傻瓜」的稱號,那可以轉化為:「財神」或「散財童子。

為什麼僅僅投錢不能算天使呢?讓我們問問字典。字典告訴我們天使是:「上帝的使者、一個保佑幫助人的神、一個行為高貴的人」。所以我認為天使的本質是一個有增值的人、樂於助人、願意放手的人。
首先,真正的天使,除了投資錢,還需要給創業者加分,無論是人脈、技術、戰略方面。其次,一個樂於助人的天使會更受歡迎,更得到信任。最後,很多能增值的人能力強,風格也很強勢,恨不得把公司拿過來自己run。這樣並不適合做天使,因為就算天使比創業者強,最終的管理者還是創業者,因此天使必須能夠放手放權。天使應該是一個好老師、好教練、好啦啦隊長、好媒婆,但是天使絕對不是創業者的老闆。很多著名的企業家太強勢,就未必能成為好的天使。

另外,成功的天使需要在某些領域有特別的知識、人脈,最好有動手能力。在一個天使多創業者少的市場,僅僅有錢已經不夠了。一位成功的天使,一定要證明給創業者看他的價值在哪裡,而這種「黑手」天使一般更年輕,更是創業者出身。
所以,你如果有錢,但是年長強勢或不懂行業,那該怎麼投資呢?還是別做天使,把錢交給私人銀行管吧!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原文出處在此,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